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無斷無滅分
字數:5441 加入書籤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清晨,第一縷曙光宛如輕紗,溫柔地穿透薄霧,灑落在隻樹給孤獨園這片神聖的修行之地。園中的草尖、花瓣上,露珠閃爍著晶瑩的微光,似是大自然饋贈的細碎珍寶。鳥兒歡快的啼鳴聲此起彼伏,它們在枝頭靈動跳躍,喚醒了整個園子,奏響了一曲充滿生機的晨曲。小普從一夜安穩的禪定中悠悠轉醒,思緒仍沉浸在昨日佛陀那關於“見諸相非相”的深刻教誨之中,內心深處對佛法的探索渴望愈發強烈,仿佛一團燃燒的火焰,驅使著他不斷去追尋那更深層次的智慧。
他迅速而利落地整理好僧袍,每一個動作都帶著對佛法的敬畏與虔誠。懷揣著這份赤誠之心,小普邁著堅定的步伐,朝著法堂走去。一路上,微風如同親密的夥伴,輕輕拂過他的臉頰,送來花草的芬芳與泥土的清新,那是大自然最純粹的氣息。小普路過那片熟悉的蓮花池,池中蓮花在晨光的輕撫下悄然綻放,粉嫩的花瓣上掛著晶瑩的水珠,宛如超凡脫俗的仙子,亭亭玉立在碧綠的荷葉之間。他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久久凝視著這一池蓮花,心中湧起無限感慨,佛法的智慧就如同這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世間的種種表象中,展現出其純淨而深邃的本質,每一處自然的美好,都仿佛是佛陀慈悲的生動顯現。
踏入法堂,小普看到眾弟子早已整齊端坐,他們的麵容平靜而莊重,眼神中透露出對佛法的虔誠與期待,仿佛幹涸的大地渴望甘霖的滋潤。整個法堂彌漫著莊嚴肅穆的氣息,檀香的嫋嫋青煙在空氣中緩緩升騰,帶著眾人對佛法的敬畏與祈願,飄向無盡的虛空,將法堂籠罩在一片神秘而祥和的氛圍之中。
不多時,佛陀邁著沉穩從容的步伐走進法堂。他的周身仿佛散發著一種無形的光芒,那是慈悲與智慧交融的光輝,柔和而溫暖,卻又蘊含著無盡的力量,讓在場的每一位弟子都心生敬仰。佛陀的目光慈悲地掃視著每一位弟子,那目光猶如春日暖陽,溫暖著眾人的心田,又似深邃的夜空,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包容,仿佛能洞悉弟子們內心的每一個念頭。待眾人安靜下來,佛陀那慈悲而平和的聲音在法堂中響起:“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小普在心中默默翻譯:“須菩提,你如果這樣想:‘如來不是憑借具足種種殊勝的相,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念頭:‘如來不是憑借具足相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聽到佛陀的這番話,小普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此之前,佛陀曾著重強調不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因為一切相皆是虛妄,不可執著。然而如今,卻又告誡不可認為如來不以具足相得無上正等正覺,這看似矛盾的表述,究竟隱藏著怎樣深邃的佛法真意呢?
