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無兵可用的征集,白杆兵與威家軍的響應
字數:8771 加入書籤
大秦始皇界。
始皇帝贏政喃道:“聖母心泛濫,亂世先殺聖母,悲天憫人的道德心態,這後世的言語,非常直接。”
“看來,在後世,過於的仁慈,仁德,憫人,都會遭受批判。”
“成大事者,仁慈,仁德,憫人都可以有,但是不能過度。”
......
大漢高祖界。
漢高祖劉邦:“聽這天道的意思,在天道後世的後世人,應該很是務實的一群人。”
“如果後世人,人人都是這樣覺醒的話,那麽這王朝江山,該怎麽治理?”
“人人都開明,務實了,這人就不好糊弄了。”
隨後,漢高祖劉邦疑惑的喃道:“這後世的中原王朝,不是漢人政治,也能治理好後世的漢人民族?”
......
漢末亂世界。
許昌:
魏公曹操:“哈哈,這天道的後世,聽上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代。”
“若是按照聖母心泛濫,亂世先殺聖母的說法來看的話,那麽在後世,那劉大耳,將會遭人唾棄與被人鄙夷吧,哈哈~!”
“那麽孤,在後世,是不是會有很多擁戴者?”
......
荊州:
荊州牧劉備喃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德之心,乃是束自,而非縛他人。”
“亂世為善,如黑暗之光。”
“若人人都為惡,那世間還會有光?”
“天道之意,應該是在講,為人處世,要以務實行事,不能盲目自大。”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建業:
討虜將軍孫權:“這後世的道德準則,聽上去,很是符合吾的胃口。”
“吾估計,在這天道後世之中,當天道後世人,在他們談論起三國時代時,會不會有吾的一席之地,以及擁戴者?”
.......
大明太祖界。
明太祖朱元璋冷言道:“對在待外族蠻夷胡族時,不需要講道德,更不需要講仁慈與仁德。”
“在天道曆史進程中的後世,那大清王朝覆滅之時,那些建奴大清滿人,都沒有遭到後世的清算,是不是在當時,就有所謂的聖母心泛濫之人?”
......
【此時大明王朝兵部軍冊上,帶甲的明軍士兵,雖有百萬之眾,但實際上又有多少是真正的精銳,又有多少是兵冊上吃空餉的虛名。】
【天啟元年1620)十二月起,在袁應泰提出“恢複撫順,清河”的主動進攻計劃後。】
【大明兩京一十三省,調集兵力,在北上支援遼東軍事的情況上,並沒有像袁應泰與東林黨人所料想那樣順利。】
【天啟二年1620)三月十二日,努爾哈赤發起對沈陽城的襲擊時,還沒有任何一支援軍到達沈陽。】
【即便是最積極的川兵與浙兵,也才剛剛到達遼陽。】
......
【東林黨人以為,尤其是初代的東林黨人,如鄒元標,趙南星等人,以為在他們執政之下,並且推行“仁政”的情況下。】
【大明王朝必然會上下一心共赴國難,因為他們始終都相信,大明王朝,就應該以道德治國。】
【當,大明王朝,再一次啟動了全國各地的調兵行動的時候,實際上的調兵效果,遠遠沒有達到袁應泰與東林黨人最初的構想那樣。】
【這就是東林黨人執政以來,被現實情況給上的一堂課與一巴掌。】
【然而,即便這一巴掌,已經啪在了他們的臉上,但仍然打不醒他們。】
【或許,他們隻是在揣著明白裝糊塗。】
.......
【東林黨在第二次掌權之後,b u 沒有想著去真正的解決官場上的腐敗問題,而是一廂情願的急於求成的想要解決遼東問題。】
【這也是東林黨,被後世人認定為誤國誤民的罪證之一。】
【大明官場上的腐敗,以及務地軍隊中吃空餉的情況,並沒有因為東林黨在執政之後,用道德評判的口號推行的“仁政”,而實現所謂的清明。】
【袁應泰還想從大明各地,調集十八萬精銳援軍支援遼東,這,基本就是一個妄想~!】
【或許在大明兵部的軍冊上,會有十八萬精銳,應詔前往遼東集結準備東征討賊,然而實際情況能有幾成援軍?】
【最終,東林黨在頒布的全國征兵調令下達之後。】
【兩京一十三省的反應,卻是非常的平淡。】
【隻有四川與江浙這兩省是最為積極的。】
......
【四川方麵:秦良玉之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領三千四川白杆兵,北上遼東支援。】
【酉陽土司冉天胤,率領四千人土司兵北上支援。】
【四川出兵北上的兵力,總共八千人。】
【由於長期以來土司兵在集結士兵時,通常都需要自己預備部分糧食,因此,四川方麵的土司兵,集結與北上的速度,並不算快。】
......
