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離相寂滅分
字數:6983 加入書籤
在對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的深度思索與親身踐行中,小普宛如一棵紮根於佛法沃土的樹苗,不斷汲取著智慧的養分,對《金剛經》的領悟日益透徹,內心對於傳播佛法智慧的使命也愈發堅定。隻樹給孤獨園裏,禪意如同潺潺溪流,始終縈繞在這片修行聖地。修行者們在佛陀慈悲的護佑下,仿佛置身於溫暖的懷抱,懷揣著對生命真諦的無盡好奇,不斷叩問、探尋。
這日,天色尚微明,曙光如同輕柔的薄紗,絲絲縷縷地灑落在隻樹給孤獨園的法堂。那金色的光輝,像是為法堂披上了一層神聖的外衣,將堂內映照得熠熠生輝。微風輕拂,法堂外懸掛的經幡隨風舞動,發出沙沙的輕響,仿佛在低聲吟唱著古老的佛法偈語。佛陀,這位慈悲與智慧的化身,端坐在那象征著無上智慧與慈悲的法座之上。他的周身仿若散發著一圈柔和而明亮的光暈,那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祥和之光,讓每一個望向他的修行者,內心都能瞬間感受到安寧與敬畏。眾弟子們懷揣著對佛法的無比虔誠與敬畏,身著整潔的僧袍,整齊地跪坐在蒲團上。他們雙手合十,垂首斂目,靜靜地等待著佛陀開啟今日的智慧法筵,每一個人都像是在等待一場心靈的洗禮,期待著能從佛陀的教誨中獲得新的啟迪。
佛陀的目光慈愛而溫和,恰似春日裏的暖陽,緩緩掃視著每一位弟子。那目光仿佛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洞悉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困惑與迷茫。隨後,佛陀那低沉而富有磁性、飽含慈悲與智慧的聲音,如同洪鍾般在法堂中悠悠響起:“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小普聽到這話,心裏猛地像是被重錘擊中,不禁暗自想道:“須菩提尊者居然深解義趣到涕淚悲泣的地步!這《金剛經》究竟蘊含著怎樣震撼人心的智慧啊?尊者憑借往昔所得的慧眼,都未曾聽聞如此深奧的經典,可想而知,接下來世尊所要開示的內容,必定是重中之重,是佛法智慧的核心所在。我可得全神貫注,每一個字都不能錯過,絕不能辜負這難得的機緣。”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急切與專注,緊緊盯著佛陀,仿佛要將佛陀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烙印在心底。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小普不禁陷入了深深的琢磨:“要是有人聽聞這部經,內心純粹得如同澄澈的湖水,毫無雜念,就能證得實相,還能成就第一稀有功德?這實相到底是什麽模樣呢?難道是世間萬物最本真、最純粹的本質狀態?平日裏,我們總是被各種表象所迷惑,就像被一層厚厚的迷霧遮住了雙眼,很難看到事物的實相。比如我們看到一朵盛開的鮮花,往往隻關注到它嬌豔的顏色和迷人的香氣,卻忽略了它從一顆種子到盛開,再到凋零的整個過程,以及背後種種促成它生長的因緣。能以清淨信心聽聞此經並領悟實相的人,真的是太了不起了,這得積攢多大的福報,擁有多大的機緣啊。”小普微微皺起眉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迷茫與對答案的強烈渴望。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小普皺起眉頭,陷入了長時間的沉思:“實相既然是事物的本來麵目,為什麽又說即是非相,隻是名為實相呢?”他的腦海中不斷盤旋著各種念頭,試圖找到答案。突然,他像是恍然大悟般,心中一亮:“哦,我明白了!這世間一切相都是虛幻不實、因緣和合而成的。就像我們看到的一座高樓大廈,它是由磚塊、水泥、鋼筋等各種材料,在眾多工人的勞作下,經過一段時間才建成的。這些條件一旦發生變化,比如遭遇地震,大廈可能就會倒塌。實相也是如此,它不能用固定的概念和表象去定義。一旦我們給實相安上了具體的‘相’,那就不是真正的實相了。所以隻能暫且叫它實相,這其實是世尊在提醒我們,千萬不能執著於這個名字和概念,要透過現象去探尋本質。”小普緩緩閉上眼睛,內心沉浸在對這一深刻道理的體悟之中。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小普心中感慨萬千:“須菩提尊者說自己現在聽聞、理解並受持此經不算難事,可未來五百歲,眾生若能做到這些,那才是極其稀有的。這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經的傳播會麵臨越來越多的困難。未來的世界,誘惑紛繁複雜,人們的內心被各種欲望充斥,煩惱也會更多,能在那樣的環境下信解受持此經,那得需要多大的決心和慧根啊。或許未來的人們,被功名利祿所迷惑,被世俗的煩惱所糾纏,很難靜下心來領悟這高深的佛法。而那些能夠突破重重障礙,領悟《金剛經》智慧的人,必定是有著非凡的毅力和悟性。”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擔憂,同時也對未來能夠領悟佛法的眾生充滿了敬佩與期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小普猛地一拍大腿,興奮地想道:“原來做到信解受持的人,心中已經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平日裏,我們總是把自己和他人、眾生區分開來,執著於自己的身份、壽命。就像我會覺得自己是小普,有著獨特的經曆和想法,會因為別人的誇讚而沾沾自喜,因為別人的批評而心生懊惱,這都是因為心中有‘我相’。我們還會根據外貌、財富、地位等去區分他人,產生人相和眾生相,又總是執著於壽命的長短,擔心衰老和死亡,從而產生了各種煩惱和分別心。其實這些相都是虛幻的,就像一場夢境。