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茶園的來曆

字數:4825   加入書籤

A+A-


    瀑布山區背後的那一大片茶園有著悠長的曆史。
    是早在明末期間就開墾種植的。
    這片茶園的第一位主人是一位致仕後回鄉的官員所有。
    這位明末的致仕官員回到家鄉後,買下了這一大片山頭為己有。
    當時已經是兵凶戰危的年代。
    這位官員回來這兒,就是貪圖這裏位處窮鄉僻壤,道路不通,是逃避戰亂的好地方。
    他窮盡下半生的時間,一方麵收留一些逃難走進來的難民做幫工。
    隻管兩頓飯,他們就願意留在茶園裏為他工作。
    官員指揮著難民們開墾荒地,將原本是野生的茶樹移植到山裏種植。
    每年不斷地做稼接樹苗工作。
    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大片茶樹就形成了規模,變成了茶園。
    起初茶葉根本不能賣錢,因為沒有人知道。
    所有茶葉都製成能長久保存的發酵茶葉。
    後來官員去世了,傳給了他的兒子接管。
    如此一代傳一代,茶園的規模不斷地擴大。
    到了清朝初年,戰事平息。
    官員的兒子於是把保存下來的發酵茶葉用騾子運用到外麵的市集出售。
    逐漸讓人知道了這個茶園的存在。
    這家茶園因為所製的茶葉能長期保存,而且時間越長,茶葉香氣越加醇厚濃鬱。
    廣受百姓的歡迎和喜愛。
    茶園的名聲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很多外省外鄉的人都來取貨。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山路難行,交通不便。
    後來為了方便茶葉的運輸,官員的兒子花錢建造了一條能騎馬通過的道路。
    這條能讓馬車通過的路就在茶園的另一邊。
    因為現代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條路的存在,所以不熟悉道路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這條道路的位置。
    就連馬爸爸這個識途老馬也忽略了這條通道可以很快很方便地進入茶園。
    茶園在民國時期曾經一度荒棄,因為原來的主人為了躲避戰亂逃離了家園,去了外國。
    後來又被在文革時期,下放到這裏勞動改造的知識分子所發現,將茶園重新修建,培植茶樹。
    經曆過無數的風雨保留至今天。
    現在這家茶園的主人是怎樣獲得茶園的產業的,無人知曉。
    隻知道是因為祖先曾是在這兒勞動改造的知識分子。
    文革結束後,知識分子被平反了。
    但是他不想再回城裏去,因為他愛上了這片茶園和這裏的山水美景。
    知識分子一直留在這裏精心料理著茶樹。
    有人說現在的主人應該是知識分子聘用的工人。
    知識分子無兒無女,他去世後就將茶園留給了這家工人來管理。
    隻是茶園的當家因為患上了風濕病,無法再在山路上行走。
    隻好讓兒子來接手管理,做了茶園的當家。
    也不知是什麽原因,這家主人在一次外出時發生了交通意外,經搶救無效身故了。
    他的女兒尚小,隻是一個十歲的女娃,是無法當家的。
    於是老當家就把在外地工作的女兒召回來做當家。
    看來這家茶園的主人家宅運方麵不是很好。
    兒子去世前沒有生兒子,而他的老婆也嫌棄茶園太過偏僻,不喜歡這裏的生活方式。
    帶著女兒去了縣城讀書,並在縣城買了房子,長期居住在城裏,不願意再回到茶園來。
    所以現在的茶園其實就是周家姑娘做了當家,擔起了整個茶園的管理工作。
    說起周家姑娘周晴。
    原本因為有大哥管理茶園,她就去了縣城的中學讀書,期間一直寄宿在學校裏。
    後來又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便留在城市裏工作。
    周晴雖然是從山溝溝裏出來,但她自小生活無憂。
    去了縣城讀書後,習慣了城市生活,慢慢地就不想回茶園了。
    她其實還談了一個城裏的男朋友,一起在同一個單位工作。
    因為父親勒令她回來管理茶園。
    一開始,周晴十分抗拒。
    她不想離開城市,更不想離開男朋友。
    她曾經和男朋友協商過,希望他能陪同自己回茶園工作。
    可是男朋友不同意,不想為了她放棄城市生活,還有自己的父母。
    兩人無奈分了手。
    周晴初期回到茶園,無心工作,生活變得無精打采。
    隻是眼見著父親越來越行動不便,直至到要坐輪椅生活。
    她不得不接受現實,承擔起管理家族產業責任。
    她為了忘記前度男友,把心思都花在種茶和製茶的工藝上。
    在山裏風吹日曬,原本皮膚白皙的她也慢慢變得黝黑。
    周晴是一名大學畢業生,有著較高的學曆。
    回到茶園後,開始進行各項改革,引進先進的工藝流程,開辟了網上銷售平台。
    茶園在她的管理下,逐漸走出低穀,現在生意不錯,收入也可觀。
    隻是有一點讓父母十分憂慮的是。
    周晴一直單著,找不到男朋友。
    這是因為她長年在山裏工作,接觸的全部是山裏的村民,鮮少有條件不錯的男孩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周晴能幹、學曆高,經濟獨立。
    在城裏可能是不愁嫁的。
    但在山裏就麻煩了。想找一個匹配的男朋友談何容易?
    就這樣,歲月磋砣,轉眼就奔三了。
    父母心裏幹著急,但周晴既不能在茶園長工男人中找一個丈夫,又不能去城市裏找一個願意來山裏生活的小夥子。
    這真是讓父母愁白了頭,對女兒的終身大事一籌莫展。
    周家父母曾經對女兒說:
    “小晴,不如在縣城裏置辦一套房子,在城裏找對象。
    談成了,就讓小夥子住在城裏的家中上班工作,你呢每個星期去幾次城裏。
    這樣的話,或許能找到男朋友的。”
    周晴聽了感到又苦惱又好笑。
    苦惱的是爸媽催婚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了。
    好笑的是,父母的提議豈不是叫自己長年兩地分居。
    這樣的婚姻生活到底能不能維持下去,她自己都不敢肯定。
    周媽媽見女兒這又不行,那又不行,不知她心裏打什麽主意。
    眼見著女兒三十出頭了,周家媽媽就更著急了。
    一天到晚催著女兒在網上找男朋友,並且說,隻要男方願意來茶園裏生活,就是招個上門女婿也不介意。
    可周晴畢竟是個有文化的人,對於父母那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理論並不在乎。
    為了茶園而找丈夫,對周晴來說是很可笑的。
    喜歡娶個總裁老大姐,我逆襲了!請大家收藏:()娶個總裁老大姐,我逆襲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