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下一個目標:懟到老朱吐血【周一8~18點更四章一萬二】

字數:7215   加入書籤

A+A-


    朱棣皺了皺眉頭,跟著朱元璋走了出去。
    隻見大殿外,李原名帶領六個禦史大夫還有五位文官跪在了地上。
    聽到腳步聲,李原名忙整理了一下衣衫,和其餘同僚們跪拜了朱元璋以及太子殿下,還有四位藩王。
    老朱家的人幾乎都在,不對,嫡生子都在。
    朱棣麵露不悅,看著跪在地上的李原名思緒飄得很遠。
    朱棣對他印象很深刻。
    李原名在洪武15年,開始擔任的是禦史,後來因為功績升做禮部尚書。【這一點與曆史不符,洪武二十年才升禮部尚書,大家看個樂子得了,別太較真】
    李原名為人最為圓滑,而且平時為人處事,滴水不漏。
    此人頗有些本事,當禦史的時候就巧言令色,充當外交官的角色。
    曾經出使過高麗安南,並且處理相當得當,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
    隨後才一路飆升為禮部尚書。
    說實話,在短短的一年間,就能爬上禮部尚書的位置,也絕非尋常人。
    明朝的禮部尚書是重要官職,負責的是國家禮儀祭祀等等事務,通常是由翰林院的儒臣擔任。
    而且,禮部尚書和東宮的關係密切。
    黃子澄作為東宮伴讀已經下線了。
    朱標一眼看中了李原名,想要將其納入到自己手下。
    還沒來得及動手,已經被呂氏占了先。
    換句話說,現在的李原名過來目的很明確。
    就是為呂氏喊冤叫屈,更是為呂氏三族冤死的200餘人鳴不平。
    至於他帶來的幾位禦史大夫,都是之前自己的同事。
    彼此之間關係很好。
    按理說,呂氏下線,李原名應該趕緊抱太子的大長腿。
    但呂氏一族被誅滅三族,讓這些人看到了危險。
    若是他們再束手旁觀,遲早會落到他們頭上。陛下這個苗頭不好。
    不是說要偏向於他們文官,不是說要讓他們的地位高於淮西武將?
    怎麽突然之間風向變了?
    那一群猛將,少說也得有30餘人,完全是不講道理的一批。
    跟他們吵架,簡直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再加上常遇春的複活,又讓他們文官感到了巨大的威脅。
    常遇春是淮西武將的主力,他的複活,一人可抵得上30人。
    人家可是正兒八經穿著龍袍下葬的將軍。
    在經曆了常氏的複活之後,大家也接受了常遇春。
    今日過來聯合諸位禦史大夫,就是想向朱元璋討個說法。
    “諸位愛卿平身,夜色已深,不知諸位愛卿有何貴幹?”
    朱元璋明知故問,朱家五位兄弟凝眉深鎖。
    按照事先商量好的,李原名直接點明來意。
    “啟稟陛下,微臣等諸位聽說呂氏被滅了三族。敢問陛下,那呂氏是犯了何過錯?”
    說到這裏,朱家其餘四位兄弟突然明白了呂氏也不出現的原因。
    這個結論把他們嚇了一跳。
    呂氏竟然被誅滅三族了。
    不對,呂氏不是太子妃嗎?
    常大嫂還沒恢複太子妃的身份,那呂氏又是怎麽死的?
    一連串的疑問,讓他們摸不著頭腦。
    馬車進入到應天府朱雀大街時,他們也曾聽到大街上人們竊竊私語。
    但也隻聽到了隻言片語。
    朱元璋從容應對,倒背著手。
    “那呂氏謀害前太子妃常氏,她自己也悉數承認。謀害太子妃是大罪,誅滅三族有何不可?”
    李原名眾人本是有備而來,自然快刀斬亂麻,直逼主題。
    “敢問陛下,呂氏是在何種情況下承認了罪行?”
    “微臣可聽說,呂氏是在嚴刑逼供之下才不得已承認了罪行。”
    “這種情況下的供詞大打折扣,陛下不聞不問就直接誅滅其三族,未免太輕率了吧?”
    李原名直擊要害,並且直接搬出了大明律法。
    “陛下,對於平民百姓尚且刑不上大夫,何況是一個太子側妃?”
    李原名幾個人過來,基本是提著頭過來的。
    老朱當政期間,說一不二,獨斷專行的行事風格也讓人望而生畏。
    他老朱做的事兒,哪容別人多嘴?
    “咱做事兒,還需要你們教?”
    朱元璋本就沒把他們當個屁。
    禦史大夫也隻是個虛名而已。
    這可不像大唐,魏征把李世民噴的體無完膚,李世民還得和顏悅色接受批評。
    朱五六突發奇想,要是把魏征複活那就有好戲看了。
    想想看。
    不怕死的魏征,在朝堂上把老朱懟地氣得吐血。
    有他這個小皇叔罩著,有羅網的高手在,朱元璋也隻能幹受氣。
    但是眼下,朱五六還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李原名以及幾位禦史大夫身上。
    李原名看似是在質問朱元璋處理呂氏,實則矛頭指向了他。
