第197章 無法可得分

字數:6583   加入書籤

A+A-


    在小普沉浸於對“非說所說分”的深刻感悟,並將其融入修行實踐的時光裏,隻樹給孤獨園一如既往地寧靜祥和。微風輕輕拂過,吹動著法堂外的經幡,發出簌簌的聲響,仿佛在為這場即將展開的佛法探討吟唱前奏。
    這一日,金色的陽光穿過雕花窗欞,在法堂的地麵上勾勒出一片片斑駁的光影,為這場佛法盛宴增添了幾分神聖的氣息。佛陀那滿含慈悲與智慧的目光,如春日暖陽般緩緩掃過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隨後,他那平和而又極具力量的聲音在法堂中響起:“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小普聽到這話,心裏猛地一震,剛剛還在回味之前修行感悟的思緒瞬間被拉了回來。他暗自思忖:“世尊又拋出了如此深奧的問題!‘須菩提,於意雲何?’意思是須菩提,你是怎麽想的呢?‘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也就是問如來獲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可是至高無上的覺悟境界啊。還有‘如來有所說法耶?’是在問如來有實實在在的佛法可說嗎?難道說,如來獲得這等無上覺悟的背後,還藏著什麽不為人知的深意?關於說法這件事,之前我們已經對‘非說所說’有了一番深入思考,這次又會從哪個全新的角度來闡釋呢?”想到這兒,小普的眼神中滿是期待,迫不及待地看向須菩提,渴望從他那裏尋得答案。
    須菩提,這位世尊座下的大弟子,一如既往地恭敬。他雙手緩緩合十,身姿挺拔,神色沉穩,緩緩開口回應道:“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法如來可說。”
    小普一聽,眉頭瞬間皺成了一個“川”字,內心充滿了疑惑:“須菩提長老說‘如我解佛所說義’,就是按照我對佛陀所說教義的理解。‘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沒有一種固定的法能讓如來獲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怎麽可能呢?在我的認知裏,如來早已達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可現在須菩提長老卻這麽說,這到底是什麽意思呀?還有‘亦無有法如來可說’,也沒有一種固定的法是如來可以確切講說的。”他下意識地轉頭看向身旁的同修,隻見對方也是一臉茫然,兩人對視一眼,從彼此的眼神中都看到了深深的迷茫。
    小普在心裏反複琢磨著這句話:“難道說,這至高無上的覺悟,並非是通過某種特定的、一成不變的方法就能獲得的?就像之前我領悟到的,修行之路並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感悟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那麽,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獲得,會不會也是一種自然而然、超越了具體方法和形式限製的境界呢?”
    就在小普陷入沉思的時候,法堂中一位急性子的比丘忍不住站起身來。他的臉上寫滿了焦急,雙手在空中微微揮舞,急切地問道:“須菩提長老,您說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我們一直都在勤勤懇懇地修行,不就是為了通過各種法門去追求這一覺悟嗎?您這番話,實在是讓我們難以理解啊!”
    須菩提麵帶微笑,溫和地看向這位比丘,耐心地解釋道:“若你認為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法,能讓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那你就陷入了執著的誤區。”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是一種對宇宙人生實相的透徹洞察,是一種超越了一切分別與執著的境界,絕不是靠死死抓住某個法就能實現的。”
    “打個比方,這就好比我們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如果隻執著於某一種尋找方式,比如隻盯著一個方向,那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真正的光明。如來的覺悟,是對萬法皆空的深刻體悟,是一種超越了一切法相的自在解脫。”
    小普認真地聽著須菩提的解釋,心中似有微光閃爍,漸漸有了一些感悟。他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曾經在修行過程中,總是過分執著於某些特定的修行方法,比如特定的禪定姿勢,每次禪坐都一定要擺出那個姿勢,仿佛隻有這樣才能進入狀態;還有誦經的次數,他覺得隻要誦經的次數足夠多,就能獲得更多的智慧和福報。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當時真是太幼稚了,正是陷入了對法的執著,從而忽略了修行的本質。真正的修行,應當是放下這些外在的、形式上的執著,以一顆空靈純淨的心去感悟佛法的真諦啊。
