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五年發展計劃

字數:4374   加入書籤

A+A-


    第279章 五年發展計劃
    朱慈炯在九月九日登基稱帝之後,尚未細細品味九五至尊的滋味,便連軸轉的忙碌起來。
    先是和沙遜家族達成了密約,以所謂“應許之地”為誘餌,令其家族為大明在西洋的內應,並謀劃將這個民族扔去北方那塊黑土地上。
    以他們民族特性,在大明的全力支持下,或許能給那個對土地最貪婪,前世給華夏造成最慘痛傷害的所謂戰鬥民族帶來足夠牽製。
    其後朱慈炯又和一幫人細細研判倭國形勢,定下了一整套的明暗策略,由各方勢力逐次推行。
    他還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接見了西洋、東洋和南洋各國、各勢力的使者,或真或假的達成了一些“協議”。
    每日晚間,便召集殷齊山、胡徽和楊起隆等人,根據所得的各方情報和大明利益,謀劃這國安部在境外的各項陰私行動。
    整整十餘日之後,疲累萬分的朱慈炯總算把大明對外諸事處理完畢,這才把目光轉向了國內。
    他當然深知,所有的謀劃的成功終究要靠大明的國力,否則終究會成為鏡花水月,給人徒增笑柄。
    曆經數十年的蠻族破壞,大明的經濟和民生其實頗為艱難,尤其是華夏北地各省尤為如此,說是百廢待興亦不為過。
    朱慈炯便召集已經準備月餘的眾臣,以首輔張煌言為首,另有張履祥、宋應星、陳永華、李時茂、付剛強和呂勇一眾人商議大事。
    張煌言近來愈發憂心忡忡,不僅憂慮大明的長治久安,更是痛惜底層百姓的艱難和困苦。
    此時他便迫不及待的率先開口,不過聲音卻十分沉穩而堅定:
    “天下初定,民生凋敝,首要之事,莫過於恢複農業生產。依臣之見,可依靠在安南獲取的海量財富和物資,徹底完成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農民,先讓百姓有田可耕。”
    “大力修行水利水庫,改善灌溉條件,推廣良種,提高糧食產量。同時,繼續推行輕徭薄役政策,減輕百姓負擔,如此,方能穩固國本。”
    “田賦麽,微臣諫言還是十稅一便可,無償徭役全部取消,當有工程之時,征召的百姓按市價給予補貼,百姓太苦了,該當略略鬆快些了。”
    朱慈炯微微頷首,目光投向農學院院長張履祥:“張卿,你主管農事,對此有何見解?”
    張履祥向前一步,恭敬說道:“陛下,首輔所言極是。臣以為,在推廣良種方麵,可派遣農官前往各地,指導百姓耕種。”
    “農學院近些年在紅薯、土豆、玉米和占城稻的改良行頗有成就,在堆肥、施肥和防止病害上也有一套法子,定能助百姓改善生活。”
    “同時要鼓勵各地百姓開墾荒地,對於開荒者,給予一定期限的免除田賦的優惠。在水利建設上,可組織各地青壯勞力,興修水利工程,又能促進農業發展。”
    朱慈炯點頭讚許:“好,此事就交由戶部和農院共同負責,務必在一年內初見成效。”
    張煌言見國家根本的農事大政確定,心中便略略放鬆了一些,便鼓起餘勇繼續上奏道:
    “陛下,亂世之後,教化尤為重要。老臣建議在全國推行新式教育,興辦學校,讓百姓子弟皆有讀書識字的機會,讓他們有上升之階。”
    “還需在各地設立醫館,還需大力推行赤腳醫生製度,深入鄉村,讓底層的百姓也有個地方治病療傷,而不是無奈煎熬、等死。”
    科學院老院長宋應星補充道:“陛下,新式教育不僅要教授四書五經,還應增設算學、格物等學科,培養實用人才。”
    “在醫療方麵麽,可組織科學院的醫官,編寫通俗易懂的醫書,讓赤腳醫生能夠更好地學習醫術,給百姓略減傷痛。”
    朱慈炯目光炯炯:“此事關乎國家未來,就由首輔牽頭,科學院協助,盡快製定詳細方案。”
    陳永華起身諫言:“陛下,我朝正大興海貿和商業,又與海外各國通商,對國家經濟大有裨益。”
    “不過,事關國計民生的商業,如鹽鐵、糧食等,應由國家控製,確保物價穩定。同時,鼓勵民間商人參與商業活動,改善民生。但對於那些敢於出賣國家利益的奸商,必須嚴懲不貸,殺無赦!”
