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智造版圖的縱橫拓疆
字數:1847 加入書籤
2008年6月1日,杭城的蟬鳴裹挾著熱浪湧進星寧集團80層辦公室。34歲的沈知意身著煙灰色真絲套裝,坐在總裁辦公桌後,指尖輕點星達筆記本電腦的觸控板。屏幕上,星達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股票曲線如同巍峨山脈,穩健攀升至1256億市值,與全自動組裝廠實時監控畫麵交相輝映——銀白色的機械臂在無塵車間內精準舞動,每0.3秒完成一次手機零部件的安裝,誤差值控製在0.001毫米以內。
“沈總,鄭州分廠區的選址報告已通過審批。”沈寧推門而入,手中的平板電腦投射出中原地圖,紅色標記如星火般點亮鄭州航空港區,“當地政府承諾給予稅收減免、土地補貼,還規劃了專用貨運鐵路線直通廠區。”沈知意放大畫麵,黃河蜿蜒的輪廓與規劃中的智能廠房重疊,“告訴設計團隊,要把鄭州廠區打造成‘中部智造樞紐’,承接長三角的產能輻射。”
與此同時,星達組裝廠內,一場跨國視頻會議正在進行。沈知意與全球五大手機廠商的高管“麵對麵”交流,身後大屏幕上滾動著合作方案:“星達的智能化生產線可將貴司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35,交貨周期從45天縮短至18天。”她調出實時數據,“這是為三星定製的折疊屏手機生產線,良品率穩定在99.7。”韓國高管們頻頻點頭,當場簽署合作意向書。
消息傳回鄭州,當地招商局局長激動地在電話裏說:“沈總,您這一步棋盤活了整個產業鏈!富士康已經提出申請,希望與星達共建配套產業園。”沈知意望向窗外,杭城的天際線在陽光下閃耀,“我們要做的不止是生產,”她對著電話說,“星寧將在鄭州設立芯片封裝中心、5g技術研究院,讓中原成為真正的科技高地。”
一個月後,鄭州星寧科技產業園破土動工。沈知意站在黃土飛揚的工地上,戴著白色安全帽,身後是巨大的倒計時牌——“距投產還有180天”。起重機的轟鳴聲中,她對當地官員說:“這裏將建成全球首個‘零碳’智能工廠,屋頂光伏板、地源熱泵係統,連雨水都要循環利用。”遠處,首批入駐的技術人員正在搭建臨時實驗室,他們手中的星達平板電腦實時傳輸著施工數據。
而在星達總部,沈舒帶領的研發團隊正在攻克新難題。“姐,我們研發出了自修複屏幕材料!”28歲的沈舒舉著樣品衝進辦公室,“隻要溫度達到40c,屏幕裂痕就能自動愈合。”沈知意接過樣品,看著材料在陽光下泛著珍珠光澤,“立刻申請專利,先在鄭州廠區試產,做成高端機型的賣點。”
鄭州廠區的建設速度堪稱奇跡。三個月後,首條生產線試運行。沈知意親自按下啟動鍵,機械臂陣列如銀色森林般蘇醒,agv小車載著零部件穿梭如織。當第一台搭載自修複屏幕的手機下線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當地市長握著沈知意的手說:“星寧讓鄭州從‘世界工廠’邁向‘智造之都’,今年的稅收預計增長40!”
產能提升的同時,星寧的公益版圖也在延伸。沈知意宣布在鄭州設立“星火教育基金”,為廠區周邊的留守兒童提供智能學習設備。當第一批裝有星達平板的“流動教室”開進鄉村小學時,孩子們圍著屏幕驚歎:“原來故宮離我們這麽近!”
2008年的冬天,鄭州星寧科技產業園燈火通明。沈知意站在監控中心,看著大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日均生產手機50萬台、帶動就業2.3萬人、為當地創造稅收12億元。她的手機震動,是宿華發來的消息:“火種短視頻上,鄭州智造話題播放量破15億,海外網友都在問‘中國速度是怎麽煉成的’。”
沈知意望向窗外,鄭州的夜景與杭城遙相呼應。兩座城市,兩個產業高地,如同星寧版圖上的雙子星,閃耀著中國智造的光芒。她打開加密郵箱,開始撰寫下一個五年規劃——在成渝地區布局新能源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而這一切的起點,不過是多年前湘城災區那個寫代碼的少女心中,不滅的科技報國夢。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