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歸鄉
字數:4169 加入書籤
陳家灣,地處西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村裏大小五十多戶、二百一十餘口人,陳姓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村莊因此得名。
村前是一種高低起低、大小不一的梯畝,村後背靠西山支脈——小梁山。
據陳氏族譜記載,祖上自江洲義門遷來,看中這裏背靠大山,四周小丘陵,以為能實現靠山吃山的夢想。
沒想到,老祖宗看走了眼!
這裏土地薄瘠,旱地隻能種點小麥、玉米,間種點黃豆或胡豆俗稱蠶豆)。
水田地少且不肥,隻能種一季稻穀。一年四季莊稼畝產非常低,辛苦一年隻夠勉力糊口。
再加上遠離城鎮,四周荒涼,缺乏經濟作物,在改革開放前,村民掙錢的唯一方式就是下苦力掙點腳力錢。
就這樣,從祖上落籍以來,陳氏祖祖輩輩窮了一輩子。直到現在,村裏的大多數人都靠在外麵大城市裏,靠做磚工、做泥水活等苦力謀生。
陳渝在上大學之前,周末和寒暑假的時候,基本上天天跟著父親一道,起早摸黑到大山裏的煤廠挑煤賣苦力。
掙的錢,除了留點基本的零用,全都用來交學費了。就算是這樣,還經常湊不夠學費,還得找親戚朋友借。
導致現在,陳氏的不孝子孫開玩笑說:老祖宗當年肯定是走累了,擺爛了,才落腳到這個荒涼之地。
這裏就是陳渝的老家,渝州市常安區秋棠鎮前衛村陳家灣:離縣城五十公裏,離渝州市城區兩小時的車程。
等兩口子開車回到鄉下老家時,已是中午一點左右了。
鄉下午飯吃得晚,回家時父母正在家裏做午飯。
剛進老屋坐下,怕父母擔憂,陳渝不敢說實情,隻說這幾年做生意太累了,也沒能掙什麽錢,於是回老家休息一段時間。
至於後麵再如何解釋,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父親陳興林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不會說話,接過陳渝孝敬的煙,盯著陳渝臉上看了看,嚅了嚅嘴:“那就回來吧,反正也不差你們一間房。”
母親馬慧也沒多少見識,看到自己兒子、兒媳回來了,哪會想那麽多,拉著兒媳的手,滿心的歡喜都寫在臉上:
“回來好!回來好!想吃啥,媽給你們做去。”
陳渝還沒來得及說什麽,冬梅就笑說著:
“媽,你歇著,等我東西放好了,我和你一起弄飯。”
中午吃完飯,冬梅在家裏收拾,陳渝就裝上兩包煙,兜裏裝了點小零食,到村裏轉轉,類似於向同村人宣告:我,陳渝,回來了。
這也是村裏的風俗,在外工作的人,不管你混得好孬,回到村裏,必須到村裏轉轉、散散煙,拉近關係。
陳渝祖上這一支,是長房,說得好聽一點,是長房長孫。但也有個問題,那就是經過十幾代人後,長房的後代大抵屬於同齡人中輩分最低的。
所以有“幺房出長輩”一說,反過來,那就是長房的後代基本上就是同齡人中的晚輩了。
所以,別看陳渝雖然四十歲了,但在村裏輩分低得可憐。
可憐到什麽地步呢?那就是走在村裏,見到一個三五歲的小屁孩子,說不定得還恭恭敬敬地叫一聲“叔”
這不,剛出門,見到本家的大婆對爺爺輩的配偶的一種稱呼),一個和自己年齡差不多大小的農村婦女,帶著一個十來歲的小姑娘從家裏壩子路過。
陳渝立即語氣十分恭敬喊到:
“小娘娘當地對的姑姑輩的一種稱呼),你今天沒上學呀?”
並隨手從口袋裏掏出零食遞過去。
一聲“小娘娘”叫得小姑娘有點害羞,不好意思伸手。陳渝大婆一邊接過零食,一邊嘴裏如連珠炮似的說道:
“呀,陳渝回來啦,什麽時候到的呀?”
“你小娘娘不懂事,我代她謝謝你啦。”
“你小娘娘感冒了,今天請假沒去上學。”
“大婆好!我中午回來的,剛吃完飯,準備出門在灣裏走走。”
“你媳婦呢?你一個人回來的?陳馨沒跟著回來?”
“老婆也回來了,這會在家收拾。陳馨住校,要周末才回來。”
大婆也是滿臉笑容,誇獎道:“回來看你媽老漢,不錯不錯!”
“這次回來待幾天呀?”
“可能要待一段時間。”
。。。。。。
農村的婦女可精明得很,一問一答、三言兩語中,不但誇獎了你,還把你回來的信息摸得一清二楚。
由此可見,村頭情報局的威名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陳渝在村裏走了一會,隻要見著人,不論親疏遠近都熱情招呼、聊上幾句。
後來嫌麻煩,幹脆在自家壩子裏擺上幾根凳子,把家裏種的平頂柚剝好放在小圓桌上。
隻要村裏有路過的,就招呼來坐坐,給抽煙的爺爺輩、叔伯輩子、同輩甚至晚輩這些爺們散散煙,和大婆、二婆、大娘、二娘這些七大姑、八大姨們聊聊天。
村裏知道陳渝回來的人,出於同樣的禮節,也來招呼、聊天。不一會,陳渝家壩子上就圍了近二十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村裏的年輕人大多都在外打工掙錢,留在村裏的基本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
冬梅看到這個情況,行李也不收拾了,也出來陪著說說話,“大爺,你坐”、“大娘,吃點柚子”的招呼不停。
陳渝的母親更是開心,隻要有人路過,就熱情招呼著坐下,拿出水瓶和紙杯給大家倒水、加水,臉上的笑容就沒斷過!
就這樣,熱熱鬧鬧了近一下午,村裏人都知道陳渝城裏生意不做了、準備在鄉下呆一段時間的消息。
快到天黑時,壩子上坐的人才慢慢少了、散了,各自回家做晚飯了。
等進了屋,父親說道:“永才二爺、興凡二叔今天到縣裏吃席去了,剛才沒來。明天你去招呼一下。”
陳渝已過世的爺爺共是兄弟三人,到現在,兄弟三人隻有二爺仍健在。父親嘴裏的永才二爺,正是陳渝爺爺的二弟。
這禮節必須招呼到。陳渝知道明天還應該帶條煙、包兩百的紅包給二爺。
興凡二叔也是本家,是村裏的書記。
拋開這一身份且不說,興凡二叔是三爺家裏兒子、陳渝的堂叔,對自家一向親近、照顧。
回到家裏,這些人情世故都要招呼到位。
否則,會被人戳脊梁!
當然,陳渝在商場混跡數年,應付這些自然讓人無可挑剔。即使父親不提醒,自己也知道該怎麽做。
何況,既然要留在老家一段時間,和村裏的鄉親打好關係,是必須、也是最基本的。
喜歡破產後,祖宗逼我種地開荒請大家收藏:()破產後,祖宗逼我種地開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