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迎接大考

字數:6368   加入書籤

A+A-


    在恭送甘興帆離開瑞和鎮後,二人便迅速定了個日子召開會議,布置起接下來的工作。
    此次會議不同以往,林同曦特地挑了個大地方,即先前的田府作為會議室。
    作為瑞和鎮上最有錢有勢的地主老財,田府的設置可謂遼闊,院落能夠容納幾十人開會。
    林同曦將鎮上相關的負責人都召集了起來,包括鄉紳、官差等等。
    其中第一項議程,便是宣布在鎮上建立坊市,以此作為瑞和鎮治理的最基層觸手。
    沒辦法,時間有限,任務重,二人必須盡快調查出瑞和鎮上的數據。
    調查的人手短缺,一味依賴官差和鄉紳顯然是不行的,必須要動員鎮民一起幫助他們。
    “各位,丁南景大人將要來到瑞和鎮。”
    “若是讓丁大人滿意,那麽我們這個小鎮就有可能作為襄州發展的標杆。”
    “屆時,無數資源將會投放到我們鎮上。”
    “瑞和鎮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而這就取決於我們這個月的工作效果。”
    “甘大人前些日子已經視察了我們鎮,發現了一些問題。”
    “其中,便是住戶和商戶數據不清的問題。”
    “此外,他也發現部分住宅太過邋遢,一些市集太過混亂。”
    “這些,無疑都會加壞丁大人對我們瑞和鎮的印象。”
    林同曦鏗鏘有力地說著,而後說起他打算建立的坊市管理製度。
    赤朝的管理製度與現代管理製度差別很大,赤朝的鎮長其實隻管城鎮這麽一小片地方,而不用管理周邊的鄉。
    本來,在這個時代,鄉鎮基本上都是靠群眾自治的。
    但是,由於鎮的人口太多,一旦出事,就會對地方造成不小影響。
    為此,在特地在縣裏麵設了鎮長一職,專門管理這麽一小片地方。
    但除此以外,便再無其他規定,剩下全靠鎮長自我發揮。
    普通的鎮長沒有實力,就隻能依靠鄉紳來進行治理。
    人口有多少,全靠鄉紳一張嘴。
    可今時不同往日,林同曦他們已經成功統合了鎮上的力量,有著鄉賢會和商會的支持。
    也正是因此,林同曦才決定設立坊市管理製度。
    坊類似於現代的居委會,林同曦聽取了鄉紳的意見,劃分了五塊區域作為坊,分別是東西南北中。
    這五個坊設坊正作為負責人,其餘機構則參照青石村的設置。
    至於市,則是指市集。
    由於市集人流量大,且涉及金錢,很容易產生糾紛,同時環境又不易管理,林同曦便特地調出市集進行管理,與坊同級。
    坊設坊正,而市則設市正。
    這些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名單,則劃分給鄉紳和商會去進行推薦產生。
    總之,坊和市的管理人員皆出自鎮民和鎮上的商戶。
    如此一來,相關區域便有了最低一級的負責人。
    他們有相應的管理權力,同時又得承受鎮上下派的任務,譬如摸排數據。
    坊負責查人,市負責查商戶,官府則予以各種支持。
    幹得好就允許當下去並予以獎勵,幹不好就及時撤職,換個人幹!
    鄉賢會和商會成員聽到這,皆是產生了想法。
    利用好坊市管理製度,推舉自己的人去當坊正、市正的話……就有利可圖!
    雖說需要完成任務,但以他們的實力,這些任務可以說輕而易舉。
    官差人數少,鎮民和商戶多。
    要想摸清楚後者,就必須要有一個中間力量,那便是鄉賢會和商會。
    但該分的利益已經分給了他們,要想動員他們,就必須再讓出一部分權力,以激勵他們協助自己完成任務。
    顯然,這一製度達到了其目的。
    之後,在鄉賢會和商會的帶領下,坊市的負責人皆是積極摸查起相關數據,最終匯總給執事房。
    但這是後話了,二人召開的會議也隻是結束了第一個議程。
    第二個議程,則為興建學堂。
    與坊市管理製不同,不少參會人員聽到後,興趣少了一半。
    沒辦法,興建學堂是要花錢的,何況又對自己沒什麽用。
    對於鎮上的大戶來說,他們自己有錢,想搞後代的教育,自己請一個教書先生就是了。
    對於鎮上的普通人來說,教育的誘惑力也不夠大,不如老老實實賺錢。
    像王明教那種想參加科舉的,算是少數。
    沒點教育基礎,就連鄉試都沒辦法通過。
    為此,二人就必須給出一個更有吸引力的籌碼,讓他們相信學堂很有用,進而吸引他們參與籌錢建設學堂。
    會議召開的前一天晚上,林同曦就拉著陳雲軒等四人聊起此事。
    小九率先開口,介紹起鎮民對於興修學堂的態度:“各位哥哥姐姐,根據我們收集的情報,恐怕鎮上的大家對學堂一事不太感興趣。”
    “鎮民不同於安濟坊的孩童,前者見識既定,多專注於謀利立業和傳宗接代,後者年紀尚小,猶可塑造。”嶽淩雲點出了教育能在安濟坊推行的原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聽到“利”一字,林同曦則是有了主意:“利嗎……那麽我們把學堂和利掛鉤不就好了?”
