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國師其人
字數:3360 加入書籤
楊修和扶餘王聊的那是熱情如火,唇槍舌劍。
我並不知道整件事的前因後果,所以也不方便插嘴幹涉,但是,通過兩個人的談話,我也能聽出一二。
楊修的話裏話外是想讓扶餘王支持曹植,扶餘王則擔心惹禍上身,不願意幹預曹家的家事。
在古代,奪嫡原本就是個風險極高的事,成功了自然不必說,一旦失敗了,那就是族譜銷戶的結局。
曹操讓楊修來的明麵目的,自然是希望扶餘王歸順大漢朝廷,扶餘王的回答則非常模糊,雙方拉扯一番,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成果。
自古以來,談判就是走個流程,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是實力。雖然曹氏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不可謂不強,但是鞭長莫及,現在曹氏也拿扶餘國沒有任何辦法。
一頓酒席就在雙方友好的氛圍當中結束,曹氏和扶餘國算是達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在必要的時候,給對方提供物資和軍事上的幫助。
要說這樣的成果有多大的約束力,我是不相信的,別說是古代,就算現代的文明發達時代,一些自詡大國的,黑紙白字簽下的協議,說撕毀也是分分鍾的事。
直到我和淩雪離開王宮,她基本上就沒有說什麽話,這與她那略微有點話癆的性格顯然有些不相符。
“淩雪,你這怎麽了?吃的不舒服?”我在馬車上,詢問淩雪。
淩雪搖搖頭,但是眉頭仍然皺在一起,和來的時候那副興高采烈的樣子判若兩人。
就吃了一頓飯,也沒有發生什麽意外,所以,我也就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女人,本來就善變,尤其是每個月的那幾天,更是容易脾氣暴躁,反複無常。
我對淩雪了解不多,隻是依據常理推斷,這是她的正常表現。
何況,這次的宴席也確實無聊,沒有什麽節目可看,就是幾個男人勾心鬥角的聊了一個晚上,我都覺得待在現場是一種煎熬。
回府以後,淩雪自己去了別院休息,我則去了後麵的靜心閣。
根據劉管事和淩雪的隻言片語,我知道靜心閣是國師日常下榻的地方。
王宮中的建築叫‘殿’,國師府當然不能這麽叫,因此所有建築都是以各種‘閣’來命名的。
比如後院的一個小亭子還掛了個牌匾‘聽風閣’,古人除了繁文縟節,就是喜歡附庸風雅。
不過也能理解,這個年代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互聯網,人們的娛樂方式是非常匱乏的,尤其是這些地主和貴族,吃飽了總不能就是造小人吧?
附庸風雅不僅能夠在人前表現自己,更能夠打發無聊的時間。裝波摸魚兩不誤,也算是不錯的消遣方式。
我來到靜心閣的時候,郭偉和王悅都在這裏,兩個女人沒有睡覺,正坐在案幾前,在油燈下看著竹簡。
“怎麽樣,扶餘王叫你去幹什麽了?”郭偉看到我進來,抬頭問道。
我離開國師府的時候並沒有見到她們兩個,應該是府中的人告訴她們的。
於是,我就把此行的過程簡略和兩個女人說了一遍。
“我覺得還是要盡快脫身,按照正常的曆史軌跡,這次的宴會應該不會有國師出席才對吧?”郭偉問道。
“那是當然了,如果不是我機緣巧合遇到那一隊士兵,他們再找幾年也未必能夠找到那個國師,所以,這次的宴會上我才幾乎沒有發表意見,以免幹擾曆史正常進程。”、
我和兩個女人解釋了一下,其實我自己在想到這一點的時候也有些擔心,雖然我的出席改變不了曆史大事,但任何一點變動,都可能產生蝴蝶效應。
“我們今天在府中和不少人接觸過,對國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要不要聽聽?”郭偉問道。
“說說看。”
“國師沒有表麵那麽簡單,他平日對待下人和客人都非常的謙遜有禮,可以說是個有素質的人。”
“不過,國師也並非是那麽清靜無為,府中人都提到了國師很神秘,好像在謀劃什麽大事,但卻沒有人知道是什麽事。”
“再就是,國師確實有本事,雖然他沒有祝由術,但卻有起死回生的手段。當然,這個起死回生也是有條件的,具體條件是什麽不清楚,但我猜測,應該是死亡時間不能太長,而且遺體要保存完整。”
“還有,國師之所以如此受到扶餘王器重,那是因為扶餘王上位就有國師很大的功勞。”
郭偉一口氣把她了解到的信息說了出來,我略微理了理頭緒,覺得郭偉描述的國師和我在無聲影像當中看到的那個人有些不太相符。
“還有一點,”王悅忽然開口說道。
“國師應該是個比較好色的人,我聽到一個婢女說,國師確實和王妃有染,隻是知道此事的人並不多,她也是意外看到的,王妃曾經在國師府和國師偷情。”
王悅的話讓我感到有些震驚,不是說因為國師好色而震驚,以國師的身份,在這個年代,身邊有多少女人那都不足為奇。
但是,和扶餘王妃有染,那就有點過分了,別說在這個等級製度森嚴,清譽名節比生命還重要的時代,就算在後世,挖人牆角,偷歡別人的妻子,那都是為世俗不容的。
隻能說,貴圈的事太複雜,不是我這種單純的小男生能夠理解的。
“但是,王妃已經死了,不知道什麽原因死的?”我朝王悅問道。
王悅這次直接搖頭,道:“不知道,沒有問到,在這個年代,很少有人敢光明正大談論國王和王妃,弄不好就要殺頭的。”
“根據官方的消息是病死的,當然,對於曆史上對王室的各種記載,多半都加了潤色,可靠性有待考證,”郭偉說著,把一卷竹簡放在我的麵前。
我拿過來一看,竟然是扶餘王的起居錄文稿,看說明和落款,是王宮內侍送來給國師批閱修訂的,隻是國師還沒有批改完成。
根據後世的考古發現,這卷竹簡顯然也沒有流傳下來,要不然,關於扶餘國的史料也不會那麽簡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