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熱蘭遮城

字數:5191   加入書籤

A+A-


    荷蘭在台灣的兩個據點分別是熱蘭遮城和赤嵌城。
    此刻,熱蘭遮城還沒有被明軍攻克,但赤嵌城陷落的消息早已傳遍大街小巷,有很多荷蘭人都在準備收拾細軟坐船跑路了。
    熱蘭遮城的豆腐西施王寡婦剛掀開蒸籠,白霧裏突然躥出個荷蘭兵。這紅毛鬼左手提著掉落的假發,右手攥著半塊發黴的奶酪,活像被狗追的落水猞猁——他身後二十隻獼猴正掄著從教堂搶來的燭台窮追不舍,領頭的猴王頭頂尤紐斯神父的法冠,爪子裏還攥著撕碎的《聖經》扉頁。
    荷蘭人是鑄造棱堡的專家,這個看似在地圖上占據彈丸之地的國度,卻有著一段波瀾壯闊且充滿抗爭的曆史。自 1568 年起,他們為了擺脫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漫長的征戰之路,這一戰,便是整整八十年,史稱“八十年戰爭eighty years" ar 1568 ~ 1648)”。
    在這漫長的歲月裏,荷蘭大地上遍地築塞拒敵。荷蘭人深知自身力量相對薄弱,唯有憑借堅固的防禦工事,才能在強大的敵人麵前求得生存與獨立。他們精心設計並建造了無數的要塞,這些要塞如同忠誠的衛士,守護著荷蘭的每一寸土地。
    終於,經過八十年的艱苦奮戰,荷蘭贏得了獨立。然而,獨立並未給這個國家帶來真正的安寧,戰事依然如影隨形。在歐陸的諸多重大戰事中,荷蘭總是深陷其中。就拿那六場著名的歐陸攻城戰來說,荷蘭竟參與了五場。頻繁的戰爭,讓荷蘭不斷磨礪著自身的軍事防禦能力,也使得他們對於要塞的建造和運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荷蘭雖小,但其境內星形要塞的數量卻居世界之冠。這些要塞形態各異,規模不一。有的隻是單純用於軍事防禦的單一城池,雖小巧卻不失堅固;而有的則圍繞著整個城市,深溝厚壁,宛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將城市緊緊護在懷中。
    在遙遠的東方,被明軍團團圍困的熱蘭遮城,便是荷蘭這種星形要塞建築風格的體現。熱蘭遮城那高聳厚實的城牆、複雜精妙的防禦布局,無不彰顯著荷蘭人在要塞建造方麵的卓越技藝。然而,此時的熱蘭遮城,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荷方眼見熱蘭遮城被鄭軍與李家軍重重圍困,形勢岌岌可危,決定背水一戰,派出所有能夠搭載火炮的三艘艦船,妄圖衝破鄭、李軍的水師防線。
    這其中,荷方的主力炮艦赫克托爾號,曾是他們在海上耀武揚威的利器。然而,此刻它卻陷入了鄭軍和李軍艦艇的重重包圍之中。鄭軍與李家軍的戰艦如同一群凶猛的鯊魚,將赫克托爾號緊緊圍住,炮彈如雨點般朝著它傾瀉而去。
    赫克托爾號雖奮力還擊,但在鄭、李聯軍的猛烈攻擊下,漸漸難以招架。終於,一枚炮彈精準地擊中了赫克托爾號的火藥庫,瞬間引發了劇烈的爆炸。隻聽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赫克托爾號被炸得四分五裂,化作漫天粉塵,沉入了海底。
    目睹主力艦的覆滅,餘下的一艘小型戰艦和一艘快艇自知無力抵抗鄭、李聯軍的強大水師。它們在短暫的慌亂後,無奈地選擇撤退,朝著印尼方向狼狽逃竄,去尋求援助。
    隨著這兩艘艦船的離去,熱蘭遮城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城內的荷蘭守軍,望著遠去的艦船,心中充滿了絕望。他們深知,如今已失去了來自海上的支持,麵對城外虎視眈眈的鄭軍和李家軍,這座孤城的未來變得無比黯淡。
