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字數:2724 加入書籤
朱棣悠閑地喝著茶,心懷大暢看著七位大臣的反應,心道:“事關這正統的誅心之言朕已經聽你們說了十幾年了,你們已經折磨了朕這麽多年,從現在開始也輪到朕折磨你們了。”
待諸位大臣都回過神來,朱棣輕咳道:“咳~諸位臣工,先喝口茶咱們慢慢說,這起初啊,朕也是將信將疑,但隨後朕也認為預先做一些準備也是必要的,所以朕就告訴夏元吉提前準備了十萬大軍的餉銀和糧草。並令方賓行文五軍府,令浙江都司備倭,廣西都司和雲南都司加強戒備。朕也是不想由於兵馬調動而引起不必要的猜測和恐慌,畢竟對於沒有發生的事情誰也不知道它到底會不會發生。不過即使這樣鬆門衛還是被攻陷了,此事諸位臣工可知緣由?浙江按察司僉事石魯到鬆門衛巡視不法之事,居然天天喝的酩酊大醉,聞寇至帶頭而逃,實是可笑之至,這察不法之事的卻帶頭行不法之事,諸位臣工啊,見微知著,可見我永樂朝的清流也開始汙濁了。這朝中的大臣隨便哪一個都比朕讀的聖賢書多,朕就不再講那麽多大道理了,朕隻知道這吏治開始敗壞,亡國就是時間問題了。朕準備擬一道聖旨,由吏部和都察院聯合對全國所有官吏進行稽考和評議,在座的各位可以先看看,還有什麽需要補充的,若無異議,明日早朝時宣讀。”
朱棣拿起在禦案上早已寫好的草稿,王忠上前手捧接過,轉身送到大學士胡廣的麵前,永樂年間所設立大學士之職所做的事情可是標準的秘書工作,重要地事情皇帝親自擬稿後交與大學士查漏補缺潤色,一般的事情交代個主題由大學士執筆,再交與皇帝審閱同意後就可以製詔用印了。
胡廣看完之後遞與吏部尚書蹇義,蹇義看完之後遞與夏元吉說道:“臣讚同皇上欲整頓吏治,隻是目前正是春耕之時,可否暫緩推至夏芒之時再開始。”
胡廣接口道:“皇上,臣附議。”
夏元吉看完說道:“皇上,觀史可知吏治的清明與否關乎於王朝的興衰存亡,就如同這石魯,臣恨不得能早日將這種禍國秧民的昏官,庸官,貪官繩之於法。而一年之季在於春,乃關乎民生之大事,臣以為吏部與都察院應早做準備,待春耕過後便開始。
“臣等附議。”其他人不等看完皆以明白此事不可避免,便心照不宣的齊聲說道。
朱棣滿意地點頭道:“至於交趾地叛亂,夏元吉,戶部定要保證糧餉供應,太祖托夢說交趾之勢將愈加糜爛,朕著實不敢相信,一個小小的交趾能翻起什麽大浪。但既然太祖有言在先,就要有所準備以防不測。”
夏元吉道:“皇上放心,自得知交趾叛亂,臣已命戶部始終維持十萬大軍的糧餉以備不時之需,臣隻是希望此次交趾叛亂切不可被太祖料中,大軍能夠快速平叛,局勢切不可糜爛,否則百姓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我大明的財政也會吃緊。”
“好好好,夏元吉,你辦事朕放心,尤其是這事關百姓國家的大事。”朱棣高興地說道。
朱棣神色又一斂,嚴肅地說道:“諸位愛卿,父皇其實還有一事托付於朕,那就是蘇州府的稅賦,朕就不多說了,你們也明白,自此以後就恢複正常稅賦吧。”
“臣代蘇州府百姓叩謝太祖、皇上天恩!”群臣皆行大禮。
朱棣接著緩緩地說道:“眾卿免禮,此事對朕感觸良多,朕對山東的子民也涼薄啊,眾卿不說但朕心中明白,此事是朕的錯……”
“皇上!”剛剛起身的群臣聽到皇上認錯這還得了,君憂臣辱,皇上都認錯了,難道說群臣就沒有錯。又全都跪下了。
“眾卿免禮平身,擬旨吧,蘇州府恢複正常稅賦,山東免三年稅賦,調一百萬石米糧入山東各州府,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朱棣心情沉重地說道。
群臣心說這當然好事啊,今天也不知道是什麽日子,太陽打西邊出來了,這父子兩代皇帝今天突然就認錯了,由此看來太祖托夢也不光是壞事兒,這事就幹得漂亮,這夢做得好。於是再跪,大夥兒開始歌功頌德嘍。
看著夏元吉欲言又止,然後皺眉沉思,朱棣笑道:“夏元吉,又在盤算家底兒呢?”
夏元吉笑著答道:“皇上聖明,臣是在盤算家底兒,這突然要調撥一百萬石米糧,臣想著怎麽能夠以最小的人力物力把這糧食運到山東。再就是突然動用這麽一大筆米糧,臣在想從哪裏來彌補這一百萬石的虧空。”
“嗬嗬,嗬嗬,那你想到辦法沒有啊?”朱棣也笑著問道。
夏元吉苦笑道:“可以想想辦法省出和擠出一部分,但想平掉這全部虧空,難!”
“怪不得父皇說夏元吉是鐵公雞和鐵算盤,這省就是鐵公雞了,這擠就是鐵算盤嘍,哈哈哈哈”朱棣開懷大笑地說道。
群臣皆是忍俊不禁與朱棣一同大笑起來。這是什麽?你聽聽,皇上說太祖他老人家居然在托夢的時候評價夏元吉是鐵公雞和鐵算盤,這是什麽?簡在帝心啊!父子兩代皇帝的認可,非同小可,尤其是現在太祖還玩起托夢來了,之前還以為是普通的夢,沒想到是可以未卜先知的夢,在夢裏還閑著沒事評價大臣玩,你說這不是要了親命了,以後一定要好好幹,以夏元吉為榜樣,爭取咱也上一回太祖的評價榜。
朱棣喝了一口茶,笑著繼續對夏元吉說道:“朕不光是認錯,還認罰,朕從內庫撥二十萬兩銀子交給你去平帳,如何。”
夏元吉聽到這激動萬分,並鄭重其事地行大禮說道:“臣,代山東百姓再謝皇上天恩;臣,夏元吉不知如何報答皇上知遇之恩,唯有為我大明和皇上盡己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