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春風裏的財富加速度
字數:1788 加入書籤
1991年4月13日,清華園的玉蘭開得正盛,花瓣簌簌落在星寧工作室分店的玻璃幕牆上。午後時分,二樓的會議室裏擠滿了人,此起彼伏的驚歎聲中,財務報表上跳動的數字仿佛帶著溫度——自去年冬季以來,分店不僅助力核心成員人均存款突破38.9萬,更讓參與項目的學長學姐們在短短半年內積累了28.6萬存款。
“王學長,您負責的潘家園文創項目淨利潤已經達到87萬!”陳昊將計算器轉向剛走進門的經管係研究生王磊,屏幕上的數字讓這位素來沉穩的學長紅了眼眶。半年前,他還在為湊不齊出國深造的費用發愁,如今手中的存折不僅能覆蓋學費,還能寄給老家修繕房屋。“我爸在電話裏說,村裏終於能修水泥路了......”他聲音發顫,翻開項目日誌,裏麵密密麻麻記錄著與商戶談判、設計聯名款的每個細節。
隔壁辦公室,蘇睛正帶著幾個學姐核對新簽約的訂單。北大曆史係的周薇推了推眼鏡,指著合同上的“故宮文創合作協議”興奮道:“我們設計的‘二十四節氣書簽’被選為官方紀念品了!”她的工位上擺著泛黃的《中國傳統商幫文化》——正是沈知意春節推薦的書籍,書頁間夾滿的便簽上,寫滿將晉商票號管理模式轉化為文創供應鏈的靈感。
“知意,通州家具廠的線上預售係統出了點問題!”趙小滿抱著筆記本電腦衝進來,身後跟著計算機係的張學長。兩人在白板上飛速推演代碼邏輯,粉筆灰簌簌落在星寧定製的工裝上。這一幕被前來參觀的校領導看在眼裏,教務處主任不禁感歎:“你們這哪是學生工作室,分明是個專業的商業團隊!”
消息很快傳遍校園。圖書館前的公告欄貼滿了星寧分店的招聘啟事,排隊報名的學生從走廊一直蜿蜒到梧桐樹下。沈知意站在人群外,看著一張張年輕而渴望的麵孔,想起三年前在湘城街頭招募暑假工時的場景。那時的星寧隻是個小工作室,如今卻像台精密的引擎,將知識、創意與商業實踐熔鑄成改變命運的力量。
傍晚,分店組織了慶功宴。老掌櫃的悅賓樓再次被喜慶籠罩,新推出的“星寧創新宴”擺滿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菜肴——用算法優化火候的宮保雞丁、結合營養學設計的養生火鍋,每道菜旁都立著二維碼形狀的小牌雖然此時真正的二維碼尚未普及,但這個創意已提前點燃了未來感)。
“我要感謝星寧,更要感謝在這裏學到的思維方式。”數學係的李學姐舉起酒杯,她主導的“商業數據分析課程”不僅為分店培養了儲備人才,還被多家企業邀請授課,“過去我總覺得數學隻能用來解題,現在才知道,它能為商業決策提供精確的指南針。”
酒過三巡,話題自然轉向未來。有人提議在上海、廣州開設分部,將成功模式複製到更多城市;有人計劃開發針對大學生的創業app,搭建線上資源共享平台;還有人暢想建立“星寧商學院”,將實戰經驗編寫成教材。沈知意靜靜聽著,突然想起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描述的“世界市場”,此刻,星寧工作室正以獨特的方式,在青年群體中構建著微型的商業生態。
深夜,當最後一位同學離開,沈知意獨自留在分店。月光透過銀杏葉形狀的窗欞灑在辦公桌上,照亮她新擬定的“燎原計劃”——不僅要繼續幫助更多學生實現經濟獨立,更要在全國高校設立“星寧創新基金”,資助那些敢想敢做的年輕人。她打開電腦,給遠在杭城的沈寧和沈舒發去郵件:“財富增長的速度固然驚人,但更珍貴的,是我們點燃了無數人改變命運的勇氣。”
窗外,清華園的夜靜謐而充滿希望。星寧工作室分店的霓虹在夜色中閃爍,宛如一顆不斷膨脹的新星,吸引著更多追光者匯聚而來。而那些因它改變的人生故事,正如同春天的種子,在時代的土壤裏生根發芽,等待著綻放出更絢爛的光彩。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