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難道人類要修仙?

字數:3650   加入書籤

A+A-


    陳帆私人書房有一麵高強度鋼化玻璃製成的超大落地窗。
    透過窗戶望出去,白茫茫的雪原美得像明信片,要不是知道外麵冷到能瞬間把人凍成冰棍,這景色簡直能當旅遊廣告。
    茶桌上的全息投影顯示著龍城號概念圖。
    四位負責太空重力學的專家圍坐在茶桌。
    陳帆給每人斟茶,緩緩開口道:“諸位對引力場技術的解析,這一年來可有突破性進展?”
    原中科院空間重力所的張院士回答道:“我們采用拓撲降維法將未來科技拆解為三級實現路徑。目前對旋轉重力模組的仿生重構已完成72,但量子慣性補償器.......”
    原美麗國nasa高級技術官史密斯博士在他說完後接話道:“以現有超算的量級,要解析您提供的曲率張量方程,至少需要......”
    俄聯邦航天局的伊萬諾夫教授又補充:“隻要給我的等離子體約束環足夠多的新型能源,現在就能在近地軌道搭出11的離心原型機,隻不過耗能巨大,而且容易損壞......”
    小日子國首席引力科學家田中教授微微鞠躬後說:“關於人工重力場的生物適配性,我們發現通過引入碳基神經網絡的動態調節......”
    陳帆感覺腦仁嗡嗡作響,他們的話隻聽懂了三分之一。
    最後這四人竟然還在陳帆麵前吵了起來.....
    難怪科技部長林曉推薦他們的時候,特意強調這幾個人是\"科學瘋子\",智商爆表但情商近乎為零。
    陳帆揉了揉太陽穴,抬手示意他們停下,直接問出核心問題:“30年後,人類完全離開地球的時候,龍城號內的引力係統能達到什麽程度?\"
    四位專家對視一眼,這才發現在陳先生麵前失態了。
    張院士打開全息手表,調出全息數據流:“根據您給的全套技術,結合現有工業基礎,30年內可實現約30的技術落地,根據這個階段的科技能力,我們能讓龍城號覆蓋半徑約5公裏的環形生活艙段,可容納100萬人口長期居住。”
    陳帆打斷道:“你的意思是,我帶回來的未開科技30年時間你們才能吸收30對嗎?”
    張院士苦笑搖頭,“是的陳先生,要知道這可是未來人類6萬年的引力技術結晶,我們即便有成熟的技術方案也要走30年左右的學習之路,才能吸收30。”
    陳帆點點頭,“的確是這麽個理,是我急功近利了。”
    “30的技術隻能讓龍城號出現一片100萬人口的引力區域嗎?”
    史密斯博士推了推眼鏡為陳帆解惑道:“第一階段的技術隻能做到這麽多,30的引力技術無法全艦覆蓋引力場,是由於均勻化的問題……”
    史密斯見到陳帆又開始皺眉,於是換了通俗易懂的說法道:“除非我們100吸收您帶回來的全套引力技術,技術不成熟強行全艦覆蓋的話,艦身扛不住。”
    伊萬諾夫接著道:“這個區域以100萬人輪流居住的模式輪換,能保證大家長期在宇宙中的身體健康。”
    陳帆總算聽懂了,給他們伸出了一個大拇指,“明白。”
    幾人也不好意思的笑起來。
    這才意識到整個龍城,乃至整個人類體係都指望陳帆,怎麽可能讓他方方麵麵都精通。
    陳帆繼續問道:“如果讓剩下的人輪流進入引力區,長期處於微重力或真空環境,會有多大危害?”
    張院士調出醫學數據:“長期失重會導致肌肉萎縮、骨密度流失、心血管功能退化,甚至影響生育能力。即便未來有藥物輔助,長期暴露在微重力環境下的人,回歸正常引力區後,至少需要612個月的康複期。”
    田中教授補充道:“但如果能做到100萬人規模的引力區,剩餘人口可以采取輪換製,每人每月至少進入引力區10天,能大幅降低健康風險。”
    陳帆點點頭,又問:“那你們覺得什麽時候能實現整艘龍城號全區域覆蓋引力?”
    這回幾人沒有作聲,而是開始思考。
    陳帆也不著急,他隻想知道真實情況,如果想都不想張口就來他還不放心呢。
    他能變出物資,所以宇宙航行初期隻要另一個時空的龍城號能源還足夠他就不用擔心。
    但是引力問題就不是金手指能解決的,所以他要得到準確的應對方案和解決時間。
    幾分鍾後,幾名引力專家對話結束,又張院士匯報道:“陳先生,之前我們做過設想,結合這個時期我們的理解進度我們一致認為:第一階段剛才說過預計30年內,第二階段預計50年內,至於最終階段至少100年,但是也有可能幾千上萬年,也有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
    “無法理解?”陳帆放下茶杯好奇詢問,“我帶回來的引力科技結晶可沒有任何保留的全都給你們了,為何說有可能永遠無法破解?”
    張院士搖頭道:“陳先生您有所不知,就像您的金手指以及穿越一樣,在我們的觀念裏已經超過科學的範疇。”
    “那天,我好奇的從後翻看引力技術的終極智慧竟然......”
    陳帆坐直了身子,心裏隱約有某種猜測,“張院士,有話直說。”
    張院士直說道:“我有理由懷疑......能夠實現全艦引力場穩定化的技術是玄學.......”
    “玄學?是我理解的那個妖魔鬼怪、修仙的玄學嗎?”
    “對,就是玄幻世界描述的那般?”
    陳帆一臉問號。
    由於陳帆和張院士都是華夏人,修仙的含義隻有他們能理解。
    而另外三名負責引力學的專家一臉抓瞎。
    “修仙?我們的華夏文老師沒教過,這是什麽科學理論?”
    當張原始向三位同事解釋後,他們也露出了陳帆那樣的疑惑。
    田中教授作為小日子人後裔,對這方麵他肯定比另外兩個西方人更了解,於是開口道:“難道人類最終要開始修仙?”
    張院士搖搖頭,“不至於。”
    見陳帆也朝他看來,他直接了當道:“因為後麵全都是數字,根本不是什麽公式。”
    陳帆眼睛瞪大,心裏的預感越來越強烈。
    張院士繼續道:“那些數字裏反複出現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