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複活九大工匠,天幕開啟
字數:8416 加入書籤
古代的能工巧匠多了去了。魯班當屬首屈一指。
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被人稱作是木匠鼻祖,發明了鋸子墨鬥等工具。
而且還改進了雲梯木馬車,對後世木匠技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蔡倫東漢人,革新的造紙技術,發明了蔡侯紙。
張衡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有渾天儀,地動儀等發明。
畢晟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墨子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科學家,古代風箏的創始人,並且在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有著卓越的成就。
這些對於明朝時期的人來說,也不是什麽稀罕事兒。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的朝代,也是華夏國最富裕的一個朝代。
工業產量占世界一半,兵器製造創世界第一。
明朝初期領土有468萬平方公裏,良田就達到了800萬公頃。
即便是後來的清朝都未能超越。
朱元璋統治時期,注重農業發展,並且專門命人編織了農耕典籍。
不僅闡述了農具使用方法,還有各種治理土地的精良方法。
除此之外,明朝的人口數量一度排到了全球第一。
除了這些,明朝白銀產量也非常多。這些都是用茶葉瓷器以及絲綢換來的。
明朝的白銀數量可以達到世界的13。
明朝的產業更是讓人難以估量,幾乎每一座城市都可以找到第三產業,大概有2萬多種。
除此之外,明朝皇帝注重軍事管理,又拿下了個世界第一。
明朝光服兵役的士兵總量就達到了200萬。而當時世界士兵的總數不過10萬人。
也怪不得老朱如此驕傲自大。雖然,這些都是他之後的皇帝創下的。
但老朱奠定了基礎,也算是功不可沒。
想想看。
明朝已經強大成這個樣子了,你再把魯班墨子等搬出來,是不是有些貽笑大方了?
要複活就必須得高於明代,那就是明朝後期清朝民國以及後來的大國工匠了。
但是21世紀的大國工匠,都是建立在工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
高級工程師也得使用計算機電腦吧?這個時代有嗎?
所以,朱五六絞盡了腦汁終於選出來了幾位。
民以食為天,那首先就得是糧食。
隻有把糧食產量提高到空前的地位,才能讓人民富足,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
要說糧食,那必須得複活袁爺爺啊。
雜交水稻之父,名不虛傳。
畝產超600公斤,增產20~30,被譽為“擺脫西方農業科學根源的自主創新”。
跟袁爺爺齊名的是謝華安,他被稱為“南方麥王”。
它研發出來的雜交水稻最著名的是“明恢63”和“汕優63”。其中前一個是我國雜交水稻親本遺傳貢獻最大的恢複係。
而後者是華夏國史上種植麵積最大的水稻良種。
累計推廣超過9.38億畝增產稻穀695億千克。
想到這裏,朱五六果斷選擇複活明朝以後直到21世紀的人。
畢竟他們的成就,才足以讓整個大明的人刮目相看。
“複活袁爺爺、謝華安、趙士禎、徐杲、蒯祥、陸子岡、羅小華和宋應星、沈整。”
聽著這一串串名字,在場的,不論文官還是武將都愣住了。
啥玩意兒?
咱一個也不認識。
以前複活的武將還有文臣,好歹還認識,知道其事跡。
這幾個人又算怎麽回事?
朱五六一想也是啊,這些人固然很牛逼,但也是自己知道。
怎麽才能讓在場的人都領略到這些人的牛逼之處呢?
朱五六作了難。
就在這時,腦海中響起係統的聲音。
“叮!檢測到宿主目前出現難題,鑒於宿主的經驗值達到,天幕開啟。”
我勒個去。
什麽是天幕?
朱五撓著頭正在疑惑的時候,就看到一道刺眼的光閃過。
人們發出一陣驚呼。
“方才……那是什麽?”
“是閃電嗎?”
或者是流星。
總而言之,能發出這麽大亮光,還蓋過了太陽的光輝。
絕對不是尋常的光源。
朱五六猛然之間意識到了什麽,率先走下龍椅,朝著外麵走去。
“那簡單啊,想知道就出去看看。”
結果。
眾人走出大帳外,這才看到天空出現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幕布。
那幕布麵積賊大,幾乎遮住了13的天。
就那樣懸在半空中,散發著淡黃色的光芒。
如此詭異的一幕,讓大家驚呆了。
每個人都仰起頭,震驚的張大了嘴巴,眼睛死死盯著幕布。
就在這時。
幕布上出現了兩個字。
“天幕。”
朱五六終於明白了,這天幕就是剛才係統所說的。
隻是作用是什麽呢?
很快天幕上兩個字兒淡淡的隱去。
就好像是21世紀做的ppt動畫搞得特效一樣。
緊接著又一個畫麵展現在眾人麵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稻田裏的稻子正在努力向上生長著。
畫麵一轉。
又到了豐收時節,農夫們開始收割稻子,並且上秤稱重。
兩個數字,直接刷新了他們的認知。
單季畝產最高記錄是2503斤。
這個數字,不僅僅是刷新了他們的認知。
就是放到21世紀,仍然可以刷新世界紀錄。<恐怖啊。
畝產高達2500斤,這是個什麽概念?
