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既是對外的戰爭,也是大明內部的權利爭鬥
字數:3827 加入書籤
【卻說朝鮮官員柳成龍為了勸導李如鬆繼續攻打漢城,體現他的智謀與良苦用心,不僅親自攔在李如鬆馬前,還提出了五條不可撤退的理由。】
【第一,可以借趁勝之威,奪回朝鮮王室的陵寢,朝鮮王室陵寢尚在倭寇手裏,這是必須要奪回,若明軍撤退,陵寢將繼續被日軍掌控,這對朝鮮王室和國家意義重大。】
【第二,不負淪陷敵區朝鮮百姓,淪陷區的朝鮮都在還等著王師光複,貿然撤退會讓朝鮮百姓失望,朝鮮百姓對明軍寄予厚望,希望明軍能將他們從倭寇統治下解救出來。】
【第三,要扞衛倭寇國土的完整,朝鮮國土一寸都不容舍棄,才能體現朝鮮王室對朝鮮領土的堅決維護,不能因一時困難就放棄攻打漢城,讓朝鮮的國土繼續淪陷。】
【第四,要穩定朝鮮軍隊的軍心,明軍一撤,朝鮮軍隊恐怕會有嘩變離散的危險,明軍的存在對穩定朝軍軍心,維持朝軍戰鬥力至關重要。】
【第五,防止倭寇追擊,若是明軍後撤,倭寇便會追尾進攻,到時候連開城,平壤也未必守得住,會導致明軍和朝軍麵臨更大的軍事壓力,讓朝鮮丟失更多領土。】
【同時,柳成龍還列舉了此時順勢攻打漢城的優勢。】
【若是此時明軍能順勢拿下漢城,可使倭寇在朝鮮的統治核心瓦解,打亂其整體部署,讓倭寇失去在朝鮮的重要據點和指揮中樞。】
【畢竟漢城是朝鮮首都,收複漢城對朝鮮的國家尊嚴和民心士氣意義重大。】
【能極大地振奮朝鮮軍民的抗倭信心,展示明軍援朝的決心和能力,增強朝鮮百姓對明朝的向心力和認同感。】
【並且漢城作為重要城市,倭寇在此可能儲備了大量的物資和糧草,若明軍攻克漢城,能獲取這些物資,補充自身的軍需,減輕後勤補給壓力。】
【柳成龍的勸導,可以說是句句在理,頭頭是道。】
【但是,在麵對像柳成龍這樣的人時,李如鬆在大明朝廷之中,也不知道遇到了多少。】
【一個個都是能說會道,巧舌如簧之輩。】
【但實際上,卻是可笑與無知,且盲目自大之人,所以李如鬆並沒有理會,冷眼掃視一眼之後,便不再搭理柳成龍等人,駕馬離去。】
【在被李如鬆冷眼掃視之後,柳成龍恍然醒悟,連忙攔住,想要繼續上前進行勸導的朝鮮官員。】
【而被柳成龍攔住的朝鮮官員,在明軍將軍走完之後,才敢對柳成龍小聲的抱怨道,這是明軍痛失良機之舉。】
【並且小聲嘀咕著,連那威名赫赫的李如鬆,竟然也是如此不懂軍事之人,可惜,可歎。】
【若是他們朝鮮王朝,能擁有這麽多鐵騎部隊,還有那麽多威力強大的火炮,早就把倭寇幹掉了。】
諸天萬界大明時代。
民間:
百姓甲:“媽了個巴子,這群朝鮮廢物,老子忍他們很久了,真想衝上去給他們幾個大嘴巴子。”
“他們自己有能耐,幹嘛要不斷派出向大明救援?”
“他們的十三萬勤王大軍,打不過二千倭寇,他們也有臉談軍事才能?”
“真是一群狗坐轎子不識抬舉的貨色,給他們三分顏色他們就能直接大開染坊了,真是一群自不量力的無敵蠢貨。”
百姓乙:“我覺吧,在天道曆史進程之中,這後世大明王朝最大的一個錯誤,不是支不支援這朝鮮王國的問題。”
“而是不敢開疆擴土,大明朝廷中的上上下下,沒有敢於開疆擴土的野心。”
“都已經出兵在朝鮮了,直接把朝鮮那點地方給占了去不就好了?”
“喜好那什麽天朝上國的名聲,有什麽鳥用?”
“難道他們不知道,大漢王朝與大唐王朝的威名,不都是打出來的嗎?”
......
【碧蹄館之戰後,南北軍事集團矛盾也進一步加劇了起來,隨著李如鬆的威名不斷的增大。】
【在入朝作戰之前,大明朝廷中的文官集團,就已經在擔憂起到大明的武官集體,會因此抱團壯大。】
【但是讓大明朝廷中的儒生文官集團,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平壤城之戰後,東征大軍的南北軍事集團居然產生了爭功的矛盾。】
【這是讓大明朝廷中的儒生文官集團,所獲得的意外之喜。】
【在朝鮮方麵,經略宋應昌是南人文官,雖說在品級上,與李如鬆同等級別的,但是目前的大明朝廷,依舊是文官大於武官。】
【而李如鬆是當令大明天子皇帝,親點的東征大軍的主帥,是當令大明天子皇帝的親信大將,所以宋應昌與李如鬆,不存在誰在領導誰的問題。】
【但是,當宋應昌與李如鬆,兩人產生意見與問題的分歧時,也是誰都不能命令誰的情況。】
【而此時的宋應昌,也存在著,要壓製一下李如鬆在武官上的勢頭。】
【不管是擔心李如鬆功高震主,還是李如鬆在大明朝廷中的威勢與地位繼續上漲,都不是宋應昌此時想看到的。】
【碧蹄館之戰後,北軍將領與士兵,也都遭到了南軍將領與士兵的指責,指責北軍貪功冒進,錯失良機等等。】
【在發現需要攻城大戰之時,才想到南軍的步兵軍團與火炮部隊,才想分點湯給南軍的將士。】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這是平壤城之戰,打得太過於輕鬆了,才導致南北兩軍的將士,都不把倭寇放在了眼裏後,才有的情況。”
“但在朕看來,拖了李如鬆後腿的,不僅是戰後論功問題上的分歧,更多的是朝廷中的文官,不想讓李如鬆再立新功,不想讓武官的權利與地位,大於文官的權利與地位。”
“這既是對外倭寇的戰爭,卻又是後世大明對內權利的爭鬥。”
.....
諸天萬界大清時代。
民間:
百姓甲:“果然如此,大明王朝就是這樣,不管是大明,還是後麵的南明,都是一群隻顧利益與權力爭鬥的人,在敗壞大明王朝的根基與運數,這些人真是太可恨了。”
百姓乙:“大明的儒生文官集體,怕大明的武官抱團之中,權利與地位會高過他們。”
“結果一場平壤城之戰的勝利,就能讓大明的武官集團,產生這麽大的分歧,這很符合大明王朝的官場內鬥風氣。”
“這樣的王朝,豈有不亡的道理?”
喜歡架空曆史:從天道盤點意難平開始請大家收藏:()架空曆史:從天道盤點意難平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