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元載之路

字數:3946   加入書籤

A+A-


    寒門至廟堂:元載的丞相之路
    天寶初年的長安城,春寒料峭。國子監外,一位身著粗布長衫的青年學子緊了緊單薄的衣襟,目光堅定地望向朱紅色的大門。他叫元載,字公輔,鳳翔岐山人士,此刻正準備參加禮部舉行的科舉考試。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出身寒門的年輕人,將在幾十年後成為大唐帝國權傾朝野的宰相,左右朝政十餘年。
    一、寒門才子的仕途初階
    元載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小官僚家庭,祖父元仁基隻是一個小小的員外郎,父親元景升更是仕途不順,家境日漸貧寒。然而,貧困並沒有磨滅元載的誌向,反而激發了他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吾雖寒門子,當以才學取卿相",少年時代的元載常在油燈下發此宏願。
    《新唐書》記載:"載少孤,家貧,徒步負書至長安,從師授業。"在長安求學期間,元載展現出了驚人的學習天賦,尤其精通《老子》、《莊子》等道家經典,對縱橫之術也有獨到見解。天寶元年(742年),元載參加科舉,一舉考中進士,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初入仕途的元載被授予邠州新平(今陝西彬縣)縣尉一職。這個九品小官雖然地位卑微,卻讓元載積累了寶貴的基層治理經驗。據《元和郡縣圖誌》記載,元載在新平任上"明察秋毫,斷案如神",很快就被調任為黔中道(今貴州一帶)監軍判官。這一職位使他首次接觸到軍事事務,為他日後處理複雜的軍政關係打下了基礎。
    安史之亂的爆發(755年)成為元載仕途的第一個轉折點。當叛軍攻陷兩京,玄宗西逃之際,元載敏銳地判斷形勢,選擇前往肅宗即位的靈武投效。這一正確選擇使他獲得了肅宗的賞識,被擢升為大理司直,後遷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在洪州任上,元載展現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安撫流民,恢複生產,使戰亂中的洪州保持了相對穩定。
    二、婚姻與政治聯盟
    元載仕途的真正轉折點,是與名將王忠嗣之女王韞秀的婚姻。王忠嗣是玄宗朝名將,曾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在軍中有極高威望。雖然王忠嗣晚年因李林甫陷害而失勢,但王氏家族在軍界的影響力依然存在。
    這場婚姻在當時看來極不般配。《太平廣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王韞秀的娘家親戚曾嘲笑元載"貧賤如此,何以自堪",王韞秀當即作詩回應:"路掃饑寒跡,天哀誌氣人。休零離別淚,攜手入西秦。"表明了她對元載才能的堅信。
    婚後的元載憑借妻子家族的背景,得以進入更高層次的社交圈。更重要的是,這段婚姻為他提供了接觸權力核心的機會。王韞秀不僅出身名門,而且"性敏慧,有謀略",成為元載政治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智囊。在後來元載執政期間,王韞秀常常參與政事決策,被時人稱為"巾幗宰相"。
    三、依附權宦李輔國
    肅宗朝後期,宦官勢力開始急劇膨脹,其中以李輔國最為顯赫。李輔國因擁立肅宗有功,被賜名"護國",後改名"輔國",官至兵部尚書、判元帥行軍司馬,掌握禁軍大權,實際上控製了朝政。
    元載敏銳地察覺到這一政治風向的變化。上元二年(761年),他主動投靠李輔國,憑借出色的文才和行政能力,很快獲得重用。《資治通鑒》記載:"載能伺主意,頗得輔國歡心。"李輔國需要一個既有才幹又不會威脅自己地位的文官來管理朝政,元載正好符合這一條件。
    在李輔國的提拔下,元載的官職迅速攀升:762年任戶部侍郎、判度支,掌管國家財政;同年又兼任京兆尹,成為首都地區的行政長官。這兩個職位都是實權要職,使元載成為李輔國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元載在依附李輔國的同時,也保持著與太子李豫(即後來的代宗)的微妙聯係。這一政治上的"兩麵下注",顯示了他深謀遠慮的政治智慧。當李輔國與太子矛盾激化時,元載總是以調和者的身份出現,既不得罪權宦,也不疏遠未來的皇帝。
