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據河洛,取天下

字數:4308   加入書籤

A+A-


    崇禎七年,暮春的海南,日光灑在波瀾壯闊的南海海麵上,波光粼粼。椰林在海風的輕撫下沙沙作響,寧遠伯李長風身著便服,正於庭院中舞劍。他身形矯健,劍招淩厲,每一次揮劍都帶起呼呼風聲,額頭上微微沁出細汗,眼神中透著久經沙場的堅毅。
    管家匆匆忙忙穿過回廊,手中捧著一封蓋著明黃色火漆印信的文書,神色焦急。“伯爺,京裏的詔書到了!”李長風收劍而立,接過詔書,展開的瞬間,臉上的神色逐漸凝重起來。
    原來,農民起義軍勢如破竹,已然打到了洛陽。洛陽乃中原重鎮,一旦失守,局勢將岌岌可危。崇禎皇帝的詔書言辭懇切又滿含焦慮,命令李長風即刻整軍,支援河南。
    接到詔書的時候,李長風的軍校正好畢業一批學生,正愁沒有地方鍛煉他們。李長風也不想派大軍去河南打農民軍,一則在朝廷麵前暴露實力對自己不利。二則,把農民軍都打跑了,以後怎麽玩?他是穿越來的,每個穿越者都有一個黃袍加身的夢想!
    於是,他命令抽調500名學生兵,組建河南支援軍。李長風望著那一張張充滿朝氣與熱血的軍校畢業生的臉,心中一動。這批學生剛從軍校畢業,正愁沒有合適的機會讓他們曆練,而此次支援河南,無疑是個絕佳的契機。
    他任命海南第一步兵師的一個團長——戚繼光的侄孫戚神風,擔任這支特殊隊伍的指揮官,負責帶領他們整軍備戰。
    戚神風,繼承了戚家將的英勇與謀略,接到命令後,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訓練之中。他深知此次任務的艱巨,不僅要帶領這些初出茅廬的學生兵在戰場上生存下來,還要讓他們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學生兵們得知自己將奔赴河南戰場,個個摩拳擦掌,興奮不已。他們在軍校中刻苦學習了各種軍事理論知識,早就渴望著能在實戰中一展身手。盡管他們心中對未知的戰場也有著一絲忐忑,但更多的是年輕人的熱血與激情。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戚神風利用一周對學生兵們展開了高強度的訓練。從戰術配合到武器使用,從體能訓練到戰場應變,每一個環節都嚴格要求。學生兵們在他的帶領下,進步飛速,逐漸從一群青澀的學員,成長為有模有樣的戰士。
    而李長風這邊,除了關注學生兵的訓練情況,還要統籌安排大軍出征的各項事務。糧草的籌備、武器的檢查、行軍路線的規劃等等,每一個細節都關乎著此次出征的成敗。
    崇禎七年1634年)正月,河南滎陽,一場影響深遠的大會在此召開。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老回回、左金王、革裏眼、改世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齊聚一堂。在這風雲激蕩的時刻,各路義軍商討著對抗明軍的大計,滎陽大會猶如一場風暴的前奏,預示著天下局勢將發生重大變化。
    會後,李自成與高迎祥、張獻忠率部如猛虎出山,一路勢如破竹,直逼鳳陽。鳳陽,這座對於明朝有著特殊意義的城市,是明皇室祖墳的所在地,也是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的坐落之處。義軍的到來,讓這座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亂與戰火之中。
    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鳳陽被攻下。
    崇禎七年正月十五,鳳陽城頭的積雪泛著血光。
    張獻忠勒馬立在皇陵神道上,馬蹄踢開半截燒焦的龍旗。身後八千鐵甲舉著火把,將夜空照得如同白晝。他望著前方巍峨的享殿,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個餓得啃樹皮的冬天。
    "掘!"雁翎刀劈開凝結的寒氣。
    鐵鍬撞上漢白玉地宮的聲音像喪鍾,十幾個蓬頭垢麵的漢子紅著眼刨土。有人挖出塊鎏金瓦當,用牙咬出個豁口,往懷裏塞時被同伴一鋤頭敲在後腦。
    "都他娘是咱的!"獨眼老兵踩著屍體大笑,"朱皇帝喝咱血的時候,可想過有今天?"
