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夢想集結號:科技工地上的青春力量

字數:2019   加入書籤

A+A-


    2015年5月22日,港城九龍城寨舊址的轟鳴聲打破了往日的沉寂。隨著第一台量子級打樁機精準落下,星寧集團的智能建築項目正式破土動工。施工現場的巨型全息屏實時播放著工程進度,三維建模圖上,未來的智能社區已初現雛形。
    "沈總,首批施工設備已全部就位!"項目經理通過量子通訊器匯報,"但現在還有300個崗位缺口,尤其是懂智能建造係統的工程師......"
    沈知意站在工地指揮塔上,俯瞰著忙碌的現場。智能運輸機器人正沿著磁懸浮軌道有序運送建材,ai測繪無人機在空中盤旋掃描。她打開手機,調出星寧建築學院的畢業生名單,目光鎖定在"杭城阿寧"區域:"通知學院,啟動"築夢計劃",優先錄取杭城周邊的應屆畢業生。"
    消息如同春風般迅速傳遍杭城各大高校。在星寧建築學院的公告欄前,一群剛畢業的學生圍著招聘海報激動地討論。"六個月建成42層智能公寓?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建築係的林曉雯推了推眼鏡,"而且聽說工地上都是最先進的量子建造設備!"
    "關鍵是還有崗前培訓!"同班的張浩興奮地說,"我表哥在星寧工作,他說這種機會比讀博士還難得!"
    很快,一輛輛大巴車載著滿懷憧憬的年輕人駛向港城。在工地旁的臨時培訓中心,智能教學係統早已啟動。學生們戴上vr眼鏡,瞬間"置身"於虛擬建造現場:機械臂如何精準拚接建築模塊、量子傳感器怎樣監測施工安全、ai係統如何優化工序......每個環節都通過沉浸式教學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學們,看好了。"培訓師操作著模擬麵板,"當這個紅色預警燈亮起,說明建築材料的應力值超標。我們要在30秒內......"話音未落,來自阿寧的畢業生陳默突然舉手:"老師,能不能通過調整量子膠水的配比,在不更換材料的情況下增強結構強度?"
    培訓師眼前一亮:"這個思路很好!星寧的實驗室正在研究相關課題,你願意加入攻堅小組嗎?"
    與此同時,工地上的普通工人培訓也在緊張進行。來自北方的農民工老周握著智能施工平板,有些發怵:"這玩意兒比鋤頭難多了!"但在ai教練的耐心指導下,他很快掌握了通過平板控製建築機器人的方法。"以前砌牆全靠經驗,"老周感慨道,"現在機器人比我手還穩!"
    沈知意時常抽空來到培訓中心。這天,她注意到角落裏一個沉默的女孩,正反複觀看智能排水係統的教學視頻。"怎麽不試試實操?"沈知意走過去問道。
    女孩有些局促:"我......我怕操作不好。我是學環境工程的,沒想到會接觸到這麽前沿的建築技術。"
    "正是因為前沿,才需要你們帶來新想法。"沈知意鼓勵道,"你對排水係統這麽感興趣,要不要參與我們的"海綿社區"項目?讓雨水在社區內循環利用。"
    女孩眼睛一亮:"真的可以嗎?我在學校做過相關課題研究!"
    六個月的建設周期緊張而有序。工地上,年輕人的活力與科技的精密完美融合。智能建造係統將原本需要兩年的工期壓縮到極致,每塊預製構件都刻著建造者的名字——這是星寧的獨特設計,讓每個參與者都能見證自己的作品拔地而起。
    2015年11月22日,當最後一塊玻璃幕牆安裝完畢,整個港城都為之驚歎。42層的智能公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量子感應窗隨著光線自動調節透明度;別墅區的生態花園裏,智能灌溉係統將雨水精準分配到每一株植物。
    在竣工儀式上,沈知意看著台下的建設者們,其中許多是曾經迷茫的應屆畢業生和普通工人。"你們不僅建造了建築,更建造了未來。"她的聲音通過量子擴音係統傳遍全場,"從杭城到港城,科技讓夢想有了落腳的地方。"
    而此時,在杭城和阿寧,更多年輕人正收拾行囊,他們知道,星寧的工地上,還有無數個改變世界的機會,在等待著他們。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