    江南省長李時茂也說道:“陛下,江南乃商業繁華之地,臣願帶頭推動商業發展。在江南設立商業特區,吸引各地商人前來經商,同時加強對商業的監管,確保市場秩序。”
    朱慈炯微微點頭:“好,海貿和商業發展,關係國家富強,此事就由戶部和江南省共同負責,務必讓我朝商業繁榮起來。”
    “諸位愛卿務必謹記一點,自古以來都有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 之說,但亦有重農抑商的傳統!”
    “商業必須大力發展,商人、尤其是大商人必須嚴加管束,晉商八大家數典忘祖出賣國家的教訓,必須謹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重農抑商之說中所謂的抑商,可不是抑製商業的發展,而是抑製不法商人出賣國家和壓榨百姓。”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對於他們,但有不法,必嚴懲不貸;但凡有出賣國家之舉,夷三族。”
    朱慈炯殺氣騰騰,眾人心下凜然,再度憶起眼前這位爺的凶殘,對於裏通外國的漢奸,那真是殺到屍山血海也在所不惜呐。
    北京破城之後,這位爺可是特意頒下必殺令,將以八大皇商為首的賣國晉商給“消除”了幹幹淨淨。
    時至今日,國安部還有幾支暗探奔走的華夏各地,逐一搜尋這些賣國賊的“九族”,務求斬草除根。
    眾人再度深刻理解了一點,烈武帝對漢奸的痛恨,甚至超出了對於建奴的痛恨,給他們安排的結局隻有一個:九族消消樂。
    經過一個小插曲,宋應星老院長接過了話頭,所言內容頗為震撼,令眾人興致愈發高漲起來:
    “陛下,工業乃強國之本,科學院改善了鋼鐵冶煉、鋼鐵產品製造、玻璃製造、水泥生產等工藝和配方,成本更低,產量質量更高,如此將大大增長大明的國力。”
    “陛下一直掛念的棉紡和毛紡紡車,科學院曆經兩年的艱難摸索,已經順利製造了出來,效果極好。”
    “從此以後,大明依靠毛紡行業,利用草原的羊毛資源,製造優質毛織品,不僅能滿足國內需求,還可出口海外。”
    “最緊要之處,大草原的經濟命脈將被大明牢牢攥在手中,加上當今大明軍隊火器無敵,北方草原將再難成為大明的威脅。”
    “棉紡行業的發展前景,那更是不得了,按照陛下所言,或許能夠行銷全天下,為大明攫取源源不斷地利益。”
    老院長的話語,激發出君臣的種種靈感,紛紛提出關於農業、商業、工業發展的奇思妙想......
    曆經十餘日的商議,疲憊不堪的眾人達成共識,大明朝的“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便隆重登場,開始在華夏大地或急或緩的推行。
    土地改革讓無數流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水利工程的修建讓農田得到灌溉,良種的推廣使糧食產量大幅提高。
    新式教育將會讓更多的孩子走進學堂,赤腳醫生製度改善了百姓的醫療條件,加之鼓勵生育的政策,大明的人口必將恢複增長。
    海貿和商業的發展將讓國家財富迅速積累,工業的進步讓國家實力不斷增強,大基建計劃的實施,不僅能增加百姓的收入,更將使道路四通八達,如同鐵鏈般,把草原、邊疆與中原緊緊鏈接起來。
    國計民生大事底定,朱慈炯望著紫禁城的紅牆黃瓦,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他深知,道阻且長,須君臣一心, 才能保大明繁榮昌盛。
    內事已決,朱慈炯便將之盡數委托給張煌言操持,把熾熱乃至恐怖的目光,投向了華夏之外。
    喜歡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請大家收藏:()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