    地宮轟然洞開那刻,北風裹著雪粒灌進來。張獻忠舉著火把往裏照,黃緞覆蓋的棺槨在陰影中若隱若現。他忽然覺得膝蓋發軟——二十年前給縣太爺磕頭時,也是這般模樣。
    "大帥!"親兵遞來鐵錘。
    青銅槨蓋砸開的瞬間,腐氣衝得火把直晃。張獻忠眯起眼,看見枯骨上纏著褪色的五爪龍袍。他抓起陪葬的玉圭往石階上摔,清脆的碎裂聲裏混著士卒的歡呼。
    "燒了。"他轉身時踢翻長明燈,鯨油潑在織金帳幔上,火舌瞬間吞沒了太祖親筆題寫的"承運"匾額。
    乾清宮的更漏滴到三更時,王承恩捧著塘報的手在發抖。
    "鳳陽...失守了?"崇禎的聲音像從冰窟裏撈出來。他扯開火漆時指甲劈了,血珠滲進"八百裏加急"的墨字。
    奏章裏掉出片焦黑的綢緞,隱約能辨出團龍紋樣。年輕的皇帝突然幹嘔起來,他認得這是孝陵祭祀用的幡布。去年冬至大典,自己還親手為祖陵更換過經幡。
    "他們...把享殿燒了?"朱由檢踉蹌著扶住蟠龍柱,額頭抵在冰冷的金漆上,"張獻忠用太祖的棺槨...喂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承恩撲通跪下,額頭在地磚上磕出血印:"萬歲爺保重龍體!楊閣老已經..."
    "保重?"崇禎突然笑起來,笑聲驚飛簷下棲鴉,"朕的龍脈都讓人刨了!"他抓起案上鎮紙砸向銅鶴香爐,迸濺的火星照亮眼角水光,"去歲陝西大旱,朕減膳撤樂;河南蝗災,朕自罪詔書傳檄天下——可這些賤民!"
    老太監抬頭時,看見天子玄色袍角在微微發抖。那抹顫抖順著蟠龍柱爬上藻井,震得承塵上的塵埃簌簌而落。
    五更鼓響時,雪停了。張獻忠拎著酒壇坐在焚毀的碑亭上,看士卒們用楠木槨板烤馬肉。有個娃娃臉的新兵把玉帶扣塞進嘴裏咬,崩掉半顆門牙。
    "大帥,找到個活口!"親兵拖來個穿蟒袍的老頭。張獻忠認得這是守陵太監,三天前還帶著官兵在十裏堡抓"流寇"。
    老頭突然掙開束縛,枯枝似的手指向東方:"爾等可知這是大明龍脈所在!太祖皇帝在天上看著...啊!"
    雁翎刀穿透胸腔時,血濺在殘破的《禦製皇陵碑》上。張獻忠就著碑文擦刀,忽然放聲大笑。笑聲驚起寒鴉,撲棱棱掠過仍在冒煙的明樓。
    東方泛起魚肚白時,一騎快馬衝進朝陽門。守城兵卒看見驛卒背後插著三根染血雉翎,紛紛避讓。馬蹄鐵在青石板上擦出火星,朝著紫禁城的方向狂奔而去。
    義軍刨了明皇室祖墳,熊熊大火燒毀了“皇覺寺”,這一舉動震驚天下,也讓明朝皇室顏麵掃地。鳳陽皇宮中的大小太監被俘虜,鼓吹樂器也成了義軍的戰利品。
    然而,就在勝利的喜悅尚未消散之時,義軍內部卻因分俘虜一事發生了爭執。李自成與張獻忠這兩位義軍的重要領袖,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矛盾逐漸激化,最終導致二人結怨分裂。李自成一氣之下,分軍再次西走攻打洛陽,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就此分道揚鑣。
    《洛陽之戰》
    民軍打洛陽,城固若金湯。
    堡壘由中潰,時局造闖王。
    ……
    與此同時,欽天監內,觀星師們日夜觀測天象,神色愈發凝重。其中一位資深觀星師王欽,更是眉頭緊鎖,眼睛死死盯著夜空,不敢有絲毫懈怠。這一夜,他如往常一樣,借助渾天儀仔細觀察著星空,突然,他手中的星圖掉落,整個人呆立當場,仿佛被定住了一般。
    代表大明國運的紫微帝星,竟在短短幾個時辰內,光芒急劇暗淡,好似被一層濃厚的烏雲悄然遮蔽,往昔的明亮與威嚴消失殆盡。王欽的手忍不住顫抖起來,額頭也冒出了細密的汗珠。他深知,這帝星的變化,預示著大明王朝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就在他還沉浸在震驚之中時,南方天空突然閃過一道亮光,王欽下意識地將目光投向那裏。隻見一顆原本黯淡無光的將星,刹那間耀眼奪目,其光芒甚至蓋過了周邊的星辰。這顆將星的突然崛起,與紫微帝星的黯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景正應了推背圖那句讖語:
    皇陵驚慟塚塵揚,風水殘消帝運亡。
    四海崩離烽火亂,十八子起定滄桑。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明風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