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說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師

字數:4943   加入書籤

A+A-


    送別曾將軍,三齊倚在卦攤上冷不丁的來了句。
    “倔驢,你們剛聊的啥啊,神神秘秘的?”
    徐行沒有作答,看著三齊手上的《控製論》,與卦攤上的其餘的《廣弘明集》、《傳習錄》等書緩聲道:
    “研究控製論還需要看這麽多儒釋典籍?”
    三齊愣了,緩聲解釋道:
    “控製論是研究共同控製規律的一門科學,我不可能真的從無到有、僅憑數學來搭建一個黑箱模型,必須要從曆史古籍中尋找靈感,雖然古人的法不一定是通過控製論的方法來實現標準化的,可是其內在聯係還是非常值得借鑒。”
    “噢?”
    一聽這個,徐行就知道三齊這是真下苦功夫了,連忙問道:
    “那你有沒有什麽思路現在?”
    “思路嘛,倒是有一個… …”
    三齊咂咂嘴,有些不太自信的說道:
    “最近翻看過這麽多的典籍,我發現古人嚐試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路子,其實就是一種控製論中找共通的路子。”
    “難怪你這放著本《廣弘明集》… …”
    徐行恍然大悟。
    要研究三教合一,南北朝時期的典籍肯定是重中之重。
    畢竟三教在社會上的客觀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現的基礎,而三教概念的提出卻是社會意識發展變化的結果。
    整個三教概念的出現和被社會所廣泛接受,是在魏晉南北朝時率先由佛教表現出來的,三國之前人們的論著中是沒有“三教”一詞的。
    自然也無從談起三教合一的路子了。
    三齊點了點頭道:
    “這本《廣弘明集》卷一中的《吳主孫權論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時提及儒釋道三家,算是第一個比較明確的把這三個放一起比較的記載。”
    “還有類似南北朝的《理惑論》,論儒釋道思想之一致。這些都可以說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見。”
    “以後‘暨梁武之世,三教連衡‘,三教一詞出現在文獻上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了,雖然真正開始出現三教融合都到了元明時期,可在那之前,古人的嚐試方向也值得借鑒。”
    三齊一口氣說了一堆,徐行算是聽明白了他的想法,不由的大吸一口涼氣。
    這要從浩瀚的古籍裏找到蛛絲馬跡,工程量想想都覺著誇張… …
    自己之前光是為了尋找一個雷法的記載。
    就不知道翻看了多少道門典籍才找到隻言片語,三齊這是直接翻了三倍以上還不止了。
    似乎是看出來徐行的憂慮,三齊放下手裏的控製論。
    然後拿起卦攤上的另外一本《傳習錄》遞給徐行,笑著說道:
    “到沒有你想的那麽複雜,翻找古籍也隻是稍微借鑒一下思路,明白三教合一具體是怎麽一個流變過程而已,真的要大力研究,肯定是得以三教合一之集大成者為主要參考,就像你擱經脈裏注入的’錨點’一樣,有了錨點,就方便指明方向了嘛?”
    “這是?”
    徐行接過他手裏的書,定睛一看:
    “《傳習錄》… …王陽明?”
    “沒錯!”
    三齊笑著拍了拍手道:
    “王陽明、王守仁知道吧?他的心學含有道儒釋三家思想,乃元明三教合一浪潮下的集大成者,這本《傳習錄》就是他的著作。”
    “心… …心學?”
    “沒錯,就是心學!”
    三齊隨後解釋道:
    心學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安世高所譯《大比丘三千威儀經》,其義為佛教三學中的“定學”。
    在隋唐佛教史書中,“心學”一詞專指習於禪定的學問。
    隋唐以降,“心學”、“心宗”又成為禪宗與天台宗的代名詞。
    道教“心學”一詞。
    最早出於陶弘景《真誥》,晚於佛教心學。
    自宋至明,儒家“心學”兼有數義:
    道統心傳之學,此與釋道之道統相對抗;
    用心而學,此與漢唐訓詁、辭章之學相對立;
    論心治心之學,此為新儒學的功夫論。
    陽明學興起之前,“心學”主要是指以濂洛關閩為代表的新儒學,特別是指程朱一派的學術傳統,偶爾也用來指稱陸九淵一派的學術。
    “心學”作為學派專名指稱陽明之學,始於明嘉靖年間,至萬曆後漸趨定型。
    正是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浪潮最頂峰的時期!
    … …
    不是講控製論嘛,怎麽說著說著,扯到心學上了?
    徐行有些懵逼。
    可轉念一想,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思想是啥?!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啊。
    心即理… …
    怎麽感覺就像是用胸口的信仰印記凝聚符文似的,這是心即理嘛… …
    而知行合一… …
    知道原理、模擬原理、運用原理?
    最後的致良知。
    這裏講的良知可以是道德意識,也可以指最高本體。
    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怎麽聽起來就和控製論的思路非常的搭呢… …
    … …
    “看來你也想到了!”
    三齊笑的更加放肆了:
    “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後加以所向無敵的推導,便是王陽明教學的簡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句聖訓來懷疑知行合一的命題,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隻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還是看你心誠誌堅否--人是可以成聖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必須狠鬥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 …咳咳咳咳。”
    三齊越說越興奮,都有些岔氣了。
    “你別急啊,慢慢說、慢慢說… …”
    “你看啊,有沒有發現心學和咱們的道法有什麽共通點?”
    “什麽共通點?”
    “主觀唯心主義啊!隻要理解方法,由心凝聚,就能施法!!!”
    三齊眼神愈發明亮。
    他簡單扼要的闡述了一遍,王陽明繼承自陸九淵強調的“心即是理”的思想: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並認為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 …
    “怎麽樣?!這裏的’理’可不可以理解為‘道’,可不可以理解為‘炁’?!可不可以理解為物理公式、數學模型?!”
    三齊忍不住鼓掌道:
    “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可惜陽明先生不是道士沒有修煉體質啊,以他的認知能力,說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師… …”
    … …
    … …
    ———————————————
    喜歡大隱隱於市,道觀值三億請大家收藏:()大隱隱於市,道觀值三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