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字數:2375 加入書籤
其次是要改進火藥成份的提純和製作工藝,每百斤的火藥成份嚴格按照硝七十四斤六十四兩、硫十一斤八十五兩、木炭十三斤五十一兩這個標準來配比。
最後裝神棍的王文樂以太祖的語氣叮囑朱棣千萬不可心急,首先是安心調養身體可延年益壽,汝須知永樂之後五百年再無永樂,雖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汝身係為我大明開萬世之基業,為不使永樂新政改弦更張須盡人事以聽天命,有道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切不可因小失大,切記人存而政舉,人亡則政息,尤其是我大明的大航海事業群臣皆是早已反對的,再有就是即將實施的關外封地的新舉措,文官集團是不會坐視武官攫取軍功而壯大的,自前宋以來揚文抑武已是慣例,直至永樂方改變此種局麵,縱觀曆史,凡是以文治武功而著稱的皇帝皆是文武並重方能真正做到內治而外安,隻揚文如前宋苟且偷生三百餘年,隻揚武如前元耀武揚威不足半年,而我大明要文如前宋,武如前元方可內聖而外王。汝可知汝之後我大明的航海大業立即停罷,直至我大明亡再無船隊出海巡洋。吾生前為允炆所做安排是希望你們叔侄同心守好我大明這江山社稷,允炆皆稱是,可吾這個孝順的孫子在吾離世之後不足一年就搞掉了他的五個叔叔並逼反了汝,吾對允炆經過多年的培養和觀察以吾的閱曆和眼光仍然沒有看清楚,這件事吾不想多說,吾隻想告訴汝莫要指望身後人做什麽,若要做汝親自去做,就如同這永樂新政和大航海,汝存皆存,孰輕孰重汝自去掂量。
其次是厲兵秣馬打好基礎,此次北征將是汝第三次親征漠北,如無意外將會與韃靼和兀良哈部交戰,斬獲頗豐。之後汝第四次和第五次親征漠北,敵聞汝至而懼,望風而逃,使汝皆無功而返,最終累病亡於回師途中,而今即知此結果,汝三征漠北之後即止,而是派出良將和騎兵如鄭和在海上巡弋一般,四處奔襲於草原之上,汝自可與姚廣孝在中樞居中調度,同時也可靜心修養。隻要汝在,韃靼和瓦剌之輩又豈敢興風作浪,隻要有源源不斷的後備騎兵補充,定可將其納入我大明的版圖,重現盛唐之安北都護府之局麵。汝可知三十一年後我大明與漠北一戰慘敗,京師三大營盡歿,敵長驅直入兵臨我北京城下,京師岌岌可危,我大明由此之後對漠北全麵轉入防禦,直至滅亡。因此若不想有此事發生,汝在位之時用此方法定可滅漠北之敵消弭禍患。
最後是與民休息可以納銀代役,再以山東為例,先是奉天靖難山東是主戰場此為兵禍,後是連年的天災和勞役,使得山東民生多艱,流民漸多,僅靠朝廷賑災濟貧仍為杯水車薪,因此通過納銀代役而收上來的錢糧再通過以工代賑招收流民,使其有飯吃,有衣穿,久之便可略有積蓄,從而可購置房屋田產等,令其安居置業。而對於富裕的農戶或匠戶來說通過納銀代役可從勞役中解放出來,因為他們可以賺取更多的錢糧,與其去服役不如繳納錢糧免除勞役更為劃算。因此應盡快出台相關政策法規救民(流民)於水火,解民(富民)於倒懸。
寫到這王文樂便收筆了,吩咐夢兒重沏了一壺新茶,就慢慢的喝了起來,此時墨跡已幹,吩咐綺兒將其裝入特製的信封裏,便讓夢兒去召來周書吏封火漆通過錦衣衛的秘密渠道傳遞給賽哈智,然後由賽哈智親自交給朱棣,朱棣再交由王忠逐字翻譯成文後再交給朱棣禦覽。
其實信的內容無非就是告訴朱棣,想把這種槍炮搞出來一個是時間問題,一個是匠人的地位與待遇問題,但是以王文樂目前的情況來看還不能改變什麽,畢竟他目前還隻是傳聲筒,朱棣已經給他了信任和很好的待遇,凡事改變都需要一個過程和時機,現在的時機就是先改變一下火器方麵工匠的地位和待遇問題,其它的隻能慢慢來。
至於朱棣的身體健康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對朱棣來說沒什麽人或事能比自己能多活幾年更重要的了。而對王文樂來說沒什麽人或事能比朱棣活著更重要了。
想裝神弄鬼也要看人呢,不信讓王文樂去找朱高熾試試,讓王文樂去跟未來的仁宗朱高熾說你老子托夢來了,應該讓鄭和繼續下西洋去探索、發現、賺錢並威懾南洋諸國,信不信朱高熾一道蒸發密旨讓王文樂在人間立馬消失。跟未來的宣宗朱瞻基說?去和一個連疆土丟掉都不心疼的皇帝說大航海?腦子秀逗了吧!信不信朱瞻基也發一道蒸發密旨讓王文樂哪涼快去哪呆著去。
所以抱緊朱棣的大腿就是為了保證王文樂最大的利益,而朱棣又不是得了絕症,以當時的醫術,隻要精心護理多活幾年完全沒有什麽問題,前提就是朱棣不能再親力親為的去折騰了。
所以王文樂就毫不客氣的用太祖的語氣告訴朱棣,如果不想早死的話就乖乖地養病,不要亂跑亂動,反正五征漠北前三次就已經達到戰略目的了,並且人家完全被你打怕了,後兩次聽說你來串門子找他們喝茶,這幫家夥一哄而散躲得遠遠地,就讓你在漠北瞎轉悠,愛咋地就咋地吧。
既然後兩次北征是這種結果,而朱棣又是提著一口氣硬上的,那還不如不去,好好在家調理身體爭取延年益壽不是更好。
咱把後兩次北征的錢糧省出來搞幾隻騎兵營,嗯,明朝喜歡稱營,咱也湊個熱鬧。你來時盡起部落之兵,我放幾隻騎兵營出去繞到你後方專屠你後方的大小部落,你的草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你能來殺我大明的百姓,我也能去殺你漠北的牧民,以血還血,以牙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