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蒂加登星B

字數:5917   加入書籤

A+A-


    下午4點,陳帆進入可回收火箭。
    直到晚上8點,直播信號才正式切斷。
    陳帆順利返回地球。
    龍城的各大廣場上,人們仍聚在全息屏幕前討論著今天的畫麵。
    20天後,陳帆還會再飛一次。
    以後這樣的日子會越來越多。
    8月,月宮的第一個模塊終於建設完成。
    陳帆乘坐的登月艙緩緩降落在月球表麵,當艙門打開時,他的靴子第一次真正踩在了這片灰白色的土地上。
    月球的重力隻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他輕輕一躍,整個人飄起近兩米高,落地時輕盈。
    “這感覺……挺有意思。”
    比起漂浮在宇宙中的南天門,月宮雖然引力微弱,但至少腳下是堅實的土地。人類終究是陸地生物,哪怕隻有一點點重力,心理上也會踏實許多。
    不過,也正是因為月球有引力,在這裏建設比南天門更複雜,物資不會乖乖飄在原地,搬運和安裝需要額外的人力。
    因此,月宮的每個方艙陳帆都讓另一個時空的龍芯設計得較小,方便拚接。
    這也是上次穿越時說好的。
    如果僅憑借人類的力量,單是一個南天門就幾乎不可能實現,至少在2076年這個時間節點前不可能實現。
    這也是如今僅存的幸存者們慶幸陳帆有掛的原因。
    這捷徑走得太爽了。
    完成了一整天的物資投放和建設工作後,陳帆沒急著回地球,而是決定在月宮住一晚。
    他走進月宮的生活艙,脫下厚重的月球服,換上輕便的艙內製服。
    透過艙壁的強化玻璃,他望向漆黑的太空。
    從這個角度看著地球這一顆白色的星球,又是另一種感覺,它靜靜懸浮著。
    陳帆的直播還沒結束。
    當視角對準地球的這一刻,無論是正在休息的工人,還是熬夜研究的技術員,甚至是剛剛放學的孩子們,都不約而同地抬頭望龍城打開的玻璃穹頂,望向天空中那一輪明月。
    今後,陳帆每個月都會來一次月宮,周而複始,直到龍城號建成,直到人類真正啟航。
    ......
    8月中旬,龍城學校迎來了第一批製定好發展專業的15歲新人類。
    60的基礎科學課程和30的專業課程,以及10的實驗室實操,組成了這些青少年的學業內容。
    上個月他們在學校老師和武裝部的帶領下,見識了外麵的殘酷。
    殘垣斷壁、遍地冰凍的屍海。
    龍城之外破敗的避難所裏,惡臭又擁擠的居住所,以及避難所裏活生生餓死的人群。
    他們心心念的出城之旅沒想到是這樣一幅人間煉獄鏡像。
    他們真切的意識到,人類在陳先生的庇護下,如今的生活多麽不易。
    回到課堂後,大家沒有了以前的吊兒郎當,每個人的學習態度出奇的認真。
    每個人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監督的默契,仿佛不好好學習就會成為人類的罪人一般。
    未來,這批人將會是人類曆史上成績最優秀的一批人,也會是未來幾百年人類的中堅力量。
    ......
    2047年,【細胞衛士】誕生。
    龍城月度會議上,首席生物科學家林匯報道:“這是一種納米級生物疫苗,注射後,它會在人體內自主巡邏,精準識別並吞噬病變、衰老的細胞,同時刺激健康細胞再生。”
    “理論上,它能讓人類的最低壽命突破200歲。”
    第一批注射者仍是龍城核心科研團隊。當70歲的老教授注射後,短短三個月,他的白發開始轉黑,關節疼痛消失,體檢報告顯示骨密度恢複到40歲水平。
    “這感覺……像是偷了時間,”注射後的教授看著鏡中的自己,喃喃道。
    2049年,南天門計劃的進展遠超預期。
    龍城號的五個巨型模塊已在近地軌道完成拚接,每個模塊可容納50萬人生活,它環繞著冰封的地球緩緩旋轉。
    而在月球表麵,月宮基地已從最初的實驗艙擴展成一座龐大的工業城市。
    150萬工人和技術員在此日夜輪班,開采冶煉月壤、組裝深空探測器。
    月球工廠的流水線上,機械臂精準焊接飛船部件,而人類則負責更複雜的係統調試。
