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適齡兒童入學率的問題
字數:6646 加入書籤
朱慈烺離去後。
宋應星深知時間緊迫,使命重大。
他立刻風風火火地召集起研究院的各路技術骨幹。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掃視,心中迅速盤算著各個項目所需的人力調配。
首先,他將目光投向炮彈研究和製造小組,以及新式火炮的研究製造小組。
這兩個小組在火炮相關技術上積累深厚,而機槍、步槍和子彈的研製,與火炮的炮彈技術有著諸多相通之處。
宋應星從中抽調出一部分經驗豐富、思維活躍的技術人員。
將他們安排到機槍、步槍和子彈的研究項目中。
隨後,宋應星又把關注的重點,轉向研究坦克和發動機的骨幹成員。
飛機的製造,發動機是核心關鍵。
而研究坦克發動機的團隊,在動力係統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積累。
於是,他果斷地將這部分骨幹中的大部分力量,調入飛機研究項目組。
這個全新的項目充滿挑戰,但宋應星相信,憑借這些骨幹的專業能力,定能在飛機研製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當然了,為了確保坦克的生產製造不受太大影響。
他還是留下了少部分技術精湛的人員。
讓他們繼續負責坦克的生產,並不斷想辦法改進坦克各方麵的性能,使其在戰場上發揮出更大的威力。
這幾年,朱慈烺大力推廣新式教育,致力於盡可能擴大受教育的人群範圍。
每年一次的升學考試,如同一場場篩選人才的盛宴,源源不斷地為朝廷選拔和培養各類優秀人才。
經過這幾年的悉心培育,大明已然擁有了不少理工類的專業人才。
這些人才猶如新鮮血液,注入到研究院的各個項目中,為科研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否則,即便有著再好的設計和構想,僅憑宋應星和最初的那一小撥人的話。
哪怕他們個個都有三頭六臂,也無法同時兼顧如此眾多複雜的項目。
當初在大明研究院剛剛成立的時候,可謂是篳路藍縷,人才非常的匱乏。
那時隻有宋應星和他的幾位誌同道合的朋友,以及一些學生徒弟,再加上幾百個技藝精湛的工匠,滿打滿算,總人數才400多人。
現在時光流轉,如今整個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數量,已經快要達到2000人。
若是再加上與他們緊密配合的各類工匠,總人數更是超過了5000人。
不僅如此,像火車頭製造廠、蒸汽動力戰船製造廠,以及火炮、炸藥和彈藥的生產工廠等,這些重要的軍工生產部門裏,也都配備了相應的技術人員。
把這些分布在各個生產領域的技術人員全部統計起來,數量更為可觀。
但是這麽多的專業人才還是不夠用。
隨著飛機項目正式立項,並開始緊鑼密鼓地著手研究。
宋應星敏銳地察覺到,所需的專業人才缺口依然巨大,現有的人手遠遠不夠用。
無奈之下,他隻好趕緊給天武皇帝朱慈烺呈上報告,詳細說明了當前的困境和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
朱慈烺接到報告後,深知人才對於科研創新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立刻指示東廠和錦衣衛,對大明綜合學府中與飛機研究相關專業的學員,展開又一輪更為深入細致的調查。
這一次,調查的標準極為嚴苛。
不僅要求學員自身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論水平,而且對其本人乃至家人都進行了全方位的審查,確保他們身上沒有任何問題和疑點。
經過層層篩選,終於為宋應星的研究院補充了一批優秀的專業人才。
朱慈烺看著篩選後剩下的學員名單,心中不禁感慨。
大明綜合學府裏數理化與機械工程等科目的學員,經過這一輪選拔,一下子又少了一大半。
這讓他更加深刻地意識到。
在大明飛速發展的當下,人才的短缺已然成為製約前進的關鍵瓶頸。
培養人才的速度,遠遠跟不上國家對人才需求的擴張速度。
看來、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已然刻不容緩。
朱慈烺不由自主地想起葛優在電影裏的那句經典台詞:“21世紀什麽最值錢?人才最值錢。”
其實又何止是在21世紀?