    因為當時對呂氏世家酷刑的,就是他朱五六。
    他能忍?
    何況他手中現在已有了羅網,比老朱的錦衣衛效率不知高多少倍。
    要想收拾他們幾個,簡直是綽綽有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太子妃怎麽了?能問出實情,不在於手段。”
    “呂氏親口承認,那麽多人在跟前,就算對她用酷刑,也是讓其說實話。”
    “她若是沒做過,緣何連細節都說的一清二楚?”
    “李原名,你別沒事找事兒。”
    朱五六也不客氣,直接懟的出去。對待呂氏這樣兩麵三刀的女人,就得快刀斬亂麻。
    那種溫和的調查方式,不適合她。
    馬皇後管理後宮都病倒了,朱元璋處理前朝事兒,額頭都快禿了。
    調查起來相當麻煩。
    李原名皺了皺眉頭,和幾個官員長跪不起。
    “啟稟陛下,靖王殿下此舉隻會破壞了大明的律法。”
    “試問,他何以向全天下交代?”
    李原名這家夥以前看著圓滑事故,怎麽往槍口上撞?
    朱元璋深知小皇叔的脾氣,也皺起來了眉頭。
    “交代?小皇叔不需向任何人交代。”
    朱元璋麵露不悅。
    好不容易吃個團圓飯,就這樣被他們打斷。
    好心情都沒了。
    “呂氏完全是咎由自取,休要多言。”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小皇叔走吧,接著用膳。”
    朱元璋向來霸道,絲毫不把言官放在眼裏。
    這也是為什麽在史書中,言官對他的描寫過於片麵。
    事實上,對朱元璋的評價的確很難。一方麵他為了維護老百姓,減免苛捐雜稅,懲治貪官汙吏,完全是為老百姓著想。
    另外一方麵,不可否認他對官員過於嚴苛。
    動輒誅滅幾族,完全沒有唐太宗的仁慈。
    見朱元璋的態度強硬,李原名等人在殿前高呼。
    “陛下,若是如此行事,眾位大人該做何感想?”
    “微臣願做魏征魏大人,冒死上諫,還請陛下重視此事啊。”
    十幾個官員都跪倒在地上,清一色的都是文官。
    這些老酸儒生,可真是難纏。
    朱元璋暴怒。
    “再逼逼賴賴,咱殺了你們。”
    此言一出,跪在地上的十幾人,瑟瑟發抖。
    老朱霸氣的聲音在大殿外響起,就連在屋裏養病的馬皇後都聽得清清楚楚。
    這一次,馬皇後站在了朱重八這一邊。
    招手喚過來了一個小宮女,去外麵傳話。
    “眾位大人,皇後娘娘懿旨,處決呂氏是皇後娘娘的意思,與小皇叔還有陛下無關。”
    “呂氏一向不安分,皇後娘娘明察秋毫,隻是鳳體欠恙,沒有昭告天下。”
    “各位大人還請速速離去,三日後早朝,皇後娘娘定會給大家一個說法。”
    馬皇後親自差人來傳話,各位禦史大夫還有文官不得不賣馬皇後這個麵子。
    馬皇後母儀天下,處理宮中事物有理有據,一向為人折服。
    他們一行人互相瞅了瞅,最終決定等明日早朝再說。
    “微臣告退,微臣祝皇後娘娘早日鳳體安康。”
    一行人這才悄悄退下。
    朱棣朱樉也從大臣們和父皇以及小叔公之間的交流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呂氏真的被誅滅三族了,對他們來說過於驚駭。
    很突然的消息。
    他們對呂氏的印象,永遠是溫溫柔柔,說話和氣,臉上帶笑的女人。
    而對於大嫂常氏,則是另外一種印象。
    常氏習武性格豪爽,不拘泥於小節。
    這麽一個謹小慎微的呂氏,竟然被誅滅了三族。
    還涉嫌謀害太子妃常氏,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父皇,呂氏真的涉嫌謀害常姐姐嗎?”
    常如意小的時候就跟在馬皇後身邊,和朱家兄弟四個如同是一母同胞一樣。
    朱棣有時不稱大嫂,反而稱作常姐姐。
    “這還有假?老四,咱眼睛是瞎了,沒看清呂氏的真麵目,差點犯了大錯。”
    父子幾人討論著呂氏的事,但是朱五六明顯心不在焉。
    李原名這家夥跳了出來,這麽急著為呂氏含冤叫屈。
    這是感到文官地位下降,一種自保的行為吧。
    但也是對他的挑釁。
    以前自己手中並無可用之人,現在有了羅網。
    怕什麽?
    不慫,直接就幹。
    想到這裏,朱五六對朱元璋說道。
    “大侄子,剛才被李原名懟,憋屈不?”
    “要不咱為你出出氣,把他們一鍋端?”
    【明天3月30號請假一天,周一31號上午800~1200更新五章章一萬五千字,拉一拉數據】
    喜歡大明:朱重八的六歲小皇叔請大家收藏:()大明:朱重八的六歲小皇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