    這年的年度會議上,月宮總工程師匯報道:“我們終於不再完全依賴陳先生的能力了,生態循環係統、能源供應、食物合成,全部實現自給自足。”
    而此時,地球表麵不斷擴散的冰層,赤道附近已經被零下120度的極寒吞噬,人類最後的宜居地帶即將不複存在。
    2052年,第一批新人類計劃的青年正式踏入工作崗位。
    第一批新人類計劃的年輕人終於畢業了。
    伊布選了能源專業,現在在月球基地的核聚變實驗室當上了首席助理工程師。
    呂布走了另一條路,跑去基因研究所搗鼓那個能讓人活200歲的【細胞衛士】疫苗。
    這倆兄弟18歲那年正式定了大名,一個叫陳呂布,一個叫陳伊布。
    他們那幫同學取的名字更絕,什麽\"陳曲率\"、\"陳土豆\"、\"陳ai\",聽得老一輩直捂臉。
    “這幫孩子光顧著學數理化了,取名審美是真不行。”
    “也不是沒有好名字,那些名字取得好的課餘時間都喜歡研究文學。”
    “三十歲後再給他們自己取名的機會吧,那時候他們應該成熟些,取出來的名字應該好聽些。”
    “新人類的壽命都在200歲以上,30歲後再取名也不晚,畢竟最終名字能伴隨他們170年以上。”
    2055年,老人大多拒絕遷移,他們想埋在地球。
    陳帆沉默地翻看著名單,上麵有許多熟悉的名字,當年第一批從邕城跟隨而來,建設龍城的工人、教師、醫生。
    他們曾親手打下地基,如今卻選擇留下,與故土同葬。
    陳帆尊重他們的決定。
    2068年,龍城號已經建成。
    長度30公裏寬度4公裏的龍城號規模堪比地球表麵的龍城,但這不會是龍城號的最終規模,隨著人口和功能的需要,龍城號還會繼續擴建。
    每天都有貨船一樣的空天飛機在月球和龍城號之間來回跑,運各種能源材料。
    目前就龍城號中間5公裏範圍有重力,所以大家的宿舍都擠得像膠囊旅館。
    不過沒人抱怨,都知道這隻是暫時的。
    等引力技術突破了,生活區就能擴大。
    現在龍城號上住著550萬人:300萬科研大佬,平均87歲,不過打了細胞衛士,看著跟中年人似的。
    250萬新人類,最小的22歲還在讀書,最大的36歲都工作十二年了。
    2072年,零下150度的室外超低溫讓戶外活動絕跡,龍城的街道已變得冷清,曾經熙熙攘攘的中央廣場,如今隻有機器人默默的工作著。
    一名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小院前。
    他是龍城舊區最後一批居民代表——寥淵。
    104歲的他此時正在與陳帆視頻通話,“陳先生,不要再勸我們了,留在龍城的這2371人,平均年齡97歲,不僅沒有任何科學基礎,基礎工作也沒有智能機器人幹得好。”
    “我們很享受在地球的最後時光。”
    寥淵的背後正是這兩千多名百歲老人,他們的眼神平靜,“我們活夠了本,將來……有機會的話帶孩子們回來看看。”
    陳帆這頭,整艘龍城號五百多萬人類觀看著這場與地球的連線。
    因為。
    這將是龍城號最後一次與地球對話。
    今天,是1月1日。
    42年前的今天地球正式大降溫,也宣告冰封末世來臨。
    這段通話結束,陳帆緩緩轉身,3000名龍城號核心管理以及星艦總工程師就位。
    “該去未來了。”
    伴隨著陳帆的話落,龍城號尾部亮起十幾道幽藍光柱。
    三十公裏長的巨艦開始震顫。
    “航行倒計時:10分鍾。”
    “主引擎預熱完畢,反物質約束場穩定。”
    龍城最後2371位老人集體仰頭。
    他們渾濁的瞳孔裏,倒映著天空中龍城號引擎點火而突然出現的光亮。
    “倒計時:8分鍾。”
    “所有艙段氣閘鎖定,外部觀測平台收回。”
    “倒計時:5分鍾。”
    “引力穩定器校準完成。”
    “倒計時:1分鍾。”
    “抗衝擊準備......”
    “5、4、3、2、1!”
    龍城號在真空中劃出宛如流星般的尾焰,緩緩朝著太陽反方向移動,比未來陳帆提示的時間提前了4年,朝著黑暗的星空遠去。
    【地球曆2072年1月1日1432】。
    【人類文明正式進入星際紀元】。
    【目標蒂加登星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