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智造颶風下的產業震蕩

字數:1967   加入書籤

A+A-


    2007年3月16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的電子屏泛著刺目的紅光,尼康、佳能等老牌半導體設備企業的股價如斷崖般墜落,跌幅突破20。島國財經媒體用“黑色星期四”形容這場突如其來的震蕩,街頭巷尾的民眾盯著電視新聞,畫麵裏反複播放著星寧集團全自動生產線的震撼場景——銀白色的機械臂在無塵車間內精準舞動,七納米芯片如流水線產品般源源不斷產出。
    在京都的一間傳統茶室裏,某百年半導體企業的社長放下手中的抹茶碗,望著窗外凋零的櫻花。“我們依賴荷蘭as的光刻機,而中國企業已經實現全產業鏈自主。”他的聲音裏帶著不甘,“星寧的‘龍芯’不僅性能碾壓,成本更是我們的三分之一。”此時,企業高管們正在緊急會議上爭吵,有人提議裁員縮減開支,有人主張向星寧尋求技術合作,激烈的爭論聲穿透紙拉門,驚飛了庭院中的白鴿。
    杭城,星寧集團總部80層的辦公室內,沈知意站在全球產業地圖前,指尖劃過島國的版圖。大屏幕上實時更新著行業數據:島國半導體企業的市場份額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萎縮,而星寧旗下的芯片出貨量已占據全球15的份額。“沈總,島國經濟產業省發來函件,”助理遞上文件,“希望與我們展開技術交流。”沈知意冷笑一聲:“告訴他們,星寧的大門隻向真正的合作者敞開。”
    她的思緒回到童年時光。父親書房裏的《孫子兵法》與《國富論》,母親收藏的浮世繪與矽穀科技雜誌,讓她從小就懂得如何將東方智慧與西方思維融合。“戰略要像圍棋般謀篇布局,戰術需如武士刀般精準致命。”她曾在日記本上寫下這句話,而此刻,星寧的每一步落子,都在印證著這個理念。
    此時,星達組裝廠內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直播。沈舒作為首席體驗官,手持最新款星達手機,身後是高速運轉的全自動生產線。“大家看!”她將手機鏡頭對準機械臂,“從芯片封裝到整機測試,全程無人幹預,精度誤差小於0.01毫米。”彈幕瞬間刷屏:“這哪裏是工廠,分明是科幻電影!”“島國的手工匠人要失業了!”
    直播畫麵切換到質量檢測環節。工作人員將星達手機從八米高空拋下,手機在水泥地麵彈跳數次後依然完好無損;又將其浸入液氮中冷凍,取出後迅速開機,係統運行如常。評論區徹底沸騰,海外網友用生硬的中文留言:“ade in china,aazing!”而島國的社交平台上,曾經高傲的“匠人精神”話題下,漸漸出現質疑的聲音:“當科技能做到萬無一失,手工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島國的電子企業終於坐不住了。索尼、鬆下等巨頭聯合組成談判團,飛抵杭城。談判桌上,星寧團隊展示了最新的量子芯片研發計劃,以及覆蓋設計、製造、封裝的全流程解決方案。“我們可以授權部分技術,但有三個條件。”沈知意推了推眼鏡,“第一,開放高端精密儀器的核心技術;第二,將星達手機納入島國運營商白名單;第三……”她停頓片刻,目光掃過震驚的談判代表,“在靖國神社問題上,貴國必須給出明確態度。”
    消息傳回島國,輿論一片嘩然。右翼勢力叫囂著“抵製中國科技霸權”,但資本市場的反應卻無比現實——島國企業的股價繼續下跌,而星寧與島國企業的合作概念股全線漲停。某經濟學者在電視節目中直言:“如果拒絕合作,島國半導體產業將在五年內被徹底邊緣化。”
    2007年的春天,星寧掀起的智造颶風仍在肆虐。當島國企業被迫放下百年驕傲,與中國企業展開深度合作時,沈知意站在星寧矽穀新區的建設工地上,望著塔吊林立的未來之城。手機突然震動,是聯發科蔡明介發來的消息:“沈總,台積電提出加入‘龍芯’生態鏈。”她回複了一個銀杏葉的表情,轉身對身旁的沈寧說:“通知研究院,啟動3納米芯片研發。這場博弈,我們要讓世界知道,中國科技的天花板,永遠在更高處。”
    夜幕降臨,杭城的霓虹與星寧園區的燈火交相輝映。島國的半導體企業在震蕩中艱難轉型,而星寧早已踏上新的征程。從全自動生產線到全產業鏈自主,從技術追趕者到規則製定者,沈知意用二十餘年的時間,書寫了一個東方企業逆襲的傳奇,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製造”的力量。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