    隨後,鄭李兩家兵分兩路,李家軍氣勢洶洶地率先抵達熱蘭遮城外海。然而,天公不作美,海上竟湧起了漫天大霧,白茫茫的一片,將整個海麵籠罩得嚴嚴實實。熱蘭遮城的荷蘭守軍雖然暫時無法看清海麵的狀況,但他們的炮火卻如潛藏的猛獸,隨時可能對靠近的船隻發動攻擊。
    為了避開熱蘭遮城那致命的炮火,李家軍當機立斷,決定趁夜行動,選擇經由北線尾島北端的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鹿耳門水道狹窄而又漫長,水淺礁多,向來不是船隻航行的最佳航道。但幸運的是,鄭瑤所率領的第一艦隊長年在海上征戰,對水文情況了如指掌,個個都是識水善航的行家。
    在夜幕的掩護下,李家軍的艦艇小心翼翼地駛入鹿耳門水道。大霧彌漫,能見度極低,稍有不慎便可能觸礁沉沒。但憑借著艦長們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航海技術,艦艇在狹窄的水道中穩步前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色漸明,大霧也慢慢退去。當溫暖的陽光灑在海麵上時,台江內海之中已然帆桅林立,大量李家軍艦艇順利抵達。那些在台南沿海居住的漢民,一早麵向大海眺望,竟驚喜地看到大明水師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眼前。他們又怎能忘記九年前郭懷一起義失敗後所遭受的慘痛經曆,如今看到大明的軍隊到來,心中燃起了無限的希望。
    刹那間,台南沿海一片沸騰。漢民們紛紛傾巢而出,將家中的漁船小舟都劃了出來,爭先恐後地朝著李家軍艦艇靠近,主動協助李軍登陸。老人們在岸邊為將士們呐喊助威,青壯年們則用力地劃動著船隻,幫助士兵們搬運武器裝備。一時間,軍民齊心,場麵感人至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熱蘭遮城內的荷蘭守軍,此刻才如夢初醒,發現李家軍已然進入內海並開始登陸。他們匆忙組織防禦,試圖對登陸的李家軍進行攻擊。但此時的李家軍在漢民的幫助下,登陸行動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迅速在海岸邊建立起了灘頭陣地。
    登岸後,李長林敏銳的目光很快捕捉到了熱蘭遮城外有一致命軟肋,位於熱蘭遮城西南方的那座天然山丘,作為大員島上地勢最高之處,因其地質鬆軟、地形崎嶇,無法修築大型要塞,故而荷蘭人將熱蘭遮城建於山丘之下。
    荷蘭人自然深知這座山丘的戰略意義,一旦被敵軍占據,敵方火炮便能居高臨下,炮彈可輕易飛越熱蘭遮城的城牆防壁,直搗內城中心,屆時城內再多的砌磚填土都將無濟於事。為此,他們在山丘上修建了一座小型副堡——烏特勒支堡redoubt utrecht),並在堡內布置火炮、駐紮士兵。這座副堡的作用並非持久堅守,而是意在遲緩敵軍的進攻步伐,以便熱蘭遮城的主力守軍能及時出城救援。
    李長林當機立斷,即刻下令派出騎兵前去攻占烏特勒支堡。李家軍的騎兵如一陣黑色的旋風,朝著烏特勒支堡疾馳而去。馬蹄聲如雷,塵土飛揚,他們帶著必勝的信念和高昂的士氣,迅速逼近目標。
    烏特勒支堡內的荷蘭守軍見明軍騎兵來勢洶洶,急忙開炮阻攔。炮彈在騎兵隊伍前方炸開,騰起陣陣濃煙和塵土,但李家軍騎兵毫不畏懼,他們巧妙地躲避著炮火,繼續勇猛衝鋒。
    明軍人數眾多,在騎兵的強力衝擊下,烏特勒支堡的荷蘭守軍漸漸難以抵擋。雙方短兵相接,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李家軍騎兵揮舞著長刀,如猛虎下山般勇猛,一時間喊殺聲、慘叫聲交織在一起。
    荷蘭守軍雖負隅頑抗,但在明軍的強大攻勢下,漸漸力不從心。經過一番激烈的拚殺,李家軍憑借著人數優勢和頑強的戰鬥意誌,很快便拿下了烏特勒支堡。荷蘭守軍要麽被擊斃,要麽舉手投降。
