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逆風翻盤:科技革命重塑影視資本版圖

字數:1824   加入書籤

A+A-


    2026年4月26日,杭城證券交易所的量子大屏驟然爆發出刺目的紅光。華策影視的股價曲線如火箭般竄升,突破90億市值大關的瞬間,交易大廳內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兩個月前那些在傳統泥沼中掙紮的影視公司,此刻正站在科技革命的浪尖,完成了一場堪稱奇跡的逆襲。
    降本增效:量子科技的魔法時刻
    橫店影視城的三號片場,機械臂組成的“鋼鐵軍團”正在進行《大明星際傳》的拍攝。曾經需要二十人搭建三天的皇宮場景,如今在納米3d打印技術下,機械臂僅用四小時便精準成型;演員們佩戴的情緒捕捉頭盔,實時將微表情轉化為數字信號,ai導演係統同步調整鏡頭角度。“以前拍古裝劇,光服化道就要耗掉三分之一預算,”導演興奮地展示財務報表,“現在用量子智能係統,成本直降65!”
    更驚人的是拍攝效率的飛躍。某都市情感劇劇組創造了行業紀錄:12天完成40集拍攝。機械臂自動走位、無人機集群拍攝、ai實時剪輯形成閉環,過去需要三個月的工期被壓縮成一場科技與時間的賽跑。“我們甚至實現了‘邊拍邊播’,”製片人舉起智能終端,“觀眾實時反饋劇情,ai連夜修改劇本,第二天就能重拍補錄。”
    資本回暖:股價狂飆背後的邏輯重構
    華誼兄弟的董事會會議室裏,王中軍盯著全息屏幕上跳動的股價,眼眶泛紅。曾經瀕臨破產的公司,在引入星寧的量子拍攝係統後,接連推出三部爆款網劇,帶動市值三個月增長20倍。“這不僅是錢的問題,”他聲音哽咽,“是我們終於摸到了新時代的脈搏。”博納影業的於冬也在慶功宴上感慨:“2000萬貸款換來了新生,現在單部電影的淨利潤,比過去五年總和還多。”
    資本市場的嗅覺最為敏銳。星寧科技改造的影視公司,成為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光線傳媒的股價在公布元宇宙影視項目後,連續五個交易日漲停;慈文傳媒與星寧共建的ai編劇中心,吸引了穀歌、微軟等國際巨頭拋出合作橄欖枝。某財經評論員在直播中驚呼:“這不是簡單的市值增長,而是影視行業底層邏輯的徹底顛覆!”
    生態重構:從單打獨鬥到科技共生
    星寧影視總部的量子數據中心,沈知意看著全息地圖上閃爍的光點——那是全國三百多家完成科技轉型的影視公司。機械臂自動生成的產業鏈圖譜中,傳統公司與星寧形成緊密共生:有的負責內容創作,有的專攻技術研發,還有的開拓元宇宙衍生市場。“我們正在構建影視行業的‘量子生態圈’,”她在行業峰會上展示規劃,“每個節點都能通過科技產生裂變效應。”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人才結構的革新。中戲、北影等院校與星寧聯合開設“科技影視”專業,學生們既要學習表演技巧,也要掌握機械臂編程、ai劇本分析;橫店的群演培訓基地,如今成了量子設備操作員的搖籃,普通場務通過三個月培訓,薪資就能翻五倍。
    時代注腳:科技浪潮中的永恒回響
    當夜幕降臨,杭城的量子燈光勾勒出影視公司總部的輪廓。華策影視大樓外,機械臂組成的“90億”字樣在夜空中閃爍;星寧藝術學院的學生正在虛擬影棚裏與全息npc飆戲;而在元宇宙平台,觀眾正用虛擬形象圍觀新劇發布會,打賞的數字特效鋪滿整個虛擬空間。
    沈知意站在星寧集團頂層,看著手機裏不斷刷新的行業動態:又有兩家國際影視巨頭申請接入星寧的量子係統;全球首個“影視科技指數”正式發布,納入改造後的傳統公司股票。她對著全息通訊器笑道:“這場革命,才剛剛開始。”在科技與資本的雙重驅動下,曾經搖搖欲墜的傳統影視行業,正以全新的姿態,駛向無限可能的未來。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