    四、代宗即位與政治轉向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肅宗駕崩,李豫即位,是為代宗。這一政權更迭為元載提供了擺脫李輔國控製的機會。代宗對李輔國專權早已不滿,但礙於其掌握禁軍,不得不暫時隱忍,仍尊李輔國為"尚父",加司空、中書令。
    元載準確判斷出新皇帝與權宦之間的微妙關係,開始暗中向代宗靠攏。《舊唐書》記載:"載揣知上意,漸與輔國異。"他利用自己兼任的京兆尹職務,秘密為代宗聯絡不滿李輔國的朝臣和將領,形成了一個反李輔國的政治聯盟。
    同年十月,代宗在元載等人的策劃下,終於采取行動。他利用宦官內部的矛盾,派另一權宦程元振暗中布置,趁李輔國不備,派人將其刺殺於府第。這一行動幹淨利落,沒有引起任何政治動蕩,顯示出元載策劃政變的高超手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輔國死後,元載迅速完成了政治轉向。他一方麵積極協助代宗清除李輔國餘黨,鞏固皇權;另一方麵又巧妙地將自己塑造成反對宦官專權的正直大臣形象。代宗論功行賞,加元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之一。
    五、鏟除魚朝恩與獨攬相權
    代宗初年,朝廷又出現了新的權宦——魚朝恩。此人因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有戰功,被任命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掌握神策軍兵權。魚朝恩專橫跋扈,甚至公然在朝堂上羞辱宰相,氣焰比當年的李輔國更為囂張。
    元載意識到魚朝恩的威脅,但他吸取了與李輔國交往的教訓,不再依附權宦,而是選擇與代宗站在一起。大曆四年(769年),元載秘密向代宗進言:"朝恩專恣不軌,請除之。"代宗早有此意,但顧慮魚朝恩掌握軍權,一直不敢輕舉妄動。
    元載精心策劃了鏟除魚朝恩的行動。他首先利用魚朝恩與另一將領皇甫溫的矛盾,拉攏皇甫溫參與計劃;然後建議代宗以升官為名,調魚朝恩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其放鬆警惕。大曆五年(770年)三月初十寒食節,代宗在宮中設宴,元載事先布置好伏兵,趁魚朝恩入宮時將其擒獲,隨即縊殺。
    《新唐書》詳細記載了這一事件:"載乃與上定謀,...及朝恩入殿,上責其異圖,朝恩自辯悖傲,載叱左右擒之,...即日縊殺之。"魚朝恩死後,其黨羽未敢反抗,一場可能引發軍事政變的危機被元載巧妙化解。
    經此一役,元載的地位更加穩固。代宗對他信任有加,將朝政大權完全交付。大曆六年(771年),元載正式被任命為首相,獨攬相權。他先後排擠了另一位宰相王縉,又壓製了有"賢相"之稱的楊綰,成為代宗朝實際上的唯一執政者。
    六、元載的執政風格與權力巔峰
    擔任宰相後,元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執政風格。一方麵,他繼續表現出對代宗的絕對忠誠,任何重大決策都先請旨而後行;另一方麵,他在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等具體事務上大權獨攬,不容他人置喙。
    元載特別重視財政管理。他任用劉晏、韓滉等能臣整頓賦稅,改革漕運,使安史之亂後瀕臨崩潰的國家財政逐漸恢複。《舊唐書》評價:"載為相,能備知天下利病,故賦斂雖重,而人不怨。"在他的治理下,大曆年間的經濟確實有所恢複,為後來的"元和中興"奠定了一定基礎。
    在用人方麵,元載一方麵提拔了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官員,如後來成為名相的楊炎;另一方麵也大量任用親信,收取賄賂,導致吏治逐漸敗壞。尤其到了執政後期,元載"誌氣驕溢,自謂有文武才略,古今莫及",開始奢侈無度,廣建豪宅,引起朝野非議。
    元載還特別注意控製言路。他安排親信擔任諫官,壓製不同政見。當名將郭子儀等人對他提出批評時,元載利用代宗的信任,將郭子儀調離中央,剝奪實權。通過這些手段,元載維持了長達十餘年的執政地位,成為玄宗朝李林甫之後又一位長期專權的宰相。
    喜歡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請大家收藏:()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