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即要又要的袁應泰中流言計,出城欲與努爾哈赤決戰
字數:4951 加入書籤
【在《明季北略》,《李朝實錄》等記載中,在川浙軍剛到遼東,以及在沈陽城之戰尚未發生之前。】
【就蒙古人一事,就已有多名將領對袁應泰進行過勸諫。】
【這些將領當中,多以南兵效仿為主,如陳策,童仲揆,周敦吉等人。】
【都當麵勸諫過袁應泰:“蒙古降人多與後金暗通,留之必為內應。宜盡驅出城,或繳其兵器,編入明軍嚴加看管。”】
【在朝鮮的《李朝實錄》中也明確記載:“童總兵屢言蒙古人不可信。”】
【但袁應泰均以“兵力不足”為由拒絕,並認為:“驅逐蒙古人,無異於自斷臂膀。”。】
【然而,當遼陽城中將領與官員,都得知沈陽城的失陷與蒙古人臨陣叛變有關後,也對袁應泰進行過勸諫。】
【但袁應泰認為,如果蒙古人中的後金間諜,已經清除,而城中數萬蒙古人,以及“蒙古夷丁兵”都是忠於大明的。】
【若是這個時間,將他們驅離遼陽與將其逼迫出城,必懷恨在心,也會因此而投靠後金為由,再一次拒絕了諸將的建議。】
【其中,從奉集堡與虎皮驛退回到遼陽的李秉誠,見無法勸諫袁應泰後,便將自己的部隊集中在蒙古營附近,並讓軍中士兵“每日巡查蒙古人動向”。】
【有李秉誠盯著遼陽城中蒙古人的動向,從客觀上來看,確實延緩了蒙古人的叛變進程,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
【因為那些沒有被袁應泰查出的蒙古間諜,也利用李秉誠的每日盯防與巡查的舉動,暗中煽動蒙古流民對遼陽漢人之間的對立關係。】
【再加上遼陽城中鬧糧荒,蒙古間諜很輕易就煽動了蒙古流民對大明貪官,奸商,以及腐敗官員的痛恨。】
【並大多數蒙古流民都認為,他們如今無食果腹的境遇,皆是因漢人所至。】
諸天萬界大清時代。
民間:
有百姓冷笑道:“嗬,真是一群養不熟的白眼狼。”
“還有那東林黨推行的所謂“仁政”,簡直就是一個笑話,也隻不過是他們想要獨攬朝政,把持大明朝堂權力的一個幌子罷了。”
.......
【天啟二年1621)3月18日,努爾哈赤得知遼陽城中的情報後,決定宜早不宜遲,立即發兵,進軍遼陽。】
【這一次,努爾哈赤與偷襲攻打沈陽城不同,而是大張旗鼓出兵。】
【並且努爾哈赤在成功攻占沈陽城不後,就已經通過李永芳讓後金間諜,在遼陽城中,內散布起謠言。】
【在《滿文老檔》記載,後金間諜在遼陽城內散布“海州已降,後金大軍明日即至”的謠言,導致“城中米價暴漲,軍民惶惶不可終日”。】
【雖然袁應泰,很快就識破了這是謠言,但袁應泰也不敢肯定,努爾哈赤會不會率領後金大軍,繞過遼陽城,前去攻打海州。】
......