咱就盤點一下華夏國從古至今的糧食畝產量。
《漢書·食貨誌》裏麵曾經記載秦朝關中地區稻穀的畝產量。
李悝(kui)言:“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一石半。”
秦漢時期,六尺為一步,漢尺為23.2厘米。
可折算出秦朝一畝地的稻穀產量是318斤。
就是到了現代化大型農業工作,小米的畝產量也就600~800斤。
由此可見,畝產3500斤簡直就是個奇跡。
太他媽恐怖了。
簡直太恐怖了。
始皇帝嬴政看著那畫麵中壓彎了杆的稻穀,震驚的無以複加。
“這是何神術?竟能讓粟米的產量如此恐怖。”
“如此多糧食,民再也不用為饑荒發愁。恐怖如斯啊。”
朱元璋也瞪大了眼珠子,簡直難以置信。
“這……不是真的,這是使用了神術吧?”
“一定是這樣的。”
其他大臣也都讚歎不已,驚訝於這麽高的畝產量。
要知道,在古代老百姓們缺衣少穿。
要有這樣的技術種植糧食,老百姓不挨餓,還能為國家上交多餘糧食。
有了糧草,就能喂養更多的馬匹和士兵。
從而也就具備了向外擴張的條件,征服四方不再是夢想。
朱元璋神情複雜的看著朱五六,猜測著他的目的。
他不會是想告訴大家,自己剛才複活的人,也能創造這種奇跡吧。
如果是這樣,那朱五六這個皇帝的確比自己強。
就在這時,畫麵又一轉。
裏麵出現了對袁爺爺的訪談。
聽著天幕中袁爺爺滔滔不絕的說著雜交水稻的研發過程。
眾人又是一陣驚呆。
因為話語裏麵包含的各種專業術語,簡直是讓人晦澀難懂。
但有一點他們可以肯定。
這個人也會神術,能讓糧食和莊稼大幅度增產。
從這個意義上說。
他可是神人啊。
正在大家驚歎的時候,突然一個人出現在了草原上。
那人邁著蹣跚的步伐,朝朱五六走了過來。
正是袁爺爺。
朱五六對其非常尊敬,跑了過去,攙扶住了袁爺爺。
“袁爺爺,您這邊坐。”
這一刻。
所有的人都驚呆了。
天哪。
天幕上的神人竟然降臨人間了。
陛下果真是好手段啊。
“給爾等介紹一下,這就是能創造糧食神話的袁爺爺。”
瞬間。
每個人心中的激動達到了高潮。
我的個天哪。
這樣的神人都來幫助朱五六,大周國注定要興旺了。
馬皇後看到這一幕,也不由得瞠目結舌。
她原以為,大明朝的百姓已經富足,畝產量達到了400斤已經很驕傲了。
結果,朱五六直接複活神人,使畝產量高達2500斤。
足足是他們的6倍還有餘。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李世民也震驚不已。
咱就說,咱做夢也沒想到糧食產量能達到2500斤。
太恐怖了。
“來人啊,把朕的龍椅搬過來,給袁爺爺坐。”
袁爺爺?
這個稱呼讓大夥愣住了。
陛下的爺爺,那可不是太太上皇。
眾人連忙作揖,高呼太上皇萬歲。
袁爺爺也被弄得懵逼了。
半天才反應過來,自己穿越到了古代。
看著周圍身穿各色服裝的古人,袁爺爺也激動了。
挺好啊。
穿越到古代及早提高畝產量,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
華夏國富裕也在必然之中。
就在此時。
天幕突然變換了顏色。
又轉換到另外一個畫麵。
畫麵中是一個兵器庫,裏麵的兵器五花八門,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有的他們根本叫不上名字。
這也難怪,明朝時期漸漸告別了冷兵器時代,開始向熱兵器過渡。
什麽火銃啊,大炮啊都開始初露端倪。
但眼前這些武器就連大明初期都沒有。
緊接著上麵又出現了幾本書。
《神器譜》《神器雜說》《神器譜或問》這幾本書在他們麵前攤開。
那上麵有著各種神器製作方法,甚至還有複雜的圖紙。
簡直讓人歎為觀止。
隨後,畫麵一轉,就轉到了這幾本書的作者。
畫麵中出現的三個字。
趙士禎。
所有的人都驚呆了。
他是誰?
就是他發明了那些神器嗎?
那些神器又有什麽威力?
就在大夥疑惑的時候。
隻見畫麵中畫風一轉。
直接切換到了戰場。
喜歡大明:朱重八的六歲小皇叔請大家收藏:()大明:朱重八的六歲小皇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