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鴻蒙紫氣
字數:3732 加入書籤
林琛麵前擺放著兩件絕世珍寶,大地胎膜和九九散魂紅葫蘆。
大地胎膜強大無比,其散發的先天寶氣猶如一座巍峨的高山,橫亙在林琛複刻的道路上,想要攀登這座高峰,複刻其先天寶氣,簡直如同攀登天梯般艱難。
每一次嚐試,林琛都感覺自己如同一隻螻蟻,麵對著無盡的浩瀚與強大,那種無力感讓他的心中時常泛起波瀾。
哪怕他的道心堅韌,隻怕也很難承受此番挫折。
相較之下,九九散魂紅葫蘆的情況卻截然不同!
畢竟此物乃是後天再由紅雲老祖所煉製,盡管因為其源自於上古十大先天靈根之一的葫蘆藤,但品級也隻能勉強和極品法寶相對比,和大地胎膜還差了一個檔次。
兩者的難易程度,一目了然。
所以在這段日子裏,林琛將精力優先傾注於九九散魂紅葫蘆之上。
他沿用之前複刻紫金葫蘆的方法,緩緩閉上雙眼,調整呼吸,讓自己的身心逐漸進入一種空靈的狀態。
他的意識如同一隻無形的觸角,小心翼翼地朝著葫蘆延伸過去,全神貫注地沉浸其中,細細感應著葫蘆內的造化之力。
時光在無聲無息中緩緩流逝,鎮元子和紅雲離開後的一千多年裏,林琛仿佛與外界隔絕,全身心地投入到對九九散魂紅葫蘆的探索之中。
他的世界裏隻有這葫蘆,以及其中蘊含的神秘力量。
終於,在那漫長的努力之後,他成功捕捉到了其中蘊含的火行之力。
那火行之力如同一條靈動的火蛇,在他的感知中蜿蜒遊動。
林琛小心翼翼地將其充分調度出來,繼而抓住機會,繼續深入,不斷的融入這其中的禁製當中,捕捉其中的先天寶氣。
又是不知道過了多久!
“恭喜你成功掠奪先天寶氣,恭喜你成功複刻九九散魂紅葫蘆!”
隨著係統那清脆的提示音在腦海中響起,林琛隻覺一股全新的力量在體內悄然滋生。
這力量猶如一股清泉,在他的經脈中緩緩流淌,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舒暢感。
在他的靈台識海之上,九九散魂紅葫蘆的虛影緩緩浮現。
那虛影閃爍著熾熱的光芒,宛如一顆燃燒的星辰。
而後,這虛影如磁石般朝著早已存在的紫金葫蘆靠攏過去。
二者本就同出一源,這般靠攏的跡象顯得順理成章。
此刻,林琛隻要意念一動,便能將九九散魂紅葫蘆具現於現實,施展出那威力驚人的萬裏紅砂。
林琛心中湧起一股好奇,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見識一下這萬裏紅砂的威力。
他意念一動,九九散魂紅葫蘆瞬間出現在他的手中。
葫蘆表麵符文閃爍,散發出熾熱的氣息。
林琛輕輕晃動葫蘆,隻見無數紅色的砂粒從中飛出,瞬間彌漫開來。
這些砂粒如同有生命一般,在空中變幻著形狀。
它們既能迅速凝聚成一道堅固的屏障,困敵於無形;又能在瞬間化為無數尖銳的利刃,朝著敵人迅猛飛去,給予敵人重創。
甚至還能就此結下陣法,演化更多造化!
林琛看著這變化多端、詭譎難測的萬裏紅砂,心中不禁泛起疑惑,如此強大的殺招,在後世的洪荒傳說中卻鮮有人提及,這究竟是為何?
思索片刻,他很快便找到了答案。
或許正是因為這九九散魂紅葫蘆的持有者是紅雲老祖。
而紅雲老祖在洪荒之中素有“老好人”之稱,一生與人為善,極少與他人起衝突。
他行走於洪荒大地,所到之處,皆留下善名。
故而並沒有多少人知曉這洪荒第一老好人的手中竟然有這樣一件凶險無比的殺器。
若不是帝俊和太一覬覦他手中的鴻蒙紫氣,紅雲老祖也不至於落得個隕落的悲慘下場。
一念及此,林琛心中滿是惋惜。
就在這時,林琛突然感覺自己與麵前正版的九九散魂紅葫蘆之間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靈魂共鳴。
這種感覺玄之又玄,仿佛二者之間建立起了一種超越物質的神秘聯係。
按常理,既然已經完成了複刻,林琛本無需再在這正版葫蘆上耗費心神。
然而,這般突如其來的變化,卻讓他不得不格外上心。
他的心中充滿了疑惑和好奇,這種共鳴究竟意味著什麽?
於是,林琛懷著忐忑的心情,緩緩上前仔細查看。
這一查看,可讓他驚得瞪大了眼睛。
原來,這九九散魂紅葫蘆內部似乎隱藏著什麽東西。
林琛並非這葫蘆的主人,正常情況下根本無法打開其內部的禁製。
但他已然成功複刻了此寶,某種程度上相當於擁有了一把備用鑰匙。
他運轉神念,憑借這特殊的關聯,很快便解開了葫蘆內部的禁製,意識如一縷青煙般探入其中。
當他看清葫蘆內部的景象時,不禁大驚失色。
隻見那葫蘆之中,靜靜懸浮著一道散發著柔和光芒的紫氣,正是令無數洪荒頂級大能為之瘋狂、夢寐以求的鴻蒙紫氣!
林琛清楚地記得,在第一次紫霄宮講道時,鴻鈞道祖便將鴻蒙紫氣分別賜予了三清、女媧、準提接引以及紅雲。
當時鴻鈞道祖便言明,這鴻蒙紫氣乃是突破至聖人之境的關鍵所在,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也因此成為眾多大能覬覦的目標。
可誰能想到,如今這珍貴無比的鴻蒙紫氣,竟會出現在自己眼前。
那鴻蒙紫氣在他的意識感知中緩緩流轉,每一次波動都仿佛蘊含著無量鴻蒙混沌間的頂級奧秘,令人心生敬畏。
林琛忍不住在心中感歎,紅雲老祖的心可真是大啊!
竟然放心將如此稀世珍寶存放在這九九散魂紅葫蘆中,還留在五莊觀內供自己觀摩,絲毫不怕因一時大意而失去此物。
喜歡洪荒:先天寶氣,開局複刻多寶塔請大家收藏:()洪荒:先天寶氣,開局複刻多寶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