【海州位於遼陽以南約120裏,是明朝遼南地區的核心據點,也是控扼遼西走廊與遼東腹地的交通要道。】
【同時,不僅是大明關內,輸運糧食貨物到達遼陽等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更是遼東地區的主要糧倉之一。】
【海州所設的糧倉,均為大型糧倉,儲存了遼東明軍約十成之三30)的軍糧。】
【若後金攻占海州,將直接切斷山海關至遼陽的陸路糧道與貿易通道。】
【因此,在努爾哈赤在施放要攻打海州的流言之後,大明內部,也因此展開了對是保海州,還是保遼陽的爭議。】
【遼東巡按張銓等人認為,可“棄海州保遼陽”,因為海州失守之後,仍然會有三條運輸路線,可代替海州陸路,將物資運至遼陽。】
【三條運輸路線分別為,第一條是從山東的登州今山東蓬萊)出發,經廟島群島至金州今大連),再陸運至遼陽。】
【第二條是水路,從遼西走廊的錦州出發,沿小淩河,大淩河進入遼河幹流,再經三岔河溯太子河至遼陽。】
【第三條則是可以選擇,先走海路,將物資運至朝鮮,再從朝鮮運往遼陽。】
【除了以上三條路線之外,還有一條路線,就是經蒙古繞路至遼陽,而這一條路線,也是後來大明晉商與後金政權之間,主要走私與傳遞情報的路線。】
【但此時,擔任兵部尚書崔景榮,施壓認為:“失海州則無以為守,必發兵救援。”】
【麵對如此局勢,總兵朱萬良主張“留精銳守陽遼,以偏師援海州”的建議。】
【除此之外,有人認為,可以讓海州城中的物資轉移回山海關,並將海州設為誘餌,若是努爾哈赤占據了海州,必然會派重兵把守。】
【到時朝廷可以在山海關集結大軍,與遼陽大軍形成呼應,對海州進行夾擊,必能大敗後金叛賊。】
【然而,此時的袁應泰,已經完全落入了努爾哈赤的流言之中,讓其失了方寸,並沒能及時做出應對之策。】
【最主要的是,袁應泰認為努爾哈赤在使流言計,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分兵守海州,導致遼陽城中兵力空虛之後,直接舉大軍攻打遼陽城。】
【但同時,袁應泰也在擔心,努爾哈赤真的是繞開遼陽城,前去攻打海州。】
【因此,失了方寸的袁應泰,就出現了一種左右難以抉擇和左右猜想的情況當中。】
【而處在這樣情況的袁應泰,其實就是已經中了努爾哈赤的流言計的表現。】
【雖說,努爾哈赤這一計策,雖是流言計,但也是一計陽謀之策。】
【若是袁應泰想不出,破策之法,不管是守海州,還是守遼陽,都會中計。】
【袁應泰與努爾哈赤之間較量,努爾哈赤僅是用了一則流言計,直接就把遼陽地區的軍事主動權,給牢牢的把控在手上。】
【雙方軍事主帥的能力高低,自然已是一目了然了。】
大明神宗界。
民間:
有人冷言,狠狠的說道:“看到這裏,老子算是發現了,東林黨的速勝論,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笑。”
“遼東地區的局勢,一但沒有了熊廷弼之後,那袁應泰所做的一切,全都被努爾哈赤牽著鼻子走。”
“他們不是堅信,他們的速勝論嗎?他們不是認為,努爾哈赤與他的後金軍隊,不堪一擊嗎?”
“怎麽?”
“當真正與那努爾哈赤對戰起來,就變得如此的不甚,如此被動了?”
......
【在熊廷弼擔任遼東經略時,就多次建議要改革,要在關內與遼東的運輸路線的基礎上,要建立起一條從山東的登州山東蓬萊),至金州大連)的海運路線。】
【但大明朝廷的戶部,卻是堅持走陸路至海州,再至遼陽的運輸路線,並稱“金州礁石密布,不便卸貨”為由拒絕了改革。】
【在《國榷》中指出:“非海運不可行,乃肉食者不欲行也。”】
【然而,當遼陽地區失陷後,在天啟三年1623)由被稱後世人為“遼東三傑之一”的孫承宗擔任薊遼總督後。】
【令袁可立以山東登州為基地,組建五萬水師,並采用“水陸協同”戰術,收複金州後,普開始執行這一條海運路線。】
......
【在大明戶部與兵部堅持要分兵駐守海州,以及遼陽城中官員,認為當以合兵堅守遼陽城的兩種意見的衝突與爭議下。】
【做為遼東地區最高軍政官員的袁應泰,並沒能拿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困難總是,也沒有魄力舍棄那一方。】
【這種“既要又要”的想法,又怎麽可能,做出能高於努爾哈赤之能的策略?】
【因此,袁應泰也錯過了,更合理的軍事布局的時間。】
【當天啟二年1621)3月18日,袁應泰在收到情報與得知努爾哈赤大張旗鼓的要繞開遼陽城,前去攻打海州時。】
【袁應泰還是沒有采用總兵朱萬良主張的“留精銳守遼陽,以偏師援海州”的應對策略。】
【而是決定親率主力出城,在遼陽城南五裏處列陣,試圖攔截努爾哈赤“繞道攻奪海州”的軍隊。】
【袁應泰認為,若是些戰,能一戰勝之,那麽遼東的局勢,就會從被動的局勢,轉至有利的主動局麵。】
【因此,袁應泰便抱著必勝此戰的意誌與信念,選擇了率領精銳出戰與努爾哈赤進行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