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狠辣
字數:4041 加入書籤
朱綾不屑冷哼。
下一秒,紅影閃動,叫囂得最厲害的其中兩個官員身體飛起,慘叫出聲,然後重重摔倒地上。
眾人大吃一驚,下意識後退了好幾步。
緊跟著,兩條蠕動鮮紅的血肉,落在地上。
眾人定睛一看,竟是兩條舌頭。
顯然是朱綾以不可思議的身法,割了這兩人的舌頭,然後再出掌將他們拍飛了出去。
至於朱綾用了什麽手段,使了什麽招數,因動作實在太快,根本看不清楚。
朱綾眼皮眨都不眨,笑容不見眼底,輕輕道:“這麽不會說話,舌頭還要來幹嘛?都睜開眼睛好好看看,以後就知道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了。”
雙對比天幕出現,整個大明早已掀起驚濤駭浪。
隨著盤點的深入,敵視她的人隻會越來越多。
她必須先聲奪人,給眾人一個下馬威,他們才不敢亂來。
未來的她,的確是經過十五年的發展,才有了這麽大的資本,統禦江山,揮斥方遒。
卻不代表現在的她,可以人人指摘。
想趁她羽翼未豐之前,用傳統這套將她壓製住,門兒都沒有。
殿內眾人麵色蒼白,仿佛墜入萬丈深淵又突然被人用繩索捆住拉上來。
他們怎麽忘了,現在的朱綾雖沒有未來的朱綾那般強大,手握百萬雄兵,親信追隨者無數,但一身絕世武功,依舊是她囂張無忌的資本。
朱綾聲音愈發輕柔,卻沉沉入耳,字字錐心:“別拿傳統那套在我麵前說教,我這人天生逆經叛道,軟硬不吃,不接受任何道德綁架,誰敢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他一輩子都不痛快!”
眾人聽得冷汗淋漓,心中叫苦不迭。
未來的大明皇帝,竟是朱綾這樣一個殘忍變態的瘋女人。
蒼天無眼,蒼天無眼啊!
朱元璋從驚恐中回過神來,見朱綾收拾了亂嚼舌根的文官,又怕她發泄不夠,把矛頭對準自家幾個藩王叔叔。
他立刻怒容滿麵道:“丟人現眼的東西!來人,將這兩條狗拉出去,杖責四十大板,革去官職,流放三千裏,永世不許回京。”
這兩個文官渾身顫栗,拚命磕頭,想要開口求饒,奈何舌頭已經被朱綾割去,開口阿巴阿巴的,鮮血流個不停。
四個錦衣衛上來,從身後摁住兩人,將他們像死豬一樣拖了下去。
天幕持續滾動。
朱綾修改藩王製度,賦予皇族女性封爵、襲爵的合法權力,就是想為後續推行男女平等政策做鋪墊。
隻因封建社會的權力都是由上至下的,政策也是由上至下來貫徹的。
上層統治者的一舉一動,往往會影響著下層百姓的生存。
同樣的道理,上層統治者一旦賦予女性合法繼承權,處於底層被壓迫的女子,也會站出來主張自己的要求。
朱綾這一操作,讓滿朝文武非常恐慌。
這次女帝賦予女子繼承爵位的權力,那下一次豈不是要涉及財產繼承?
爵位這東西,大部分是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元勳才有。
和平時期,朝中官員,尤其是文官很少能夠封爵。
而財產這東西,隻要是當官的,基本上都有一筆不菲的財富。
要是真讓女子擁有繼承權,他們外嫁出去的姐姐妹妹,不跑回娘家搶錢才怪呢?
就算女兒家臉皮薄,她的丈夫、兒子、孫子,也會攛掇著她去娘家掏錢。
這種關乎自家切身利益的大事,不論是文管集團,還是武將群體,都淡定不了了。
朱綾離開大明十幾年,朝中很多官員都對她十分陌生,摸不透她的脾氣秉性。
加之,朱綾上位第一天,就在朝廷上砍了一批人。
官員們不敢直接和她硬剛,便想著對她來一次服從測試,探一探她的底,以便更好製定方針。
這日早朝。
當朱綾在龍椅上落座後。
滿朝文武紛紛躬身:“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綾抬了抬手:“免禮平身。”
隨後,與大臣們商討了一番國事後,就有一道突兀的聲音響起。
“陛下,臣有本要奏。”
聽到這個聲音,眾人一致看過去。
站出來說話的這人,名叫楊士奇,乃是大明鼎鼎有名的‘三楊’之一,也是大明文官重量級的人物。
三楊對於明朝的曆史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朱綾對明朝文官沒幾個有好感,恨不得一股腦兒全收拾了。
此刻見楊士奇跳出來,就知道他開口準沒好事。
朱綾冷冷道:“說吧。”
楊士奇上前對朱綾行了一禮,沉聲道:“陛下,古來聖明君主都敬聖賢,朱子乃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之聖,又與陛下同姓,還請陛下將朱子納入本家,同宗同源,立廟祭祀。”
此言一出,滿堂寂靜。
武將群體,都被楊士奇這話給驚住了。
原來早在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大明之初,就有官員對朱元璋提出這樣的建議。
其實,追認名人當祖宗這事兒,曆史上不是沒有,曆朝曆代,幾乎是一抓一大把。
譬如李唐王朝,李淵和李世民因有少數民族血統,卻又想融入五姓七望之一的隴西李氏,就認道家老祖李耳,也就是太上老君為老祖宗,並追封了一個唐聖祖的尊號。
朱元璋立國之後,想到自己出身卑微,隻是一個乞丐放牛娃,剛開始是有些不舒服。
當時的文官們看到這一點,就建議朱元璋效仿李唐,給自己認個牛逼哄哄的老祖宗,好讓人覺得你是名門之後,得到江山是天命所歸。
朱元璋姓朱,曆史上哪個朱姓名人名氣最大、最厲害呢?
毫無疑問,自然是朱熹。
南宋之後,程朱理學幾乎成了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其思想影響力之大,無出其右。
因而,朱熹也被封為聖人,與孔子一樣稱‘朱子’。
這樣的建議,換做是別的皇帝,肯定二話不說就同意了。
偏偏朱元璋不一樣。
朱元璋身上最大的極端,就是無比重視親情,這一點幾乎貫徹了洪武一朝。
聽到大臣這樣說,朱元璋就很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