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萬勞工
字數:4557 加入書籤
第26章 20萬勞工
在大明廣袤的土地上,集市熱鬧非凡。街邊店鋪林立,絲綢、瓷器、茶葉等精美貨物琳琅滿目。往來行人摩肩接踵,手中拿著銀錢挑選心儀之物,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
此時,一艘艘商船正從遙遠的歐洲與倭國駛向大明的港口。這些商船滿載著白銀,在波光粼粼的海麵上劃出一道道白色的水痕。這滾滾白銀,讓大明的經濟愈發繁榮昌盛,市場活力空前高漲。
然而,倭國徹底淪為“阿芙蓉”製造基地。阿芙蓉的製作工坊在倭國各地悄然興起,刺鼻的氣味彌漫在空氣中。大量倭國百姓沉迷於阿芙蓉帶來的虛幻快感,身體日漸虛弱,社會秩序也陷入混亂。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骨瘦如柴、眼神空洞的癮君子,整個國家被陰霾所籠罩。
李景隆靜靜地站在船頭,海風輕拂著他的衣角,他的目光穿越波濤洶湧的海麵,落在遠處倭國那若隱若現的海岸線上。這片土地對他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曾多次踏上這片土地,陌生的是每次到來都伴隨著不同的使命和挑戰。
這次,他肩負著一項重大的使命——與倭國的足利義滿達成協議,讓倭國向大明輸送整整 20 萬勞工。這個數字對於大明來說至關重要,它關係到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然而,要在倭國這樣一個複雜而又充滿變數的國家達成這樣的協議,絕非易事。
李景隆的心中充滿了憂慮和責任。他知道,這次任務的成功與否,不僅關乎他個人的聲譽,更關乎兩國之間的關係和未來的合作。他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談判。
當船緩緩靠近倭國的港口時,李景隆看到了岸上迎接他的人群。足利義滿親自率領著他的官員們前來迎接,這讓李景隆感到一絲欣慰。至少,足利義滿對這次談判還是比較重視的。
進入倭國京都後,李景隆被帶到了一座宏偉卻略顯破敗的宮殿內。宮殿的建築風格獨特,充滿了倭國的特色,但歲月的痕跡也在牆壁和柱子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宮殿的大殿內,李景隆與足利義滿相對而坐。足利義滿身著華麗的服飾,頭戴高高的帽子,他的麵容莊重而嚴肅,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疲憊和無奈。
李景隆率先打破沉默,他站起身,雙手背後,語氣誠懇卻不失威嚴:“足利將軍,如今我大明與貴國商貿往來頻繁,白銀的流通讓雙方都有所收益。但如今大明發展迅猛,各項建設工程如火如荼,急需大量人力。聽聞倭國人口眾多,若能輸送20萬勞工至大明,對雙方而言都將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足利義滿皺了皺眉頭,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緩緩說道:“李大人所言,朕並非沒有考慮。隻是這20萬勞工,數量如此龐大,一旦輸出,倭國國內諸多事務恐難維持,還望李大人體諒。”
李景隆微微一笑,重新坐下,不慌不忙地說:“足利將軍的擔憂我完全理解。但您不妨換個角度看,這些勞工前往大明,不僅能獲得豐厚報酬,還能學習到先進的技術與知識。待他們歸來,定能為倭國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大明會在勞工輸出期間,給予倭國一定的物資補償,助力貴國維持國內事務。”
足利義滿沉思片刻,眼中閃過一絲猶豫:“李大人的提議雖好,但勞工們背井離鄉,他們的安全與待遇如何保障?朕身為倭國之主,不能讓子民在外受苦。”
嘴上雖然這麽說,可是足利義滿心裏恨不得將李景隆碎屍萬段,自己現在貴為天皇,可是眼前這個家夥竟然還叫自己“將軍”。
而且張口就是20萬人,現在的倭國從哪裏湊出來20萬人,空氣中若有若無的阿芙蓉,早就讓倭國的人沒有了力量,上層吸食阿芙蓉,底層人種植阿芙蓉,可是最後的銀子都流向了大明。
煙館都是大明人開的,倭國人去吸食1兩阿芙蓉10兩銀子,可是明國人來收購的時候,1兩阿芙蓉隻是1兩銀子,這其中就是9兩銀子啊。
可是自己又能怎麽辦呢,大明幫助自己統一了四島,自己的家族更是賺的盆滿缽滿。
李景隆連忙說道:“將軍放心,大明會專門設立管理機構,負責勞工的衣食住行。在工作上,會根據他們的能力安排合適崗位,給予公平的報酬;在生活中,會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和充足的食物。”
經過數輪激烈的談判與討價還價,足利義滿終於緩緩點頭:“好吧,李大人誠意十足,朕便同意此事。但還望大明能遵守承諾,善待我倭國勞工。”
李景隆大喜,起身行禮:“將軍放心,大明向來講究誠信,定會善待每一位勞工。此次合作,定能讓兩國關係更進一步。”
與此同時,在大明京城,一項偉大的工程——京燕線即將竣工通車。京燕線的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們忙碌地進行著最後的收尾工作,巨大的蒸汽火車靜靜停在軌道上,車身鋥亮,煙囪中冒著嫋嫋青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朱標帶著朱雄英來到京燕線車站。朱標身著華麗的太子服飾,眼神中滿是期待與自豪;朱雄英則像個好奇的小鹿,東張西望,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興趣。
朱雄英拉著朱標的手,興奮地說:“爹爹,這就是京燕線嗎?看起來好壯觀啊!聽說坐馬車從京城到燕地很快,是真的嗎?”
