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論持久戰(二)

字數:3886   加入書籤

A+A-


    【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但戰爭需要消耗大量資源。
    而日本從其占領區開發和掠奪的資源,又因薄弱的開發基礎和路程遙遠運力不足無法有效填補戰爭消耗。
    例如在戰爭過程中,日本從中國掠奪了煤炭約六億四千五噸、樹木約七億方、稀土約兩億噸、銅礦約五億噸、黃金兩萬一千噸、糧食八億噸等,還強征了至少八百六十萬勞動力。
    從1905年至1945年軍事強占朝鮮期間,掠奪了朝鮮四百多噸黃金、大量鐵礦石等礦產資源,還強征了大量朝鮮勞工。
    又在東南亞地區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汶等,掠奪了石油、橡膠、錫、鐵礦石等戰略資源,還強製當地居民為其提供勞動力。
    看似日本從占領地掠奪的這些物資數量極其龐大,但對比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的消耗,就會明白這些掠奪來的資源遠遠不夠維持戰爭需要。
    甚至從占領、開發、運輸等過程中損耗的人力物力,還存在部分入不敷出的情況。
    當時日本在1939年至1945年的六年間,子彈產量為十八億發左右,步機槍產量為三百八十萬支。
    整個戰爭期間損失的飛機超過四萬架,軍艦損失也極為慘重。
    日本在二戰前的石油儲備約六百萬噸,而戰爭期間其每年消耗的石油就高達五百萬噸。
    其鋼鐵產量在二戰高峰期每年約為七百萬噸左右,但鋼鐵缺口仍然極其巨大,仍需從其他國家進口大量鋼鐵及鐵礦石等原材料。
    加之日本在中國戰場投入了大量兵力,整個二戰期間,日軍陣亡人數接近兩百萬人,其中在中國戰場上的陣亡人數大約是七十五萬左右,另外還有大量日軍受傷。
    巨大的戰爭消耗,根本不是短時間內開發和掠奪占領地的資源所能填補的。
    巨大的缺口隻能讓日本從其它國家花重金購買。
    比如1939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石油達到七千九百四十萬桶,約為一千一百萬噸。
    日本進口的燃油80依賴美國,坦克和飛機需要的高級燃油,對美國的依賴度更是超過了90。
    1936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的廢鋼總額售價為一千一百九十萬美元,1937年為三千七百四十二萬美元。
    大量進口的還包括美國的飛機、機床、特種鋼、化學品、藥品、稀有金屬、糧食……
    雖然無法確定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從外部進口了多少戰爭物資,又是以什麽代價進口,但拿捏了日本戰爭勝負命脈的美國,絕對不可能以低廉價格資助日本。
    這一點從日本二戰期間的軍費暴增也能看出。
    1937年日本軍費開支僅為三十三億日元,到1944年時軍費開支已占gdp的98.5,1945年軍費開支預算超過八百億日元,已高於當時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倍。
    這些數據已經能夠證明,日本在侵略戰爭期間不甘心失敗而陷入的徹底瘋狂。
    龐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伴隨的就是生產力被急劇壓榨,民用工業被迫轉為軍工和軍需品生產,國家經濟和資源儲備嚴重透支,表現出來的就是日本國內外軍民生活水平直線下滑。
    在戰爭後期,日本因本土糧食產量不足,從中國掠奪的糧食也遠遠填補不上缺口,從而導致糧食供應出現嚴重危機。
    其每人每天的主食供應量,從戰前的四百五十二克下降到了不足三百克。
    而要維持正常的人體運轉和營養及維生素供應,每日主食應需三百五十克、蔬菜三百克、水果三百克、肉、禽、魚、蛋等動物性食物一百二十克 ,大豆及堅果類二十五克,奶及奶製品三百克。
    在極度缺少其它食物的供應下,日本後期區區三百克的主食甚至已經不足以維持人的基本消耗和健康。
    大米供應不上,就連芋頭、南瓜,甚至是軍馬的飼料豆餅都被日本平民瘋搶用以裹腹。
    日本原本供應軍隊的精米和各種肉與水果罐頭,到了後期也被替換成了糙米和用小麥粉與魚粉製作的軍糧,而所謂魚粉實際是過去作為農田肥料的幹魚粉。
    就是這樣的軍糧都還無法保障供應。
    隻能偶爾靠打獵、捕魚或搶劫當地平民來獲取肉食。
    有些部隊甚至偷偷用武器彈藥與中國軍隊交換口糧,預感到戰爭注定失敗的部分在華日本人,也會用武器彈藥拿來換錢,給自己預留後路。
    整個抗日戰爭過程,幾乎與《論持久戰》預言的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一模一樣。
    而《論持久戰》創作於1938年5月至6月,當時距離中日爆發全麵戰爭僅相隔了十個月,抗戰則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
    《論持久戰》的創作之初,便從知彼知己的這一基礎,對中日雙方的戰爭本質,早在戰爭結束的七年前便做出了精準而全麵的過程和結果論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論持久戰》的創作背景與給當時深陷絕望和迷茫的中國軍民帶去的意義和希望極其重要。
    當時的中國全國上下都對接連的戰敗和既迅速又龐大的國土淪陷深陷絕望,以至於亡國論、投降論甚囂塵上。
    百姓在國家命運迷茫之際隻想逃難求活,軍人在巨大傷亡和渴望勝利又難以企及中動搖了信念和軍心,不確定自己今天的犧牲是否能在國家成功戰勝侵略的前提下具有意義。
    整個中國都蒙上了一片看不到未來的迷霧。
    而《論持久戰》的出現,便是以有理有據的方式,給全中國都指明了抗戰為什麽必將勝利的原因。
    就如同撥開雲霧見青天般,為全國上下的抗戰決心和信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就連當時的國民黨高層將領白崇禧都對其高度讚賞,並受到國民政府委員長認可,大量刊印和公開播報,在軍隊中大力推廣,堅定了軍心和抗戰信念,軍官級別將領幾乎人手一本《論持久戰》。
    就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敵對黨派都能對此推崇備至,可以想象當時的國民黨軍政內部也是高度迷霧和絕望情緒包圍,同時也是直接證明了《論持久戰》的重要戰略思想意義。
    後續《論持久戰》還被翻譯成了日文和英文等語言,並大量刊印。
    甚至連日本侵華戰爭的高級指揮官岡村寧次,都對《論持久戰》中科學地論證中國必勝而日本必敗深受觸動,極大動搖了侵略信心。
    而抗戰之所以能夠勝利,也與《論持久戰》中提及的三大基礎條件的實現,有著根本的關係。
    若是這三大條件無法保障,抗戰的結果或許將走向無法接受的結局。
    《論持久戰》所帶來的穩定人心與信念,促成這三大條件的成熟,證明了其更深一層的意義……】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