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星火燎原的時代答卷
字數:1756 加入書籤
1994年6月16日,蟬鳴撕開北京燥熱的暑氣,清華科技園的玻璃幕牆折射出璀璨的光。沈知意站在頂樓的觀景台俯瞰,曾經由宿舍改造的星寧工作室分店早已擴張成獨立的四層辦公樓,而遠處連片的創業園區裏,塔吊林立,施工車輛往來穿梭,仿佛跳動著時代的脈搏。
“知意,最新數據出來了!”陳昊抱著筆記本電腦匆匆趕來,鏡片後的眼睛因興奮而發亮,“清北聯合創業園區總產值突破5.9億,咱們星寧北京分店上半年淨利潤就達到2456.3萬!”他調出財務報表,屏幕上的數字隨著光標跳動,“按照分紅方案,團隊核心成員人均能拿到80萬,普通員工也有30萬入賬。”
沈知意的思緒被樓下的歡呼聲打斷。透過落地窗,她看見一群年輕人舉著香檳慶賀,其中幾個熟麵孔正是三年前在宿舍裏跟著她創業的室友。李曉芸站在人群中央,正給家裏打電話,聲音激動得發顫:“爸!咱家的老房子終於能拆了,這次蓋三層小樓,再給您和媽裝空調!”而趙小滿蹲在花壇邊,小心翼翼地給父親發bp機消息,嘴角止不住地上揚——他剛給老家寄了100萬,足夠村裏修一條通往縣城的水泥路。
“還記得嗎?”蘇睛不知何時走到沈知意身邊,手中攥著泛黃的筆記本,“三年前我們擠在八人間宿舍,用二手電腦寫代碼,誰能想到會有今天?”她翻開本子,裏麵夾著1991年星寧工作室的第一份財務報表,淨利潤欄寫著寒酸的“127元”。如今,這個數字後麵已經添上了七個零。
樓下的會議室裏,周小燕正在給新加入的創業團隊分享經驗。投影儀上展示著她主導的“非遺數字化”項目——通過3d建模技術複原瀕臨失傳的苗繡針法,該項目不僅帶動了家鄉合作社年產值突破千萬,還被納入國家文化保護工程。“創新不是憑空想象,”她指著屏幕上精美的虛擬繡品,“就像星寧教我們的,要把知識、技術和情懷熔鑄成商業價值。”
與此同時,馬華騰從深圳寄來的信件被送到沈知意手中。信中附著他新開發的即時通訊軟件測試版,還夾著一張照片:深大校園裏,學生們舉著印有“oicq”字樣的橫幅歡呼。“多虧了你當年的指點,”信中寫道,“這個軟件或許能讓人與人的連接更簡單。”沈知意將信件收好,想起三年前那個抱著代碼闖進星寧的少年,此刻的他,眼中已有了改變世界的鋒芒。
夜幕降臨時,沈知意驅車前往杭城。星寧總部大樓燈火通明,16歲的沈寧正在調試新研發的商業智能係統,14歲的沈舒則帶著設計團隊為故宮文創項目做最終提案。“姐,我們的智能倉儲係統已經在23個城市落地,”沈寧推了推黑框眼鏡,像極了沈知意專注工作的模樣,“預計年底能幫合作企業節省40的物流成本。”
沈舒則拉著姐姐來到樣品間,展示她設計的“數字敦煌”係列文創:ar明信片掃過後,壁畫上的飛天神女會在手機屏幕上翩翩起舞。“我把你教的‘科技賦能文化’用到了極致!”小姑娘眼裏閃著光,“這套產品預售量已經破百萬了!”
深夜,沈知意獨自站在總部頂層,望著錢塘江的粼粼波光。手機突然震動,是馬雲發來的消息:“中國黃頁用戶突破十萬,感謝當年西湖畔的徹夜長談。”她回複了一個銀杏葉的符號——這是星寧精神的象征,也是無數創業者心中不滅的火種。
1994年的這個夏夜,清華園的創業園區依舊燈火輝煌,星寧工作室的分店仍在運轉,而全國二十餘個城市的星寧分部,正如同散布的燈塔,照亮著青年創業者的道路。從宿舍裏的靈光乍現,到如今5.9億產值的商業奇跡,沈知意和她的夥伴們用行動證明:當知識與勇氣相遇,平凡的青春也能書寫出震撼時代的答卷。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