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字數:2526 加入書籤
王文樂來到校場的時候眾軍士已經早早的集合了,經過一個月的艱苦訓練,眾人已由混吃等死的軍戶開始漸漸蛻變為真正的士兵。他背著手緩緩地走向眾人之前,停在居中的位置處,大聲說道:“我們在一起已經訓練一個月的時間了,時光飛逝,恍然如昨,感覺就像昨天李哲就在這裏挨了五記軍棍……”
眾人轟地一聲就笑了,李哲黑臉泛紅地喊道:“大人,寶舍咧,額知道錯咧,你走寶瓤額咧。”
王文樂聽李哲急的把家鄉話都帶出來了也不禁一笑道:“看著大家每天都在變強,我也是心生感慨,想當初你們都是從各個所裏抽調出來的,說句不好聽的實在話,你們要是那些帶兵的百戶會不會把手下的精兵抽調出去?你們剛來的時候,我倒是挺擔心給我抽調了一些爛泥扶不上牆的家夥過來,對於這種人估計神仙也要把他們回爐再造才能重新做人,我不是神仙,所以咱們隻能把那些個不適合當兵的人淘汰掉,戰場上咱們不能把自己的性命交給那些沒用的人,這樣做是害人害己,所以淘汰製對大家都公平。所幸的是大家都通過了考核,用事實證明我是多慮了,我當然很高興了,誰也不希望自己帶著一群羊去打仗,與其說是打仗倒不如說去給虎狼送口糧比較合適。”
眾人轟地一聲就笑了,李哲喊道:“大人,他們都是所裏不想要的哈慫和二杆子,羊都留在所裏了。”
“哎!李大嘴你是怎麽說話呢?老子聽不懂你說什麽,但猜也不是什麽好話,不過你說的羊確實都留在所裏了,老子是得罪人了剛好抽調人手就把老子給踢出來了。”
“發餉的時候扣得太多了,我就是抱怨了幾句,不知道這話人家怎麽就知道了,就把我給調到這裏了。”
“大人讓俺從早到晚都種地,俺就問這天天種地不訓練,打仗的時候和人家比誰種地厲害麽?然後俺就到這來了。”
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如何被調到這裏來的原因。
王文樂擺了擺手,哈哈笑道:“好,好,我就喜歡帶這樣的兵,抱怨幾句不是毛病,有點脾氣也不是毛病,質疑當兵不訓練那就更不是毛病了,而有些毛病,比如欺負老百姓和自己人這就是毛病,我最看不起這種窩裏橫的人渣,不管你身份多麽高貴,頂多我會誇你是人渣中的人渣,所以像這種人渣,不管他是誰,不管他有多大背景,我知道一個就會清理一個,絕不手軟。但你要是把這種窩裏橫的毛病用在對咱們的敵人身上,它就是優點,我不但不會追究,還會誇你做的對,立了功的我還會想著法兒給你報功,咱們以後要去打仗,沒點脾氣和邪性怎麽能打敗敵人。所以平日裏咱們訓練是為了殺敵和保存自己,保家、衛國、安民,這是正氣;如果敵人不流血,那流血的一定是我們,所以對敵人就不用和他們客氣了,我不管你們那是血性還是邪性、是正氣還是邪氣,隻要能殺敵就是正義的,隻要能打勝仗對待敵人再下三濫的手段也是正義的,誰要是敢說三道四咱們大夥兒就啐他一臉,以後上陣殺敵就讓他們帶著嘴去,讓咱們也見識一下用嘴是怎麽噴死敵人的,讓咱們也學習學習這噴子大法,以後咱們也不用每天這麽辛苦的訓練了。”
眾人轟地一聲又笑了,七嘴八舌的就議論起來了。
李哲喊道:“大人,這要是吹口氣,噴點唾沫星子就能殺敵,那嘴得有多臭啊!這要是比起來那茅房豈不是香得成花房了。”
“不對,李大嘴說的不對,那茅房香的如姑娘的閨房。”
“你個沒學問的丘八,人家李大嘴說的對,你這樣比以後誰還敢娶老婆,想想你老婆每天都睡在茅房,你還有感覺嗎?你要是還有感覺那豈不是跟豬圈裏的豬沒有什麽分別了。”
“我是說那些隻知道動動嘴,今天說這個不對,明天說那個不懂,除了它是對的就再也沒有對的了。本來我是有理的,但你要是和他爭辯吧,不知道怎麽地就把我給繞進去了,仗著一張嘴能瞎咧咧,就應該找個睡茅房的老婆。”
“講道理本來就是他們的強項,所以他們幹什麽都是要講道理,其實這講道理就是一個陷阱,他占理的時候要講道理,沒道理的時候還要再占三分理就是講混理,說白了就是欺負咱這些不會講道理的人,咱們永遠都沒道理,所以咱們不要上當,咱不和他講道理,跟這種人就不用講什麽道理,一巴掌扇過去耳朵根子就清淨了,拳頭硬才是硬道理。”
“那要是碰到比咱厲害的呢,咱惹不起也躲不起的怎麽辦?”
“抱大腿啊,看準了上官的人品就抱緊啊,現在還不會抱大腿的證明你就是個升鬥小民,不但腦子不好使還有眼無珠,被欺負就是活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說的就是欺負小民,不欺負小民難道還去欺負權貴?看看咱們之前過的是什麽日子,再看看現在過的是什麽日子,咱們大人都這樣做了還傻不啦嘰的不認主,這不是活該你受罪嘛。你看咱們大人除了嚴格要求訓練和絕對服從,他既不克扣咱們的軍餉,也不克扣咱們的口糧,而且還要倒貼,這證明咱們大人一心為公,而且不貪圖屬下便宜,咱們效忠於這樣的上官,要是弟兄們遭了難,大人會是那種坐視不理的人嗎?當然你也要入了大人的法眼,所以照著大人吩咐的做,想大人之所想,急大人之所急,這人要是忠心耿耿,盡心盡力的辦事,能力差點也無所謂,能力再強卻是個不忠不義之輩,試問又有哪個上官敢放心大膽的使用。因此爭取早日成為大人的心腹,從此以後不但可以跟隨大人步步高升,而且還可以逢凶化吉、遇難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