【在袁應泰的要求下,浙江方麵,願意出兵五千精銳北上支援。】
【由陳策擔任浙軍總兵,童仲揆為副總兵童,率領五千浙兵精銳,攜帶火器營,車營,藤牌營,三大步兵營,北上支援。】
【由於浙兵,以步兵與火器營,車營等,器械營一同北上,因此浙兵北上的速度也不算快。】
【在派兵五千精銳當中,其中以戚繼光的族侄戚金,帶領三千三百名“威家軍”為主力。】
【在天道曆史進程中,戚金或許是想借取此戰,想要重振“威家軍”的威名與輝煌。】
【但是戚金是無論,也預料不到,渾河一戰,卻成了“威家軍”在天道曆史進程中的最後一戰。】
......
【由於,戚金帶領三千三百名“威家軍”應詔,因此,戚金被冊封為浙軍副將。】
【其中,三千三百名威家軍,編入車營,有一千人,車營裝備了戰車30輛,每車配佛郎機炮2門,鳥銃10支。】
【還有有一千二百人,被編入了火器營,火器營又以三眼銃,火箭等火器為主。】
【最後的一千一百人,被編入藤牌營,每人配備藤牌、狼筅、長槍,負責近戰防禦。】
【在浙軍的五千浙兵精銳中,除了三千三百名威家軍外,還有陳天爵帶領了義烏兵,也給編入藤牌營。】
【此外,還有台州出兵三百,以及其它衛所出兵,共計不到一千人。】
【因此,浙江方麵,第一批派往遼東五千援兵,主要以戚金帶領的威家軍為主力。】
【之後,浙江總兵楊肇基,又召集了兩千江浙兵北上支援,但那時,明軍已經在渾河之戰中,戰敗了。】
......
【除了四川,浙江能在短期內,響應出兵北方支援的。】
【還有山東與山西,也響應袁應泰的求援,但無法確認能出兵多少,以及何時能到達遼東。】
【同時,這個時期的湖廣,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因受白蓮教的影響,以及各地小規模民變不斷的情況下。】
【隻有山東,山西願意出兵北上,但出兵的數量與時間,也無法確定。】
【這讓袁應泰第一次感覺到了,什麽叫無兵可能的境遇。】
【或許,袁應泰在提出“恢複撫順,清河”的主動進攻的計劃時,以他在各地方為官,以及組建鄉勇訓練的經驗,強加是大明王朝的各地中上了吧~!】
【袁應泰心心念的大明各地支援的十八萬大軍,在他自刎殉國時也沒能看到。】
【而在渾河戰役都打完了,努爾哈赤已經率領大軍,攻打遼陽時,山東與山西的援軍,仍沒能組織完畢,連北上的進程都沒有啟動。】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冷言道:“一群廢物腐儒,國家之內有那麽多省內都沒有安定下來,就想著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對外出兵。”
“這是沒有腦子,還是巴不得大明王朝趕緊覆滅?”
......
【從湖廣,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求不到援兵,袁應泰便向同為九邊軍事重鎮的宣府,大同,寧夏,延綏進行調兵。】
【當渾河戰役打響,以及沈陽與遼陽,皆被努爾哈赤攻破時。】
【也僅有宣府,大同的兩萬兵馬到達遼東,並參加了後續的戰鬥。】
大唐太宗界。
唐太宗李世民:“連十萬八各地的援兵,都湊不齊,還敢在朝廷上鼓吹速戰論,有這東林黨的存在,以及像袁應泰這種在軍事上盲目之人。”
“這天道後世的大明王朝,想要不走向衰落與覆滅都難。”
接著唐太宗又喃道:“雖說,在天道曆史進程之中,大唐王朝是因為安史之亂,走向衰落,讓藩鎮割據並掌握兵權的。”
“但在集結軍隊平叛的時候,大唐王朝時代內,也沒有出現過,像後世大明王朝,那麽多問題。”
“在天道曆史進程中,大唐的軍隊的兵力,都在各地藩將的手上。”
“這說明,大唐王朝之下的各地方上是有兵的,隻是兵權,在各地藩將的而上而已。”
“而這大明呢?”
“兵冊上,吃空餉的人員無數,實際上召集的軍隊,卻是是寥寥無幾,真是不比不知道。”
“這後世大明王朝的腐敗官員,真叫朕大開眼界。”
......
