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革命新階段,西安事變

字數:4094   加入書籤

A+A-


    【穿過大草地之後,紅軍的幹糧早已消耗殆盡,後續途經地區又多是貧瘠之地,人煙稀少,很難從當地獲取足夠食物。
    戰士們仍然要餓著肚子行軍,身體愈發虛弱,行軍速度減慢,還營養不良引發的各種病症也開始大規模出現。
    並且秋冬逼近,戰士們卻衣衫襤褸,許多還穿著草鞋,在低溫環境裏,手腳凍傷、凍壞的情況比比皆是,嚴重影響作戰與行動能力。
    但是國民黨軍隊依然窮追不舍,在紅軍北上必經之路設下多道封鎖線,妄圖把紅軍困死在這一帶。
    他們提前占據有利地形,修築碉堡,配以重火力。
    後麵又有國民黨大部隊正在趕來,預備圍殲紅軍主力。
    多重困境之下,紅軍隻有迅速打下敵人在隘口布置的碉堡和駐軍,並搶占有利地形阻擊敵人大部隊,為後續部隊匯合一並北出甘南創造條件。
    1935年8月29日,包座戰役就此打響。
    紅軍在大量減員和戰鬥力大幅削弱之下,依然憑借高超的戰術指揮與頑強鬥誌,以誘敵深入、分散敵軍等戰術,成功吃掉了敵人的先頭部隊。
    並借助繳獲的重武器,成功打掉敵人的多處碉堡據點。
    此戰紅軍不僅得到了敵軍提供的關鍵糧食和彈藥補給,還順利依靠狹窄地形阻擋了敵人後續大部隊。
    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通道,為紅軍北上甘南、進而為與後來走出草地的紅四方麵軍會合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等待紅四方麵軍與中央紅軍匯合期間,國民黨軍妄圖憑此天險將紅軍阻攔在甘南,在臘子口憑借險要地形布置了防禦工事。
    1935年9月16日至17日,臘子口戰役打響。
    紅軍先行正麵強攻,後派出突擊隊攀崖迂回,神兵天降般出現在敵軍後方,成功炸掉敵人碉堡突破防線,取得了戰役的勝利,打開了通往陝北的關鍵通道。
    1935年10月9日,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麵軍先頭部隊在甘肅會寧會師 。
    這次會師前,兩支隊伍先後都曆經了爬雪山、過草地等艱難行軍,突破重重封鎖。
    會師讓曆經磨難的紅軍力量匯聚,極大振奮士氣,也為後續革命發展、鞏固根據地等行動奠定堅實基礎。
    1936年10月22日,紅二、紅四方麵軍先後同中央紅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及將台堡地區會師。
    後續又於11月20至24日,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會師。
    國民黨軍急調兵力進攻,紅軍誘敵深入,把東北軍109師引入預設戰場,經激戰,一舉殲敵,鞏固了新開辟的陝甘根據地,為革命大本營紮根西北奠定基礎。
    不過東北軍對紅軍的圍剿失敗,也與東北軍沒有盡全力圍剿,心心念念想要抗日有關。
    至此,曆時兩年,途經十四個省份,曆經大小戰鬥六百餘次,殲滅和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斃傷俘敵約7.6萬餘人,總行程達兩萬五千裏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部結束。
    長征結束時,已經擔任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為長征的最終勝利寫下了著名詩詞,《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不過長征的結束,隻是中國革命的一次階段性勝利,距離取得全國勝利還非常遙遠,形勢也並不樂觀。
    新的陝甘蘇區地處西北,經濟落後,基礎設施薄弱,人口也較為稀少。
    戰士們衣衫襤褸、缺衣少食,糧食儲備近乎為零,武器彈藥也損耗嚴重,急需補充。
    就連滿足基本的吃飽穿暖和作戰需求都是棘手難題。
    並且國民黨軍仍未放棄“圍剿”,依舊在周邊陳兵,虎視眈眈。
    但就是這樣的情況,也比長征時期要好得多的多。
    紅軍們白手起家,積極組織群眾、開墾荒地、發展生產,構建防禦工事,一步步夯實根據地,讓這片貧瘠的土地得以承載革命力量的存續與壯大。
    與此同時,兩廣地區的新桂係軍閥和粵係軍閥,出於抗日訴求和自身利益考量,決定舉起抗日旗幟,反對蔣的獨裁和內戰行徑。
    於1936年6月1日,爆發兩廣事變。
    兩廣軍隊一路向北進發,國民黨則調集中央軍,在湖南衡陽一帶重兵設防,雙方劍拔弩張,更加複雜的內戰一觸即發。
    不過中央軍終究勢大,一方麵分化兩廣勢力,用金錢、官職收買兩廣勢力。
    一方麵武力威逼,最終桂係獨木難支,在權衡利弊後,與國民黨軍事委員長達成妥協,於9月中旬和平收場。
    這間接給予了紅軍在陝甘地區快速發展和穩固根據地的時間。
    收拾好後方的國民黨,重新騰出手來仍要剿滅紅軍。
    並兩次親自飛抵西安督戰,逼迫東北軍的張學良、西北軍的楊虎城加緊“剿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在此之前,東北軍和西北軍都深感剿共是錯誤的,抗日才是中國尋求自強的最首要任務。
    兩大軍隊的將士們,也都渴望打回老家、抗擊日寇,對內戰極為抵觸。
    在此背景下,兩位愛國將領與中共秘密接觸,紅軍方麵傳遞出共同抗日的誠意,三方秘密達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共識。
    最終在勸蔣停止內戰無果後,兩位愛國將領於1936年12月12日淩晨,悍然發動了軍事政變,史稱西安事變。
    東北軍以武力抓捕了蔣,同一時間,西北軍控製住西安城內的國民黨軍政要員。
    消息傳出,全國震驚。
    民眾團體、愛國人士大多支持張、楊的愛國舉動,呼籲國共合作抗日。
    國民黨內部也開始出現分歧,親日派何應欽等人主張武力討伐西安,想借機置蔣於死地,篡取權力。
    親英美派宋美齡、宋子文等則力主和平營救蔣。
    中共從民族大義出發,確定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派周恩來等人赴西安斡旋。
    經多輪談判和政治、軍事、輿論壓力,蔣口頭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
    12月25日,蔣獲釋,張學良親自護送其回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落幕。
    此後,國共雙方開始頻繁接觸、談判,就紅軍改編、蘇區改製等棘手問題展開磋商,雙方的談判條件,在極其複雜的交鋒和中共出於民族大義的角度有度退讓中逐漸靠攏,國共雙方由此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但推動合作真正達成的,還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就此開啟全麵侵華戰爭。】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