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月9日上。最想傷害的人在身邊
字數:2061 加入書籤
相互滋養的親密關係,它本應是心靈的避風港,是愛與被愛的溫柔棲息地。可現實卻常常給我們沉重一擊,親密關係中隱藏的傷害行為,以一種難以察覺卻又極具破壞力的姿態,侵蝕著我們的生活。這讓我不禁深入思考,究竟是什麽讓親密關係中的傷害行為屢屢發生,它背後又有著怎樣複雜的心理與社會根源?
從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深入剖析,親密關係中的傷害行為有著獨特的發生機製。全球家暴案件中43涉及心理虐待ho,2023) ,“為你好”話術在情感操控中的高頻出現頻率達81,見johnson,2021),這些數據背後是無數被傷害的個體。施害者常常運用“工具化愛”的行為模式,把原本純粹的情感關係變成控製對方的工具。就像我曾經認識的一對夫妻,丈夫總是強調自己在外辛苦工作是為了家庭,是對妻子和孩子的付出,從而要求妻子必須絕對服從他的一切安排。他將日常的關懷構建為“恩情積累”,通過這種“情感賬簿”建立起虛假的債務關係,讓妻子在心理上產生虧欠感,這便是社會交換理論的異化應用。在這個過程中,施害者利用認知失調理論,逆向對受害者進行認知改造。比如,丈夫會在妻子對他的控製稍有不滿時,指責妻子不理解他的辛苦,是不知感恩的表現,讓妻子陷入自我懷疑,產生認知失調,逐漸失去自我判斷的能力。
語言暴力在親密關係的傷害中也有著獨特的拓撲結構。在語義層,施害者會重構價值標準,如“除了我沒人會容忍你”,讓受害者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隻能依賴施害者。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就經常被丈夫這樣貶低,時間久了,她真的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變得極度不自信。在語用層,施害者會切斷外部聯結,“你朋友都在看笑話”,以此孤立受害者,使受害者更加依賴施害者。而在語法層,“你再...我就...”這樣的表述建立起條件反射,讓受害者時刻處於恐懼和不安之中。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對10名受害者進行了訪談。其中一位男性受害者表示,他的妻子總是以愛他為借口,限製他的社交活動,查看他的手機,一旦他反抗,妻子就會大哭大鬧,指責他不愛自己。還有一位女性受害者說,她的丈夫在爭吵時,總是會翻舊賬,把自己曾經的小錯誤無限放大,讓她覺得自己罪無可恕。從跨文化比較數據來看,不同文化背景下,親密關係中的傷害行為表現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在一些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中,由於家庭和社會關係的緊密聯係,受害者可能更難以擺脫傷害,因為他們不僅要考慮自身感受,還要顧及家庭和社會的看法。而在個人主義文化中,雖然受害者可能更容易獲得外界支持,但傷害行為可能更加隱蔽,不易被察覺。
關於神經生物學機製,除了前額葉皮層變薄,研究還發現,長期處於情感虐待環境中的人,其大腦中的杏仁核會過度活躍,導致情緒調節失常,更容易陷入恐懼和焦慮之中。在量化研究部分,我們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更多關於親密關係中傷害行為的數據,比如設計一份包含多種傷害行為表現的問卷,讓受訪者根據自身經曆進行打分,以此來更準確地評估傷害行為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
親密關係中的傷害行為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它不僅僅是個體之間的矛盾衝突,更是心理、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麵的譴責,而應該深入研究其背後的機製,從多個層麵入手,為預防和解決親密關係中的傷害行為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無論是個人在選擇和經營親密關係時的自我反思,還是社會在文化傳播、製度建設方麵的改進,都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讓親密關係真正成為愛與溫暖的港灣,而不是傷害的源頭。
喜歡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請大家收藏:()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