在當下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人才同樣是最為寶貴的財富。
也正是因為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這幾年朱慈烺始終將教育事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教育。
朱慈烺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源,不斷擴建學堂,不斷培養各個科目的教師。
如今高級學堂的數量翻了n多倍,已經覆蓋到了所有的省城和府城。
中級學堂的數量那就更多了,已經普及到了所有的縣城。
甚至在很多鄉鎮上,也都紛紛建起了中級學堂。
至於初級學堂,更是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各地。
除了那些人口稀少的偏僻小村莊之外,大部分鄉村都擁有了初級學堂。
經過不懈的努力,如今在大明本土,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已經達到了六七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城鎮地區,這一比例更是高達九成以上。
而在那些相對偏僻落後的鄉村地區,也達到了五成多。
鄉村地區入學率相對較低的現狀,依然讓朱慈烺比較頭疼。
深入探究後發現,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猶如一道頑固的枷鎖,嚴重阻礙了鄉村女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導致很多適齡女孩子都未能走進學堂。
很多人都認為嫁出去的姑娘是潑出去的水。
所以讓他去上那麽多的學幹嘛?
這就導致很多鄉村地區的家長,都不願意讓自家的閨女去上學。
為了改變這一局麵。
朝廷針對性地頒布了一係列極具吸引力的政策。
比如對於鄉村地區的小孩子入學,隻要考試成績合格,每個學期結束都能領到相應的糧食。
根據成績的不同,每個男學生可以領取100斤到200斤不等的糧食,而女學生在此基礎上還要上浮20。
即便考試不合格,也能領到幾十斤糧食。
此外,如果家裏糧食充足,不需要糧食的話,還可以折算成銀子領取。
這樣的政策不可謂不好,堪稱前所未有的優厚。
可是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鄉村家庭不願意讓子女入學。
或者即便入學了,也往往隻讓孩子學上一兩年,覺得孩子基本識點字就足夠了。
除了重男輕女的因素外。
大明飛速發展帶來的社會變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各種各樣的作坊和工廠,在大明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老百姓賺錢的機會和途徑大大增加。
家裏的大人忙著去作坊或工廠做工賺錢,稍微大一點的孩子便需要留在家中照顧年幼的弟妹。
等到孩子們年紀再大一些,又可以去幫忙幹活賺錢,或者做家務活、種莊稼。
盡快忙完了莊稼活,大人們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工,從而增加家庭收入。
在這種情況下。
老百姓們在心裏暗自盤算。
覺得讀書不如讓孩子盡早幫忙幹活賺錢來得實在。
對於他們來說,眼前的經濟利益更為直觀和重要。
至於讀書可能帶來的更長遠的好處,他們根本無暇顧及。
麵對這種情況,朱慈烺也是頗感無奈,隻能讓人加大宣傳力度。
朝廷不斷收集各種正麵案例。
比如某某學員,因為讀書成績優異,一路從鄉村學堂考入高級學堂,甚至最終進入大明綜合學府深造。
畢業後,憑借所學的真本事,或是當上了官吏,為百姓謀福祉,或是在某個領域做出了耀眼的成績,光宗耀祖。
通過這些案例,向廣大百姓展示讀書的價值和意義。
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因為很多底層老百姓目光相對短淺,他們隻看重眼前能夠實實在在賺到的錢和存下的糧食。
在他們看來,孩子能識字、會算賬,就已經達到了他們對孩子教育的期望。
這種普遍而頑固的想法。
想要將之徹底的扭轉過來,那真不是短時間之內能辦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
朱慈烺根據各地匯報上來的詳細情況,敏銳地推測出地方上的宗族勢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負麵作用。
有些宗族勢力出於私心,有意無意地通過各種辦法降低入學率。
他們心裏打著如意算盤。
想著讓其他人家的孩子上學的越少,自家子弟在未來的競爭中就少了幾個對手。
更重要的是,他們害怕那些小家族的農家子弟,萬一通過讀書出人頭地,日後便會威脅到他們在地方上的霸權地位。
千萬別小瞧這些宗族勢力在鄉村和鄉鎮地區的影響力。
宗族勢力盤根錯節,且根深蒂固,宛如一座座難以撼動的大山。
朱慈烺有時氣得狠了,恨不得將這些阻礙教育發展的宗族勢力連根拔起。
但是這樣做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因為一旦采取強硬手段,需要懲處的人數將多得難以計數。
這肯定會讓朝廷損失大量的人口和勞動力,甚至可能導致人口減少三四成。
對於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的大明朝廷來說,如此巨大的損失實在是難以承受。
而且那些宗族勢力雖然在地方上橫行霸道,但往往行事較為隱蔽,總是也基本上能分個輕重。
真正嚴重觸犯律法的情況並不多見。
大多是一些小問題不斷,卻又不至於犯下不可饒恕的大罪。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對他們痛下殺手,實在是師出無名。
朱慈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反複權衡利弊之後。
他決定采取“殺雞儆猴”的策略……
喜歡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請大家收藏:()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