    緊接著,須菩提又進一步闡述道:“世尊,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小普聽到這話,心中猛地一驚。然燈佛為世尊授記,這可是佛教曆史上的大事啊!須菩提長老竟然以此為例,可見這其中蘊含的深意非同小可。小普在心裏反複思量:“須菩提長老說‘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如果有實實在在的法能讓如來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那然燈佛就不會給世尊授記。這豈不是意味著,真正的覺悟並非依賴於某種具體的、有形的法,而是一種超越了法的束縛,達到了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普的思緒飄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平日裏,人們總是盲目地執著於各種事物,以為擁有了巨額財富、顯赫地位就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學習了某種高深的知識就能變得無比智慧。但實際上,這些都隻是外在的表象罷了。真正的幸福,源自內心的寧靜與滿足;真正的智慧,是對生活本質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樣的道理,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僅僅局限於某種法,而要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用心去體悟佛法的智慧,讓自己的內心逐漸變得清淨、自在,這樣才能真正接近佛法的真諦。
    佛陀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顯然是認可了須菩提的回答。隨後,他語重心長地說道:“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小普全神貫注地聆聽著佛陀的每一個字,內心如同洶湧的波濤,不斷地思索著。“世尊說‘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如來所獲得的無上正等正覺,在這當中既不是實實在在可以用固定概念去定義的,也不是不存在的虛無。‘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如來說一切法都可以看作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啊,所說的一切法,並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有固定形態的一切法,隻是為了方便稱呼,所以叫做一切法。這和我之前對‘非說所說分’的理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啊。佛法並非固定不變的文字和言語,而是一種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和體悟。同樣,這裏所說的一切法,也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那些具體的、固定的法,而是一種超越了概念和形式的智慧體現。”
    這時,法堂中一位年長的比丘站起身來,雙手合十,恭敬地問道:“世尊,既然一切法皆非實有,那我們在修行中遵循的戒律、修習的法門,又該如何看待呢?”
    佛陀目光溫和地看向他,緩緩說道:“戒律與法門,皆是引導你們走向覺悟的方便之法。就如同過河需要舟船,在未抵達彼岸之前,舟船必不可少,但抵達之後,便不應再執著於舟船。修行之法亦是如此,在修行的過程中,它們能幫助你們規範行為、調伏內心,但不可將其視為永恒不變的真理而執著不放。”
    小普聽了,心中若有所思。他聯想到自己曾經對修行法門的刻板遵循,現在才明白,那些法門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真正的修行,是要借助這些工具,深入內心,洞察自我。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小普將這些深刻的感悟深深地融入到自己的修行生活中。他不再盲目地執著於特定的修行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對生活的細致體悟。
    在禪坐的時候,他不再刻意地追求某種特定的境界,不再因為腦海中沒有出現那些所謂的奇妙景象而焦慮不安。相反,他隻是靜靜地坐著,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如水,感受每一個念頭的自然生起和消逝,就像看著天空中飄過的雲朵,任它們自由自在地來去。
    有一次,小普在禪坐時,腦海中突然浮現出許多雜亂的念頭,過去的煩惱、未來的擔憂,紛紛湧上心頭。若是以往,他會努力驅趕這些念頭,認為它們擾亂了自己的修行。但這次,他想起了佛陀的教誨,隻是靜靜地觀察著這些念頭,不做評判,不抗拒,任由它們出現又消失。漸漸地,他發現內心變得更加平靜,雜念也不再如以往那般洶湧。
    在與他人相處時,他也徹底放下了那些固有的、帶有偏見的觀念,不再輕易地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他人的行為和想法。而是以一顆慈悲和包容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無論對方是貧窮還是富有,是善良還是有過錯,他都能給予理解和關愛。
    有一次,小普去集市中化緣。集市上熱鬧非凡,人來人往,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交織在一起。突然,不遠處傳來一陣激烈的爭吵聲。小普順著聲音望去,隻見一位商人正因為生意上的不順利而大發雷霆,他滿臉通紅,怒目圓睜,對著周圍的人惡語相向。
    要是換做以前,小普可能會覺得這個商人太沒有修養,脾氣過於暴躁,心裏難免會生出一些不滿和指責。但此時此刻,他的腦海中瞬間浮現出佛陀的教誨,他深深地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和痛苦,這位商人的過激行為,其實正是他內心煩惱和壓力的一種宣泄。