    “同曦兄之意,莫非是出錢資助鎮上孩童參加學堂?此主意雖有效,但卻太過耗費錢財,也不利於募集善款興建學堂。”陳雲軒在一旁否定了用錢直接吸引的想法。
    “或者……讓參加學堂的孩童免費到複春堂診斷,然後醫藥費減半?”蘇若雪從醫生的角度提出意見。
    林同曦點點頭,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可是依舊不能夠直接吸引鄉賢和商戶讚助建設學堂。
    必須要找到最核心的點,才能構建極強的吸引力。
    比如說,參加學堂後……能提供別人沒有的。
    自自己的版本升級後,林同曦的思考速度便比以前變快了很多。
    不一會兒,他便想出了兩個核心點:人事權和推薦權!
    “同曦兄,人事權和推薦權是指?”陳雲軒不解地提問。
    “大家忘了嗎?我們可是代表著襄州官府啊……”林同曦打了個響指,隨後在黑板上畫了個圖——這個黑板也是通過【無中生有】生成的,眾人已經用了有些日子。
    所謂人事權,即對內的職務分配。
    當前,鎮上的職務已經分配好了,這沒什麽好說。
    可是以後呢?總有人會辭職、退休,這樣一來就有位置空出來,各勢力定會相爭。
    你推薦這個,我推薦那個,誰都爭不贏的情況下,官府的人事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這個時候在職務任免上加一個條件的話,比如說必須參加過學堂。
    這樣的話,就能因此篩選部分人,進而減少鬥爭。
    得到職務的人受益,沒得到的人則懊悔自己沒有參加學堂。
    此外,幾人可以再出個公告,規定必須留幾個職務給參加過學堂教育的人。
    如此一來,學堂經曆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了。
    “原來如此……那推薦權呢?”蘇若雪接著提問。
    林同曦又畫了個圖,分別標注了上級和承天書院。
    “在下懂了……同曦兄是想說,假如在學堂內發現了好苗子,官府便會出麵推薦他們?”陳雲軒猜測道。
    “bingo!”林同曦又打了個響指,同意起陳雲軒的想法,同時補充起另一個舉措:“甚至於,我們還可以替這些參加過學堂的人謀出路,比如說推薦去鎮上的某家醫館從醫。”
    “在這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搭配獎學金、醫療福利等等來對參加學堂進行激勵。”
    “如此一來,眾鎮民便會意識到送自家孩子去學堂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其餘幾人點點頭,對林同曦的意見表示讚同。
    “不過,這也僅僅隻是凸顯出了學堂的重要性,沒辦法動員大戶捐更多的錢。”陳雲軒注意到了林同曦提出的缺陷,接著又提出根據捐贈金額,將其子女分配進對應的班級。
    林同曦一聽,當即同意了陳雲軒的主意。
    學堂內可以設置不同環境的班級,比如豪華風、樸素風等等,此外還可以設置其他福利。
    如此一來,捐款的問題算是解決了。
    林同曦在會上說出有關學堂的製度後,不少參會人員皆是睜大了眼睛。
    他們紛紛意識到了一件事情——教育,有利可圖!
    知識文化還是其次,鎮民主要還是擔心自家孩子以後會餓死。
    要是參加學堂後就容易得到一份好工作的話,那鎮民巴不得將他們送進學堂!
    接著,林同曦又說出了不同捐錢數額對應的福利,勾起了不少大戶捐款的心。
    會議結束後,多數參會人員皆是表達了捐款的意願,少部分人則表示會努力籌錢。
    如此一來,官府很快便籌集到了興建學堂的費用,可以說是綽綽有餘。
    當然,還需要聘請師資之類的前期準備工作。
    好在坊市管理製這時又起了作用,很快便找到了一些合適的師資,既包括讀過書的文化人、習過武的武者,也包括口才好的商賈、技藝精湛的工匠等等。
    一些課程沒有對應老師的,林同曦五人就會親自上場。
    在眾人的努力下,瑞和鎮很快完成了摸清數據和興建學堂的既定目標。
    時間飛速流逝,很快便到了一個月後。
    “恭迎丁大人!”光陽縣甘興帆率領眾人齊聲喊道。
    身為襄州之主的丁南景終於踏上了瑞和鎮的土地,視察起這個經常在奏報中看到的地方。
    他一直在尋找一個標杆進行宣傳,讓其他地方向這個標杆學習。
    瑞和鎮便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可他也不禁擔憂起來,瑞和鎮能否通過他的考驗呢?
    喜歡穿越成係統,我靠輔助宿主變強請大家收藏:()穿越成係統,我靠輔助宿主變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