朱標微笑著摸摸兒子的頭,說道:“沒錯,雄英。這京燕線凝聚了無數工匠和勞工的心血,它的通車將大大縮短京城與燕地的距離,促進兩地的交流與發展。以後我們去燕地,就方便多了。”
這時,負責京燕線建設的總工程師王猛匆匆趕來,向朱標和朱雄英行禮:“太子殿下,小公子,京燕線已全部準備就緒,就等您來剪彩了。”
朱標滿意地點點頭:“王大人,辛苦你和所有參與建設的工人們了。這條京燕線,意義重大,它是我大明國力與智慧的象征。”
王猛激動地說:“能參與京燕線的建設,是我們的榮幸。在建設過程中,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迎來了通車這一天。”
朱雄英好奇地問:“王大人,建設京燕線很難嗎?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呀?”
王猛笑著回答:“太孫殿下,這困難可不少呢。比如在鋪設軌道時,遇到了複雜的地形,需要開山填穀。但大家都沒有放棄,齊心協力,才讓京燕線順利建成。”
朱標感慨地說:“正是因為大家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京燕線。這不僅是一條交通線,更是連接大明各地的紐帶,能讓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國家更加繁榮。”
隨後,朱標和朱雄英在眾人的簇擁下,緩緩走向剪彩台。台上係著一條鮮豔的紅綢帶,兩側擺放著鮮花。朱標拿起剪刀,朱雄英也有樣學樣地拿起另一把剪刀。
朱標輕聲對朱雄英說:“雄英,一會兒和爹一起剪斷彩帶,記住,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
朱雄英用力點頭:“好的,爹,我一定好好剪。”
隨著“哢嚓”一聲,彩帶飄落,現場頓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時光荏苒,短短數月之後,二十萬倭國勞工終於抵達了大明。這些勞工們來自遙遠的倭國,他們背負著各自的命運和希望,踏上了這片陌生的土地。
抵達大明後,這些勞工並沒有被集中在一起,而是被分散到各個需要勞動力的地方。有些勞工參與了城市建設,他們辛勤地搬運磚石、修築城牆和道路,為城市的發展添磚加瓦。不過他們的眼裏都是灰色的,二十萬勞工對於大明不算什麽,之前20萬的昆侖奴已經報銷的差不多了,又有各地的戰俘等等。
就算是這樣,也是不夠的,京燕線、京昆線、京甘線,還有各地的城池擴建,冶煉廠裏的苦力等等,西伯利亞伐木的勞工,他們在大明各處,但是最後都逐漸消亡,而接手的就是下一批勞工,周而複始。
如今的大明,各個大城市都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建工程。首先是各地的首府,如開封、西安、蘇杭、揚州、北平等等。這些城市在不斷地擴張,新的街道、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城市的繁榮景象讓人眼前一亮。
與此同時,農民、工人、商人的社會地位也都得到了顯著提高。在過去,職業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貴賤”之分,但如今這種觀念逐漸淡化。人們開始更加注重每個職業對社會的貢獻,而不僅僅是等級的高低。
以江南地區為例,一戶普通的五口之家,如果耕種二十畝田地,按照畝產稻穀兩石一石≈150斤)來計算,扣除賦稅和成本後,一年大約能夠落下二十五兩銀子。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已經是相當可觀的收入了。
而在北方地區,由於耕種條件相對較差,農業發展相對滯後。然而,這裏的畜牧業卻比較發達,牛羊、馬、騾子等牲畜的養殖和販賣成為了當地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通過販賣這些牲畜,一戶人家一年也能獲得大約二十兩銀子的收入。
喜歡穿越大明:懿文太子成皇之路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懿文太子成皇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