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中印戰爭起因(一)
字數:3855 加入書籤
第四百一十三章 中印戰爭起因一)
【要說起印度為什麽會選擇挑起與中國的衝突,其實一直以來都很讓人費解。
尤其從國家的角度來分析,更是很難想象一個剛從被殖民狀態完成獨立的國家,不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安穩,轉眼就忘記了自己是怎麽被別人侵略殖民的,又轉眼去侵略其它國家。
尤其這個國家還是中國,真正靠浴血廝殺趕走侵華日軍、打敗國民黨反動派、打贏抗美援朝戰爭,為了維護主權甚至不惜與蘇聯決裂的中國。
正因為這其中的原因撲朔迷離,所以不得不將時間線往前拉很多,從印度被殖民到如何獨立,為何會存在與中國的領土爭議,再到其國內領導人和民族主義等具體情況,才能夠條理清晰地說清楚印度為什麽要不自量力侵占中國領土,與中國開戰。
早在1757年的時候,也就是清朝乾隆二十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普拉西戰役中擊敗印度的孟加拉王公,就此開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
此後,英國通過一係列戰爭、條約和政治手段,逐漸擴大其在印度的勢力範圍,到19世紀中葉,英國已基本控製了整個印度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裏蘭卡,以及印度都在英國的殖民範圍內。
而英國殖民印度次大陸的過程算得上比較順利。
因為當時的印度甚至不能稱之為統一的國家,也沒有形成以國家形態具備各民族團結一致的民族意識,在英國到來之前,印度的土邦多達七百多個。
當時的印度處於莫臥兒帝國衰落期,帝國中央政權衰微,各地封建王公紛紛獨立,形成眾多土邦。
這裏的土邦可不是指行政區劃,而是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具有很強獨立性的地方割據勢力,彼此之間時常發生戰爭和衝突。
除了這些土邦之外,還有許多不屬於莫臥兒帝國勢力範圍內的地方政權。
政權與政權之間,或政權本身內部,還存在著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
這使得印度實際上還是個地區性名詞,根本無法團結起來一致對抗英國入侵。
直到英國相繼吞並這些政權後,才整合了印度地區完成統一。
隨後英國為維護自己在印度次大陸的安全利益,推出了一套緩衝國體係。
指對印度周邊地區,包括阿富汗、尼泊爾、不丹、緬甸、泰國,以及中國西藏實行軍事威懾和內政幹預,迫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簽訂不平等條約,防止其他大國勢力對英控印度的滲透和威脅。
其中中國西藏就是這套緩衝國體係中最大的緩衝帶。
為實現這一目的,英國先後兩次入侵了西藏地區,由於當時的清朝羸弱不堪、內憂外患,根本無暇顧及,還是西藏本地軍民抵抗的英軍,使得英國沒能實現侵略目的。
但英國又在邊界問題上玩起了手段。
未經中國方麵同意,便自顧自地在與中國西藏的邊界地區劃了兩條分界線。
一條是麥克馬洪線,將藏南地區劃入了英國殖民屬地。
一條是西段的約翰遜線,將中國的阿克賽欽地區劃入了印度的克什米爾地區。
首先是麥克馬洪線的由來。
時間來到1914年,英國與中國北洋政府和中國西藏方麵代表,談判討論邊界歸屬問題。
英國提議將西藏分為內藏和外藏,內藏依然屬於中國,但外藏要屬於英國,外藏既麥克馬洪線劃分的藏南地區。
中國代表拒絕在該協議上簽字,但是被英國利誘的西藏代表在未經過中國批準的情況下,私自簽署了該協議,將原本屬於中國藏南地區的9萬平方公裏國土劃入英屬印度。
但這份協議根本不具備合法性,因為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而被英國利用的西藏代表無權代表中國決定領土劃分。
而關於約翰遜線的爭議由來就更加荒唐了。
1897年,英國派遣人員潛入中國新疆地區偷繪地圖,畫出了所謂的約翰遜邊境線。
將可以俯瞰整個印度,且包含一條可以溝通印度和中國的交通要道,麵積約達三萬平方公裏的阿克賽欽地區劃入了英屬印度。
雖然中國從未同意過這兩條英國單方麵劃定的分界線,可正因為英國此舉,讓後來獨立後的印度堅稱自己繼承了英國帝國主義的遺產,毫無道理地表示這些中國領土理應屬於印度。
說完了關於邊境線的曆史遺留問題,再來說說印度的獨立方式與狂妄到膽敢侵占中國邊境之間的關聯。
主流觀點上常常將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作為印度能夠獨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如果靠罷工、罷市、絕食就能讓殖民者妥協交出曆時上百年才打下的占領地,那這世界也未免太過童話了一些。
要想找出印度之所以能獨立的真正關鍵,這裏就得擴展開來講。
其實早在1857年的時候,印度真正敢於武裝尋求獨立的人士就已經發起過起義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們在長期忍受英國人的重稅壓榨、勞動力剝削、種族歧視,以及不尊重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下,最終選擇了爆發。
於1857年正式發動以推翻英國人統治為目的的起義。
起義迅速得到了當地居民和其他雇傭軍的響應,先後攻占了德裏、勒克瑙及坎普爾等地。
但是最終還是在英軍的武力碾壓下被鎮壓。
這種初次就取得了重大戰果的起義,原本應該作為印度人武裝尋求獨立的開始。
可是因為印度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又難以形成統一的共識團結一致,加之英國善於利用印度的宗教、種姓等特點,實行拉一派打一派的分化政策,使得印度的大規模武裝起義鬥爭就這樣如曇花一現再不複返。
到了1885年,英國人為了將剝削對立矛盾從自身轉移出去,於是采取了用印度人管理印度人的政策。
就像後世資本家賦予管理層職權和高昂的薪水,將員工對企業家的矛盾,轉移到對管理層去,而企業家退居幕後隻對管理層發號施令。
這樣企業的員工出現不滿,責任明麵上全是管理層管理不善,企業家隻要象征性懲罰管理層,再給予員工少量利益,就能獲得企業更長久的運行。
但實際員工遭受的剝削,都來自於企業家製定的規則,管理層也不過是聽令行事。
而英國人默許成立的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但是後來隨著國大黨的政治活動範圍和影響不斷擴大,加之國內外局勢向著有利於印度獨立的方向發展,國大黨逐漸的成為了印度要求民族獨立的代言人。】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