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開學
字數:2036 加入書籤
八月二十,開學了,這個時候暑假隻有四十來天,因為割麥子和收秋都要放農忙假。雙休也還沒有普及,星期六還得上課,就下午少上一節然後大掃除。
小學建在大隊部所在的劉崗村,小楊村西南方向,離小楊村三四裏遠。中間都是田地。一個大大四合院,前後兩排瓦房,一排四間房子,每個年級隻有一個班,一個班有四十到六十不等的學生。左右兩側是各有兩間廂房,分別是教師辦公室和倉庫。校門外有塊空地充當操場。村小除了校長,其餘全是民辦教師,由附近村子裏的高中生擔任。那時候的教育條件並不好,所有的副課音樂,體育,美術等)都是主課老師帶的,老師是固定的,一般教什麽,教那個年級都是固定的,像現代那樣跟班走是不存在的。
小改上四年級了,從三年級開始就有早讀課了,早上六點前到校,七點放學,中間一個小時時間,八點開始上課,十二點放學,下午兩點上課,六點放學。就這樣,小改這個偽兒童,開始了混小學的時光。
有一天,小改的語文老師,拿了一張小學生作文報給小改看,說:“楊小改,你看看這作文報,我覺得你的作文,寫的比他們要好,上麵有投稿地址,你也投稿試試,看看能不能發表,也讓學校跟著沾沾光。”
小改恍然大悟,她可以投稿給報社呀!就拿小學生作文報來說,就有縣級,市級,省級報,先在縣級報試試水,練習練習,慢慢的往更高一級的報社投,自己一個老阿姨,還寫不過這些小屁孩。也別說啥欺負人,除了自己,誰知道·······為了錢,就厚臉皮不要臉了,愛咋咋地。就這樣,小改走上了投稿的路。
小改第一篇發表的作文,就是寫楊母的,通篇沒有一個媽媽,但是每一句都在寫母親,這放在現代是很平常的描寫方式,但在那個時候的小學,這種寫法還是很新奇的。小改收到了編輯的一封寫滿表揚的信,還有六塊錢稿費。
小改讓楊母帶著,拿著戶口本去了趟鎮上的郵局把稿費取出來,給了楊母,楊母很開心,隻收了一半,另一半讓小改自己收起來了。不識字的楊母,把印有小改文章的報紙,疊的整整齊齊的保存了起來。
就這樣,小改學習之餘,開始了看課外書,寫作。主要是為了賺錢。課外書的來源就是舅舅收的舊書。
這中間,舅舅家小表弟順利降生,和上輩子一樣,因為舅媽身體不太好,生的時間有點久,孩子有點缺氧,幸好當初聽了小改的建議去了醫院生,搶救及時,放保溫箱裏幾天就出院了,很健康一男孩。舅舅特地買了很多零食,專門跑了一趟小改家來表示感謝。小改也很高興,有一個健康的小表弟,舅舅家的日子,肯定要比上輩子好。畢竟腦癱,在醫學技術那麽發達的後世,還是屬於不治之症。
小改家那兩隻母羊,也生了小羊,都生了三隻,隻成活了五隻,有一隻生下來就是死胎。
就這樣來到了秋收,學校放了七天假,姐姐楊小婭去了鎮上讀初一,沒有農忙假一說。家裏的十來畝地,小改姐弟倆跟著楊母一起忙碌了起來。多少年沒幹過農活了,小改很不適應,掰玉米的時候,盡管穿上了長袖長褲,用頭巾把臉也包了起來,但還是躲不過那揦人的玉米葉子,手背上,臉上,還是會有道道紅痕。小改一手提著個化肥袋子,一手把掰好的玉米往袋子裏放,放一多半的時候,袋子重了,拿著費勁了,就換新袋子。小弟楊小毅拖著半袋子半袋子的玉米,往一起堆,然後把袋子裝滿。最後楊母把袋子口紮緊,用架子車拉回家晚上好剝皮晾曬,幸好舅舅家離的近,每天過來幫忙用拖拉機拉上幾趟,就這樣,三四天的時間,最惱人的玉米收回了家。棉花的收獲是個漫長的過程,開一點摘一點的,紅薯現在也不著急收,就餘下點花生小改拔,弟弟撿的慢慢收,楊母去忙著刨玉米杆子騰地。用短把的鋤頭,連根把玉米杆刨掉曬幹拉回家,這時候沒有深耕犁,玉米根不刨出來影響種小麥。就這樣娘幾個忙碌了好幾天,把該收的收該曬的曬,累的人都不想動。
經過這場累人的秋收,楊小改開始激弟弟日常,天天給弟弟灌輸隻有好好學習,以後才能不幹農活,以及現在讀多少書,以後就能掙多少錢之類的·······楊小弟自己也說幹農活比學習累多了。趁此機會,小改狠狠的給楊小毅灌了好幾碗香噴噴的心靈雞湯,爭取讓他愛上學習。
喜歡重生之這個女主太鹹魚請大家收藏:()重生之這個女主太鹹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