小普回憶起之前對佛法的學習與領悟,已然明白不能僅僅依靠外在的相來認識如來,因為外在的相不過是虛幻不實的表象,如同鏡花水月,轉瞬即逝。但此刻,佛陀對具足相的再度提及,讓小普意識到,佛法的智慧絕非簡單的非黑即白,而是超越了世俗的二元對立思維,蘊含著更為圓融、深刻的哲理。
他進一步思索,所謂的具足相,絕非僅僅局限於外在可見的三十二種殊勝身相。從更深層次來看,它代表著一種修行的圓滿境界,是如來曆經無數劫的艱苦修行,積累了無量的功德與智慧之後,所達到的一種身心高度和諧、福慧圓滿具足的狀態。這種圓滿境界,從外在的呈現形式上,體現為具足相,但絕不能僅僅從外在的相去片麵理解。
小普聯想到世間的諸多現象,人們常常容易陷入片麵的認知誤區。就拿成功的定義來說,在世俗觀念裏,很多人認為隻有擁有巨額財富、崇高地位和顯赫名聲,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於是,他們窮盡一生,在追逐這些物質與名利的道路上奔波忙碌,被無盡的欲望所驅使,忽略了內心真正的需求。然而,也有一些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完全否定財富和地位的價值,認為這些都是虛幻的,追求它們毫無意義,從而陷入消極避世的狀態。但實際上,財富和地位本身並無絕對的善惡對錯之分,關鍵在於我們對待它們的態度和方式。倘若我們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和慈悲心去運用財富和地位,將其作為造福眾生、踐行善舉的工具,那麽它們就能成為我們修行道路上的助力;反之,若我們被財富和地位所束縛,淪為它們的奴隸,內心被貪婪和欲望填滿,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與煩惱的深淵。
同樣,對於如來的具足相和無上正等正覺之間的關係,亦是如此。我們既不能盲目執著於具足相的外在表象,而忽視了內在修行和覺悟的根本;也不能一概否定具足相所代表的修行成果和境界。具足相是如來修行圓滿的一種外在彰顯,它是一種表法,借助這些殊勝的相,讓眾生能夠對如來的高深境界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和認知,從而引發內心對佛法的向往和追求。然而,真正的修行和證悟,核心還是要回歸到內心的覺悟和智慧的增長上,通過不斷地修行,去除內心的貪嗔癡慢疑,洞察事物的本質,達到與如來同樣的智慧境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法堂中,一位年輕的弟子滿臉疑惑,忍不住起身問道:“世尊,既然不能執著於相,又不能否定相在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中的作用,那我們究竟該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這其中的微妙關係呢?”這一問,道出了許多弟子心中的困惑,眾人的目光紛紛聚焦在佛陀身上,眼中滿是期待,渴望從佛陀那裏得到那開啟智慧之門的解答。
佛陀微笑著,那笑容溫暖而慈祥,如同春日裏盛開的繁花,綻放在眾人的心中,帶來無盡的希望與慰藉;又似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了弟子們內心的迷茫與困惑。他耐心地解答道:“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小普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仿佛一道明亮的光芒瞬間穿透了內心的重重迷霧,照亮了他對佛法理解的新境界。原來,如來的境界是如此高深莫測,超越了一切世俗的分別與執著。在世俗的觀念裏,我們常常以具體的形態和行為來定義事物,認為事物有來有去、有生有滅、有動有靜。然而,在如來的境界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界限。如來的存在,並非以一種具體的、可描述的形態和行為來界定,他是無所不在,又無所不在的。他的智慧和慈悲,如同廣袤無垠的虛空,包容萬物,卻又不被萬物所束縛,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製。
小普不禁聯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們常常被各種分別心所困擾。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進行區分和評判,將事物分為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這種分別心導致我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執著。例如,當我們遇到一件符合自己期望的好事時,就會欣喜若狂,內心充滿了喜悅和滿足;而當遇到一件與自己意願相悖的壞事時,就會沮喪痛苦,陷入消極的情緒之中無法自拔。但實際上,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這些概念都是相對的,並非絕對不變的。一件事情在此時此地可能被我們認為是壞事,但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時間去審視,也許它會成為一件好事的契機。就如同塞翁失馬的故事,塞翁丟失了馬,看似是一件壞事,但後來這匹馬不僅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了一群馬,壞事變成了好事;而他的兒子因為騎馬摔斷了腿,看似是不幸的,但卻因此避免了被征去當兵,在戰亂中保住了性命,壞事又變成了好事。這充分說明,我們不能僅僅依據表麵的現象和一時的感受來評判事物的好壞,而要學會超越這種狹隘的分別心,以一種更加寬廣、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世界,洞察事物的本質。
