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寫字樓裏的破曉之光

字數:1763   加入書籤

A+A-


    1994年11月20日,北京東關村的寒風裹挾著沙塵掠過斑駁的磚牆。劉強東站在“海龍寫字樓”前,仰頭望著鏽跡斑斑的招牌,攥著租賃合同的手掌沁出薄汗。1000多萬的營收讓他有了底氣,但此刻心跳的劇烈程度,絲毫不亞於第一次在星寧工作室敲下代碼。
    “強子,這地兒租金可不便宜!”發小跟著他爬上三樓,看著空蕩蕩的房間直咂舌,“要不回學校宿舍折騰?”劉強東卻徑直走到窗邊,推開積滿灰塵的玻璃。遠處中關村的電子市場人潮湧動,他指著街道上往來的貨車:“這裏離貨源近,離客戶也近。咱們要做的不是小打小鬧,是把生意做到全國!”
    第一筆開銷花在了二手電腦上。劉強東騎著三輪車,在中關村的巷子裏穿梭,從倒閉的小公司淘來五台主機,又用省下的錢買了台二手打印機。龔曉京抱著從家裏帶來的經濟學書籍,幫他規劃辦公室布局:“前台放產品展示區,把宿遷的鹹鴨蛋和板栗擺出來;這邊隔出洽談室,方便和供應商談合作……”她的聲音輕柔,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專業。
    創業初期的日子像擰幹的海綿,每一分鍾都被榨出價值。劉強東白天上課,傍晚騎著二八自行車去倉庫驗貨,深夜守在電腦前回複客戶郵件。有次為了趕一批緊急訂單,他帶著團隊在辦公室通宵打包,困了就用涼水澆頭。龔曉京默默煮了薑茶,看著他布滿血絲的眼睛嗔怪:“你這樣身體會垮的。”他卻笑著舉起打包好的包裹:“曉京,你聽,每個快遞盒裏裝的都是鄉親們的盼頭。”
    寫字樓裏的創業故事很快傳開。隔壁廣告公司的老板送來名片:“小夥子,需要宣傳找我!”樓下小賣部的阿姨常多塞幾個茶葉蛋:“給你們補補身子!”就連物業大爺也主動幫忙照看貨物。劉強東把這些善意記在賬本扉頁,在“人情往來”一欄寫道:“商業不是冰冷的數字,是人心的溫度。”
    隨著訂單激增,技術瓶頸逐漸顯現。網站偶爾卡頓,庫存數據對不上,客戶投訴電話此起彼伏。劉強東攥著沈知意寄來的《電子商務技術指南》,在深夜的辦公室反複研讀。他厚著臉皮跑到星寧工作室“蹭課”,陳昊手把手教他優化服務器配置,蘇睛幫他設計會員體係。臨走時,沈知意塞給他一本《管理學原理》:“團隊壯大了,要學會用人。”
    這句話成了轉折點。劉強東開始招募第一批員工:計算機係的學生負責技術維護,物流專業的畢業生規劃配送路線,就連同村的發小也被叫來幫忙管理倉庫。他在白板上畫下組織架構圖,用紅筆圈出“客戶至上”四個字:“咱們的目標,是讓每個收到包裹的人,都能感受到宿遷的誠意。”
    1995年初,京東迎來第一個春節。辦公室裏掛著龔曉京手寫的春聯,“誠信經營通四海,創新立業達三江”。劉強東端著餃子挨個敬酒,給每個員工發了紅包——金額不多,卻附上了手寫的感謝卡。當窗外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他和龔曉京並肩站在窗前,望著街道上零星的燈火。
    “曉京,你說我們能成功嗎?”他輕聲問。
    龔曉京靠在他肩頭,目光堅定:“還記得你說的嗎?要讓宿遷的農產品養活更多人。隻要初心不變,路再遠也能走到。”她掏出一份文件,“我爸幫忙聯係了幾個扶貧項目,或許我們可以把業務和公益結合起來。”
    晨光微露時,劉強東又坐在了電腦前。新一天的訂單開始湧入,他熟練地分配任務,手指在鍵盤上跳躍。寫字樓外,東關村漸漸蘇醒,三輪車的鈴鐺聲、小販的吆喝聲,與辦公室裏此起彼伏的鍵盤敲擊聲,共同譜寫出一曲屬於創業者的破曉之歌。而那個從蘇北農村走出的少年,正帶著他的夢想,在互聯網的浪潮中,駛向更遼闊的海洋。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