    想到這兒,小普的眼神中充滿了憐憫和同情,他毫不猶豫地走上前去,輕輕地拍了拍商人的肩膀,然後用溫和而又堅定的語氣安慰道:“施主,莫要生氣。生意上的得失乃是常事,莫要讓這些外在的事情擾亂了您內心的平靜。”
    商人轉過頭,滿臉怒容地看著小普,剛想發作,但看到小普平和的眼神,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小普接著耐心地用佛法的道理開導商人,告訴他要學會放下對得失的執著,保持內心的安寧。商人聽著小普的話,原本激動的情緒漸漸平複下來,他看著小普,眼中充滿了感激,緊緊地握住小普的手說道:“大師,謝謝您的開導,我真是糊塗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通過這件事,小普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佛法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一種實實在在、可以運用到生活中每一個角落的智慧和力量。它能夠幫助我們自己化解內心的煩惱,也能讓我們去關愛和幫助他人,讓他們也能感受到這份溫暖和寧靜。
    小普深知,自己對“無法可得分”的領悟才僅僅隻是一個開始,未來的修行之路還很漫長,充滿了未知和挑戰。但他的眼神中卻透露出堅定和自信,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堅定地在這條充滿智慧和慈悲的修行道路上繼續勇敢地前行,不斷地探索佛法的真諦,讓自己的內心得到真正的解脫和升華。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普在修行上有了更多的感悟。他發現,當自己不再執著於修行的形式和方法,而是專注於內心的成長時,內心的平靜和智慧也在不斷增長。
    他開始主動與其他修行者交流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在一次交流中,一位年輕的修行者向他請教:“小普師兄,我在修行中總是難以專注,雜念叢生,該怎麽辦呢?”
    小普微笑著回答:“不要抗拒雜念,它們就像天空中的雲朵,來了又會走。我們隻需靜靜地觀察,保持內心的覺察,不被雜念所左右。當你不再與雜念對抗,內心自然會平靜下來。”
    年輕的修行者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師兄,聽您這麽一說,我好像明白了一些,以前我總是和雜念鬥爭,結果越陷越深。”
    小普又說:“修行是一場漫長的旅程,不要急於求成。在生活中,無論是吃飯、走路還是做事,都可以保持這份覺察,將修行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瞬間。”
    在與其他修行者的交流中,小普也從他們那裏學到了很多。每個人對佛法的理解和感悟都有所不同,這些不同的觀點和體驗,就像一麵麵鏡子,讓小普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讓他對佛法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入。
    小普還經常回到法堂,聆聽佛陀的教誨。每次聽法,他都能有新的收獲。他發現,同樣的佛法,在不同的心境和經曆下聆聽,會有截然不同的感悟。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小普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又湧現這麽一句話。
    他聯想到自己的修行經曆,那些煩惱和困惑,往往源於內心的執著和妄念。當內心平靜、無執無念時,世界也變得清晰而美好。
    隨著修行的深入,小普逐漸體會到,佛法不僅僅是關於個人的解脫,更是關於對眾生的慈悲和關愛。他開始主動幫助身邊的人,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修行上。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佛法中的慈悲與智慧。
    有一位修行者因為修行遇到瓶頸而陷入迷茫,小普得知後,耐心地傾聽他的煩惱,並用自己的修行經驗開導他。他告訴這位修行者,瓶頸是修行中的常態,不要氣餒,要從內心去尋找突破的力量。在小普的幫助下,這位修行者逐漸找回了信心,重新踏上了修行的正軌。
    通過這些經曆,小普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佛法的意義。他明白,修行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為了更好地麵對現實,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幫助他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在修行的道路上,小普也遇到了一些挑戰和困惑。有時候,他會陷入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確,是否真的領悟了佛法的真諦。但每當他陷入這種困境時,他都會回到法堂,向佛陀和其他長老請教。他們的教誨和鼓勵,總能讓小普重新找回信心,堅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小普深知,自己的修行之路還很漫長,未來還有很多未知的挑戰等待著他。但他不再害怕,因為他知道,佛法就像一盞明燈,會一直照亮他前行的道路。他將帶著對佛法的敬畏和熱愛,繼續探索、前行,在這條充滿智慧和慈悲的道路上,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直至實現真正的解脫與覺悟。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