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明清史: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字數:4691   加入書籤

A+A-


    【在後金大軍,加上32門重型火炮的炮擊下,擊潰了渾河北岸的川軍陣地後。】
    【努爾哈赤立即讓四貝勒皇太極率,率領正藍,鑲藍,正白,鑲白四旗精銳騎兵強渡渾河,阻撓渾河南岸的明軍南兵撤退。】
    【同時,還努爾哈赤還在這個時候,建立了後金政權,也是大清王朝的第一支“重火器營”,並將其名為“烏真超哈”重兵部隊。】
    【由李永芳擔任主將,並讓李永芳招募熟練使用火器火炮的後金漢人為兵,同時也準許李永芳招降,願意效忠於後金政權的大明炮兵。】
    【並一同將繳獲32門大明重型火炮,納入該營,由李永芳掌控。】
    【除此之外,在渾河血戰結束後,努爾哈赤還為該營,增配了各式火炮,以及七千杆火銃組成火銃手大隊。】
    【而在當時,努爾哈赤在宣布要建立“烏真超哈”重兵部隊後。】
    【立即讓李永芳將32門重型火炮,全都移到渾河北岸,並構築臨時炮台,對南岸浙軍車陣實施晝夜轟擊。】
    【《滿文老檔》記錄:“我軍炮聲震天,浙兵營中火器車連環爆炸,火光映紅渾河水。” 】
    【而四貝勒皇太極,則是利用後金騎兵機動的優勢,繞至浙軍右翼,切斷其向遼陽方向的退路。】
    【大貝勒代善在努爾哈赤命令下,也率領步兵與戰車渡河列陣,等待後金炮營停止後的進攻命令。】
    ......
    【浙軍的手中的佛郎機炮,射程僅僅有重型火炮的一半。】
    【因此,渾河南岸的浙營,在遭遇對岸重型火炮的轟擊下,根本就沒有反擊的能力。】
    【但好在,熟悉火炮運用的浙兵與戚家軍,早就在渾河南岸的陣地上,挖了足夠深的壕溝,並且大營也安置距離渾河岸邊較遠的位置上。】
    【因此浙軍的大營,雖然有被炮火波及,並且靠近渾河的前沿陣地,也遭到了破壞,但大營所在的位置,並沒有遭遇毀滅性的轟擊。】
    【河對岸的炮火轟動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掩護大貝勒代帶領步兵與戰車渡河列陣。】
    【待後金軍對明軍南岸大營的浙兵與戚家軍,形成合圍之後,縱然是此時,天色已進入降色,但努爾哈赤還是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和攻打北岸的川軍大營一樣,四貝勒皇太極率領的四旗騎兵率領發起進攻,為大貝勒代善步兵與戰車大隊,吸引火力。】
    【當後金人馬進入有效射程後,忍耐許久的戚家軍與派兵,立即以火炮與火銃齊發,對衝陣的四旗騎兵猛烈的打擊。】
    【在大明王朝的軍隊中,若是要論使用與運用火器,那麽浙兵精銳,以及戚家軍,等同於大明皇家禁軍的神機營。】
    【如果說川軍,給努爾哈赤上了一堂步兵戰騎兵的大課,那麽浙兵與戚家軍,就是給努爾哈赤上了一堂火器運用課。】
    【大明的佛郎機炮,在戚家軍炮手的手上,極為精確,一炮下去,必然人仰馬翻。】
    【戚家軍的火統手,也亦是如此,開火一槍,便能直接命中後金騎兵。】
    【浙軍大營的陣地,雖然隻有四千浙軍步兵,但同樣都是精銳。】
    【川軍以陣地戰,痛擊了後金騎兵,而浙兵則是精湛的火器技藝,給了後金騎兵狠狠的當頭一棒。】
    【縱多後金騎兵,還沒靠近浙軍大營,紛紛墜馬,其餘騎兵見,也不得不調轉方向撤走。】
    【而後金的精鋼騎兵,在接下來的整個渾河南岸的血戰中,前後總共傷亡三千多名精銳。】
    【川軍與浙兵在抗擊後金騎兵的衝陣中,所取得的戰果,可以說是同等的。】
    ......