法會結束後,小普來到園中與幾位師兄交流心得。園中的樹木鬱鬱蔥蔥,枝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仿佛也在為他們的討論而低語。一位師兄感慨地說:“聽了世尊的教誨,才深刻明白如來的境界是如此高深莫測,我們以往總是以世俗的思維去理解佛法,實在是太過淺薄了。”小普點頭表示讚同:“是啊,我們總是在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中打轉,被各種分別心所束縛,難以真正領悟佛法的真諦。隻有放下分別心,以一顆平等、包容的心去看待一切,才能真正接近如來的境界。”
他們深入探討在修行中如何放下分別心,如何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小普說:“我們在幫助他人時,心中不應有任何分別和偏見。不能因為對方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高貴還是低賤,就區別對待。每一個眾生,無論其出身、地位如何,都具有佛性,都值得我們去尊重和關愛。比如,當我們遇到一個貧窮的人,不能因為他物質匱乏就輕視他,而應該給予他幫助和關懷,讓他感受到溫暖與希望;當我們麵對一個地位高貴的人,也不能因為他的權勢而阿諛奉承,而要以平等的態度與他交流,引導他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做更多有益眾生的事情。”師兄們紛紛表示認同,他們深知,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平等心和慈悲心去對待一切眾生,才是真正的修行之路。
午後,小普獨自來到園中的菩提樹下,靜靜地坐下。這棵菩提樹高大而繁茂,枝葉交織成一片翠綠的華蓋,灑下斑駁的光影。微風輕柔地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佛法故事。小普閉上眼睛,感受著微風的輕撫,心中充滿了對佛法的感恩。他深知,修行之路漫漫,猶如在浩瀚的星空中探索,每一次對佛法的領悟都是一次成長的契機,都是向著光明彼岸邁進的一步。
他回憶起自己曾經的迷茫與困惑,那些在佛法修行道路上的掙紮與探索。從最初對佛法的一知半解,到如今逐漸領悟其中的深意,這一路走來,充滿了艱辛與汗水,也收獲了無數的智慧與喜悅。他明白,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的沉澱,需要耐心與毅力,更需要一顆堅定不移的心。在這條修行之路上,他經曆過內心的掙紮與動搖,麵對過外界的誘惑與幹擾,但始終沒有放棄對佛法的追求。每一次遇到困難和挫折,他都將其視為修行的考驗,通過不斷地反思和修行,逐漸克服內心的障礙,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這寧靜的午後,小普深入地思考著佛法中關於“無斷無滅”的深刻內涵。“無斷無滅”,並非是說事物沒有變化和發展,而是指事物的本質是空性,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我們所看到的事物的生滅變化,隻是一種表象,是因緣和合的結果。當我們能夠洞察到事物的本質,就不會被這種表象所迷惑,就能以一種更加平靜、從容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
他想到,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害怕失去,害怕死亡,因為他們執著於事物的表象,認為失去和死亡就是一切的終結。然而,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失去和死亡隻是一種表象的變化,事物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就像一朵花的凋謝,從表麵上看,花朵的生命似乎結束了,但實際上,它隻是回歸到了自然的循環之中。花朵凋謝後,它的種子會在適宜的條件下生根發芽,再次綻放出美麗的花朵。這就如同人生的生老病死,我們的身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老、死亡,但我們的佛性,我們內心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死亡隻是生命的一種轉變形式,並非終點。
小普決心在今後的修行中,放下分別心,以更加平等、慈悲的心態去對待一切眾生。他要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身邊的人。無論是與他人的交談,還是對他人的幫助,他都要時刻保持一顆無分別的心,不被世俗的觀念所左右。在與他人交流時,他會用心去傾聽對方的話語,感受對方的內心世界,不輕易評判,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幫助他人時,他會不求回報,無私奉獻,將幫助他人視為自己修行的一部分,通過幫助他人來提升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
他要像佛陀一樣,以智慧之光照亮眾生的心靈,引領更多的人走向覺悟的彼岸。他深知,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但他毫不畏懼,因為他心中有佛法的指引,有對眾生的慈悲與關愛。他相信,隻要堅持不懈地修行,不斷地領悟佛法的真諦,終有一天,他也能像佛陀一樣,以無盡的智慧和慈悲,普度眾生,讓佛法的光芒照亮世間的每一個角落,讓更多的人受益於佛法的智慧,擺脫痛苦和煩惱,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