一旦我們擺脫了這些相的束縛,遠離一切執著,就能達到諸佛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終極目標啊!”小普的眼神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內心對修行的方向更加明確了。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小普聽聞,心中思量:“世尊肯定了須菩提尊者的話,還說聽聞此經能不驚不怖不畏的人非常稀有。這部經的智慧高深莫測,遠遠超越了常人的認知和理解。一般人聽到這些超越常理的道理,比如一切皆空、諸相非相,難免會心生恐懼、疑惑。畢竟我們習慣了生活在一個看似真實、有固定認知的世界裏,突然被告知一切都是虛幻的,內心肯定會充滿不安。能坦然接受這些道理的人,必定是有大勇氣、大根性的人。他們敢於突破常規思維,直麵內心的恐懼,去探尋佛法的真諦,這種人在世間真是難得一見。”小普的心中對那些勇敢探尋佛法的人充滿了敬佩之情。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小普暗自思忖:“世尊又在講波羅蜜了,說第一波羅蜜並非實有一個第一波羅蜜,隻是假名如此,忍辱波羅蜜也是一樣。這還是在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不能執著於這些概念和名相。就像忍辱波羅蜜,不是說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忍辱的方法或者狀態。以前我以為忍辱就是默默忍受別人的欺負,但現在看來,這隻是表麵的理解。真正的忍辱,是要超越對‘我’和‘他’的分別,內心沒有了計較和嗔恨。比如有人辱罵我,如果我心中沒有‘我’的概念,不覺得是自己受到了侮辱,也就不會產生嗔恨之心,這才是真正的忍辱,而不是僅僅表麵上的忍受。”小普輕輕點了點頭,對波羅蜜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小普震驚得瞪大了眼睛,心中驚歎道:“世尊竟然以自己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經曆來闡釋。當時世尊遭受如此劇痛,身體被節節支解,那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可世尊心中毫無四相,這得是多麽高深的境界啊!要是換做我,身體遭受如此劇痛,肯定早就被‘我’的痛苦、怨恨占據了內心,會覺得自己無比委屈,對歌利王充滿仇恨。根本做不到像世尊這樣內心平靜如水,毫無嗔恨。這也充分說明,隻有心中沒有了這些分別相,才能在極端的痛苦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慈悲。世尊的境界,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杆,我們要努力向世尊看齊。”小普的內心充滿了對世尊的敬仰和對自己修行的鞭策。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小普心中滿是敬佩,心想:“是啊,世尊如果當時心中有四相,肯定會生出嗔恨。而且世尊在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時,都一直保持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這需要多麽長久的修行和堅定的信念啊。五百世,那是多麽漫長的時間,世尊在這麽多世裏都能堅守這種境界,不斷修行,不斷去除內心的執著。這也讓我明白,要達到這種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在無數次的磨難和修行中,不斷地磨練自己,去除內心的執著。每一次遇到困難和挫折,都是我們修行的機會,我們要像世尊一樣,在困境中堅守,在磨難中成長。”小普暗暗下定決心,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要堅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小普認真思考著:“所以菩薩應該遠離一切相,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這是一種無比崇高的境界。菩薩不能被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外境所迷惑而生起妄心。就像看到美麗的景色,不能心生貪愛;聽到動聽的聲音,不能沉迷其中。要生出無所執著的心,一旦心有所執著,就偏離了正道。菩薩行布施的時候,也不能執著於布施的對象、行為和物品。不能因為對方是窮人就布施,是富人就不布施,也不能因為自己布施了就覺得自己有功德。要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出發點,不求回報,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這對菩薩的要求太高了,但我們修行之人,也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時刻提醒自己不執著,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他深知修行之路漫長,但他願意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小普默默點頭,心中想道:“世尊再次強調一切相皆為虛幻,眾生也是如此,沒有真實不變的眾生。這都是在引導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無論是山河大地,還是芸芸眾生,都在不斷變化,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而且世尊說自己是真語者、實語者,這讓我們對世尊所說的法更加深信不疑。