    【四貝勒皇太極指揮的騎兵衝陣受阻,並損失巨大,而大貝勒代善指揮的步戰的推進作戰,也同樣遭受到了巨大的炮火打擊。】
    【在麵對後金軍的楯車推進戰術,戚家軍采用了集炮陣與火銃三疊陣,進行應對。】
    【當後金兵衝到明軍陣前300步時,所有的佛郎機火炮,以數門火炮一同集中炮擊同一輛楯車。】
    【數炮轟擊,直接就將躲在楯車後麵的後金步兵與木構楯車,一起轟飛。】
    【接著就是戚家軍火銃手的精準點射。】
    【火銃三疊陣,是前排火銃手射擊結束,立即退至後排填裝彈藥,中排上前補位射擊,以此反複循環。】
    【若是後金步不顧一切,發起衝鋒,那麽在距離200步的進修,戚家軍弓弩手,就萬箭齊射。】
    【在後金兵衝到100步以內,戚家軍所有火器,弓箭等,都全火力全開,給予後金兵迎頭痛擊,兩輪進攻之後,後金軍傷亡者已達兩三千人。】
    ......
    【渾河對岸的努爾哈赤看到這浙兵在戚家軍的帶領下,對後金精銳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雙眼之中,全是怒火。】
    【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努爾哈赤,絕對不讓放跑戚家軍與浙兵的想法。】
    【於是努爾哈赤下令,以騎兵加楯軍協同作戰,繼續攻打浙營,但戰術已經轉成以消耗浙營的火炮彈藥為主。】
    【同時,也在等待天色入夜。】
    【在《清太祖實錄》的記載中:“是夜,太祖親率左翼四旗兵,銜枚疾進,渡河攻浙兵營。” 】
    【渾河北岸上,最慘烈的全麵進攻大戰,也正式爆發。】
    【在戚家軍副將戚金,最後留下的《陣歿奏疏》中,詳述道:“我軍本欲夜退往遼陽,然後金炮聲徹夜不絕,火光中見敵騎往來如織,遂失先機。” 】
    【在彈藥耗盡,後金在軍趁夜全麵攻來,火器也盡失準度,唯有短兵交鋒拚死血戰。】
    【戚家軍與浙兵,也即刻變換陣型,以藤牌營為步兵核心,擺出鴛鴦陣與後金鐵騎展開激烈的肉搏。】
    【在鴛鴦陣中,戚家軍的狼筅手,藤牌手刀手相互掩護配合,給後金騎兵造成了大量殺傷。】
    【而後金軍方麵,也以一人持盾,一扶刀砍殺,一人持槍刺兵的“三人一伍”戰術,對抗戚家軍鴛鴦陣。】
    【在渾河南岸邊上,在月光下,盡是硝煙與戰火,以及殺聲交織成一片的混亂。】
    【戚家軍與浙兵,以四千多人與數萬後金大軍展開了最為激烈的死戰。】
    【最終,川浙兩軍總兵官,七旬老將陳策,戰至火藥用盡後,親率親兵與後金騎兵肉搏,身中數箭仍力戰不退,最終自刎殉國。】
    【《明史》稱其“有古名將風,臨危不亂”,《滿文老檔》則記載其“鎧甲外覆棉被,執丈五長槍死戰”。
    【副總兵童仲揆,最後率殘部衝鋒時,坐騎被射殺仍步行格鬥,被後金貝勒多鐸部圍殺。】
    【在《明熹宗實錄》中記載,稱其“與陳策同歸於盡,浙營無一生還”。】
    【浙軍副將戚繼光侄孫的戚金,在火藥用盡後,率藤牌兵組成鴛鴦陣近戰。】
    【在數次衝破後金重裝步兵的圍攻,仍然組織殘兵重整再戰,最後周邊的戚家軍戰死殆盡後,身中數刀,戰死殉國。】
    【浙軍參將張名世,率領浙軍中唯一的一支5百人的騎兵,並沒有突圍離去。】
    【而在後金軍迂回攻擊浙營右翼時,率500騎兵逆襲,斬殺後金正白旗佐領雅巴海。】
    【最終因坐騎中箭墜馬,被後金貝勒嶽托部圍殺。】
    【在《滿文老檔》記錄其“騎白馬持雙刀,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
    【這場爆發在渾河西段的大戰,大明浙軍方麵,除了總兵官陳策,童仲揆,副將戚金,參將張明世。】
    【以及川軍的副總兵秦邦屏,參將吳文傑,遊擊周敦吉等人之外,大小將校共120多人戰死殉國。】
    【隻有極少數人,帶著戰時塘報,以及各將領的遺奏遺疏,在夜色下逃回了遼陽。】
    【在後金與大清的史料書籍中,對於這場爆發在渾河西段的大戰,都記載為:“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