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浪潮席卷下的震撼與思索

字數:2208   加入書籤

A+A-


    1986年11月1日,杭城的銀杏葉開始泛黃,街邊店鋪櫥窗裏已悄然換上了秋冬新品。沈知意坐在工作室二樓,望著樓下排起長隊等待谘詢的企業家,手中的鋼筆在合同上流暢地簽下名字。三個月前分發出去的《國內商業與島國思維融合創新指南》,正如同投入湖麵的巨石,在商業圈掀起的漣漪早已擴散到了千裏之外。
    蘇記紡織廠的財務報表擺在她案頭,最新數據顯示淨利潤突破3500萬。原本老舊的廠房如今煥然一新,自動化生產線晝夜不停地運轉,倉庫裏等待發往海外的貨物堆成小山。蘇父在電話裏的聲音難掩激動:“知意,現在國外的訂單都排到明年了!多虧了你,我們蘇家的生意真正走出國門了!”
    沈家的連鎖商鋪也迎來爆發式增長。新推出的會員積分體係讓顧客粘性大增,改良後的店鋪布局使坪效提升了近兩倍。沈父的合作夥伴們紛紛登門取經,曾經門可羅雀的商會會議室,如今擠滿了拿著筆記本認真記錄的商人。
    這股商業變革的浪潮很快越過錢塘江,傳到了鄰近的湘城。湘城的企業老板們起初還對杭城傳來的消息將信將疑,直到有人親眼看到蘇記紡織廠的訂單盛況,又打聽到沈家商鋪的火爆場麵,才真正慌了神。
    “同樣都是小孩,憑什麽別人的小孩這麽有出息?再看看咱的小孩,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湘城最大的絲綢廠老板王震在家族會議上拍著桌子發火,案頭擺著輾轉得來的《創新指南》複印件,紙張邊緣已經起毛。他的兒子小王縮在角落,手裏還攥著沒藏好的遊戲機手柄。
    王震的抱怨在湘城商界引起強烈共鳴。茶館裏、酒桌上,老板們聚在一起唉聲歎氣。有人說:“聽說那沈家丫頭才12歲,就能給企業做規劃,我們這些大人反倒像睜眼瞎。”還有人搖頭感慨:“現在的小孩,一個個聰明得讓人害怕,我們再不跟上,生意都要被他們搶光了。”
    但也有眼光敏銳的人開始行動。湘城老字號醬菜鋪的老板娘周淑芬,瞞著家人獨自踏上了前往杭城的火車。她穿著樸素的藍布衫,混在谘詢的人群裏,好不容易才見到沈知意。
    “沈小姐,救救我們家的醬菜鋪吧。”周淑芬握著沈知意的手,眼眶泛紅,“我們家三代人守著這個鋪子,可現在生意越來越差,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沈知意將她請到會客室,倒上一杯熱茶:“周阿姨,您先說說具體情況。”
    在周淑芬的講述中,沈知意逐漸摸清了問題所在。醬菜鋪沿用傳統的經營模式,產品單一,包裝簡陋,完全跟不上市場變化。年輕人嫌口味老套,外地遊客又覺得包裝不便攜帶。
    “您看這樣行不行,”沈知意打開電腦,調出設計圖,“首先改良包裝,設計成小巧便攜的禮盒裝,印上湘城的山水圖案;其次開發新口味,比如年輕人喜歡的麻辣味、酸甜味;最後和旅行社合作,把醬菜作為湘城特產推廣。”
    周淑芬聽得入神,不時點頭:“沈小姐,您說的這些,我怎麽就想不到呢?”
    消息在湘城傳開,越來越多的老板放下架子,親自來杭城求經。沈知意的工作室門口,時常能看到西裝革履的中年人與青澀的少年少女擦肩而過。企業家們排著隊等待谘詢,而沈知意和團隊則像不知疲倦的陀螺,為每一個企業量身定製改造方案。
    湘城的震動很快輻射到周邊城市。各地商會紛紛發來邀請,請沈知意去做講座。在一場千人商業論壇上,沈知意站在聚光燈下,身後的大屏幕展示著各地企業的成功案例。
    “商業的本質是創新,年齡從不是限製。”她的聲音清亮而堅定,“我們學習先進思維,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結合實際,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台下,許多企業家若有所思地記著筆記。而在觀眾席的角落裏,幾個少年偷偷溜了進來,他們是湘城老板們的孩子,原本被禁止來這種場合。此刻,他們望著台上閃閃發光的沈知意,眼中第一次有了不一樣的光芒。
    散會後,一位年輕的企業家攔住沈知意:“沈小姐,您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意,更改變了我們對下一代的看法。或許,我們真該多聽聽孩子們的想法。”
    沈知意笑了笑,望著遠處漸暗的天色。她知道,這場由思維碰撞引發的商業變革,正在改變的不僅僅是賬本上的數字,更是一個時代的商業認知。而那些曾經被忽視的少年力量,正在悄然崛起,書寫著屬於他們的商業傳奇。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