世尊以無比的智慧和慈悲,為我們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要相信世尊的教誨,依教奉行。不能有絲毫的懷疑和懈怠,要將世尊的教誨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小普的內心充滿了對世尊的信任和對佛法的虔誠。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小普心中琢磨:“世尊說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這真的太玄妙了。說它無實,是因為佛法不是具體的、可以抓取的東西,它不像世間的財物,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擁有。說它無虛,是因為它確實能引導我們解脫,有著真實的作用。就像一盞明燈,雖然我們抓不住它的光芒,但它能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菩薩如果心執著於法相去布施,就像走進黑暗,什麽都看不見,失去了智慧的指引。比如菩薩執著於布施的形式和功德,就會忽略了眾生的真正需求。而不住於法相去布施,就像有眼睛的人在陽光下,能看清世間萬物的本質,這樣的布施才是充滿智慧和慈悲的。菩薩能夠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性和因緣,給予他們最恰當的幫助。”小普的內心對佛法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小普心中湧起一股熱流,激動地想道:“世尊說未來要是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這部經,就如同如來一般。而且佛能知曉這些人的修行,他們都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讓我深感責任重大,我一定要把這部經的智慧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能受持讀誦,獲得這無上的功德。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通過這部經開啟智慧之門,走向解脫之路。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佛法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靈,讓世間充滿慈悲與智慧。”小普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已經做好了為傳播佛法而不懈努力的準備。
此時,法堂中一位年輕的修行者站起身來,滿臉困惑地問道:“世尊,我們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離一切相,生無所住心呢?”
佛陀微笑著,尚未開口,須菩提便溫和地解釋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保持覺察。當看到美好的事物,不起貪愛之心,不執著於其色相;聽到悅耳的聲音,不被其迷惑,不陷入聲相之中。對待一切事物,都要明白它們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如此便能逐漸離相,生無所住心。”
小普聽後,心中豁然開朗,回想起自己曾經在麵對誇讚時,心中沾沾自喜,這便是住於“我相”;在麵對他人的批評時,又心生懊惱,這也是沒有擺脫“我相”的束縛。他暗自慚愧,心想:“以前我總是被這些外在的評價所左右,沒有真正領悟佛法的真諦。從現在起,我決定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以《金剛經》的智慧為指引,時刻覺察自己的內心,不被外境所轉。無論是麵對順境還是逆境,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執著於得失,不被情緒所控製。”小普的內心充滿了對改變的渴望和對修行的熱情。
此後,小普在修行的道路上更加精進。他每日早早起身,在靜謐的山林中誦讀《金剛經》。山林中彌漫著清新的空氣,鳥兒歡快地歌唱,仿佛在為他的修行喝彩。他靜靜地坐在樹下,翻開《金剛經》,一字一句地誦讀著,讓經文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在與他人相處時,他時刻提醒自己離一切相,以平等、慈悲之心對待每一個人。無論是麵對熟悉的同修,還是陌生的路人,他都能做到一視同仁,不生分別心。
有一次,小普在市集上遇到一位賣物的老者,老者因生意不好而滿臉愁容,言語中對旁人多有抱怨。小普見狀,上前耐心傾聽老者的煩惱,並溫和地說道:“老人家,世間之事皆有因緣,一時的不順不必過於掛懷。就像這集市上的人來人往,都是無常變化的。今天人多,生意可能好;明天人少,生意可能差,這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我們的心若被這些外境所左右,便會徒增煩惱。”說著,小普便將《金剛經》中關於無常、離相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老者聽。他告訴老者,不要執著於生意的好壞,要學會放下心中的煩惱,以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
老者聽後,若有所思,臉上的愁容漸漸消散,感激地說道:“年輕人,聽你這麽一說,我心裏敞亮多了。”
小普看著老者離去的背影,心中滿是欣慰。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