【從大明各地各省中,調集不到自己想要的十八萬援軍,但自己主張的軍事政策,已經在推行與執行。】
【沒有辦法之下,袁應泰隻能將十八萬援軍,改成十八萬大軍,將熊廷弼在遼東組織起來,並留下的十萬大軍,也一同歸進十八萬大軍之中。】
【這樣一來,在文書上,就填補很大一塊缺口。】
【但,就算是加入熊廷弼為遼東留下的十萬大軍,依然沒有達到十八萬大軍的數量。】
【於是,袁應泰將便目光鎖下,逃到遼東的蒙古難民身上。】
.......
【袁應泰對於逃難到遼東的蒙古難民,本就有憐憫之心,在其推行東林黨頒布的“仁政”政策之後,就已經在沈陽與遼陽,接納了不少蒙古人進城。】
【袁應泰為了彰顯東林黨倡導“仁政”,允許蒙古難民與漢族居民,在沈陽與遼陽城中雜居。】
【在《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中,就提到:“蒙古降人與城中百姓雜居”,導致“城中居民苦之”。】
【由於袁應泰在遼東地區,推行了東林黨倡導“仁政”,這段時間裏,南下到遼東的蒙古難民,也是越來越多。】
【短短的兩三個月的時間下,沈陽與遼陽兩地,加起來的蒙古難民,已經有數萬之眾。】
【為數萬蒙古人當中,有誰是真正的難民,又誰是在混水摸魚,另有心思的,袁應泰是一點防備的心理與措施都沒有。】
【此外,袁應泰為了方便招募蒙古難民為兵,將把部分蒙古難民被安置在軍事據點附近,以便隨時征調。】
【如沈陽西南的沈旦堡,便是明軍駐防地,袁應泰將不少的蒙古難民,安置在其周邊,並設立臨時安置點,既便於管理。】
【袁應泰並認為,這樣一來,又可利用蒙古難民的安置點,增加明軍駐地的防禦功能與力量。】
【然而,袁應泰並不知道,當他在遼東地區,推行東林黨倡導“仁政”的政策時,李永芳那已經停止了許久的滲透工作,又因此被激活,並立即展開了行動。】
【在袁應泰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大明東林黨推行的“仁政”接收蒙古難民,可是讓蒙古難民,能像他在各地執政時,受到漢人百姓的擁戴與敬仰,以及配合。】
【或者說,袁應泰認為,他收留了這些蒙古難民,必然會得到這些蒙古難感恩。】
【然後,自己又招募蒙古難民為兵,讓他們能為大明王朝出兵出力,這些蒙古難民,必然會對大明擁有更多的歸屬感。】
【然而,實際上,這都是袁應泰的一廂情願罷了~!】
......
【在李永芳的安排下,在努爾哈赤的援意下,已經有大量已歸附後金政權的蒙古人,混進了沈陽城與遼陽城。】
【對於努爾哈赤來說,當聽得知熊廷弼,已經被大明的東林黨罷官,離開了遼東時,努爾哈赤是激動的。】
【然而,換袁應泰在擔當遼東經略後,立即改變遼東的戰略布局,還要主動出兵攻打他努爾哈赤與後金時,就已經讓努爾哈赤開懷大笑了。】
【隻是,讓努爾哈赤更沒有想到的是,這袁應泰與那大明的東林黨,會比自己料想中的還要蠢。】
【居然敢在邊關重鎮,局勢動蕩混亂的遼東地區,推行那所謂的“仁政”時,努爾哈赤就已經將沈陽與遼陽,視為後金政權的的囊中之物。】
......
【天啟二年1621)3月12日,當袁應泰招募的蒙古降人,開始參與到沈陽城與遼陽城的軍事部署後。】
【等待時機許久的努爾哈赤,率先對沈陽城,發起進攻與突襲。】
【由於袁應泰在擔任遼東經略時,為了增加大明對遼東地區的軍事控製的地區,就已經將沈陽城與遼陽城的兵力,分散到了各地的“空堡”的駐防當中。】
【此時的沈陽城與遼陽城,都已經屬於兵力空虛狀態之中,而袁應泰為了填補沈陽城與遼陽城的兵力,又招募了蒙古降人為兵。】
【這不就是,努爾合赤等待的最好的時機,又是何時?】
【並且,努爾哈赤從潛伏在遼陽的間諜,送來的線報得知,支援遼東的川兵與浙兵,已經到達遼陽。】
【為了減少後金政權的軍事損失,努爾哈赤非常果斷的率先發動,對大明王朝的侵略戰爭。】
查到不川兵與浙兵,是在天啟二年,3月那一日到達遼陽的。)
為什麽查不到,估計不是被刪改過了,那可能在遼陽失陷時,這一類的相關的文書,已經在袁應泰自殺前,給燒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