    站在烏特勒支堡上,李長林望著不遠處的熱蘭遮城,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如今已占據了這關鍵的製高點,熱蘭遮城的內城已完全暴露在明軍的炮火之下。他迅速下令將火炮搬運至烏特勒支堡,調整炮口,對準熱蘭遮城的內城。
    熱蘭遮城內的荷蘭守軍眼見烏特勒支堡被明軍攻占,頓時陷入一片恐慌。
    熱蘭遮城的城牆上,荷蘭士兵的瞳孔在硫磺煙霧中劇烈收縮。明軍的火炮手們正將特製炮彈填入烏黑的炮膛——這些鐵球內部塞滿了曬幹的辣椒粉與砒霜,外層裹著浸透火油的亞麻布。
    "目標城門!三發急速射!"李長林的吼聲穿透硝煙。三聲震耳欲聾的轟鳴後,城門樓瞬間被火焰吞沒。焦黑的守軍捂著口鼻在濃煙中翻滾,皮膚上滲出暗紅色血珠——砒霜混著辣椒粉的劇毒,正順著呼吸侵入他們的血脈。
    就在李家軍成功攻占烏特勒支堡,對熱蘭遮城展開猛烈炮擊之時,鄭軍也按照既定戰略,再次兵分兩路展開行動。
    其中一路鄭軍迅速朝著北線尾島進發。他們乘風破浪,戰船如離弦之箭般駛向目的地。抵達北線尾島後,鄭軍將士們迅速登陸,動作嫻熟且有序。他們馬不停蹄地在該島南端沙洲上設置炮陣。一門門火炮被迅速安置到位,黑洞洞的炮口對準了位於大員島北端的熱蘭遮城。
    隨著指揮官一聲令下,“開火!”北線尾島上的火炮齊聲怒吼,炮彈帶著尖銳的呼嘯聲劃過海麵,準確地朝著熱蘭遮城砸去。一時間,熱蘭遮城的北端陷入一片火海,爆炸聲震耳欲聾。荷蘭守軍被這突如其來的炮擊打得措手不及,原本在北端防守的士兵們頓時亂作一團,紛紛尋找掩體躲避。
    而鄭軍主力則在登陸台灣本島後,一路向南行進。他們步伐堅定,士氣高昂,沿途清理著荷蘭人設下的一些零散障礙。當退潮之時,鄭軍主力抓住這一絕佳時機,順利進入大員島南端,如潮水般迅速逼近熱蘭遮城南麵。
    熱蘭遮城的荷蘭守軍此時可謂腹背受敵,四麵楚歌。北麵有北線尾島鄭軍的隔海炮擊,南麵有鄭軍主力步步緊逼,而西麵烏特勒支堡已落入明軍之手,來自那裏的炮擊更是讓城內防禦體係搖搖欲墜。
    荷蘭總督揆一·費裏第裏克在熱蘭遮城的了望塔上,望著這危急的局勢,臉色變得愈發凝重。他深知,熱蘭遮城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若不能盡快想出應對之策,這座苦心經營的堡壘恐怕即將淪陷。
    荷蘭守軍在慌亂中努力組織反擊。他們集中城內的火炮,試圖對北線尾島的鄭軍炮陣和逼近城南的鄭軍主力進行還擊。然而,在李軍和鄭軍的雙重壓力下,荷蘭人的反擊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城內議事廳裏,馬爾登·宋克攥著染血的懷表。三天前克倫克援軍在澎湖遭遇明軍伏擊的消息,此刻化作桌麵上凝固的血跡。他望向窗外山丘上的明軍重炮群——三十門24磅鐵炮的炮管在陽光下泛著冷光,與十年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那次大戰何其相似。
    "傳令下去,將糧倉內的糧食全部藏到地窖下麵去!"揆一突然嘶吼。士兵趕緊行動,熱蘭遮城囤積的糧食可支撐半年,一點也不能馬虎。
    但此刻守軍已陷入癲狂。有人開始用刀砍向自己的戰友,有人衝向火藥庫自爆,整座城市陷入比明軍炮火更可怕的混亂。
    夜幕降臨時,鄭芝龍站在臨時搭建的木台上。海風卷著城內傳來的哀嚎掠過耳際,他忽然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托:"取台灣者,非勇猛之師,乃善謀之眾。"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明風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