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忽悠,接著忽悠

字數:6434   加入書籤

A+A-


    說起漁民葛明又想到了蠔油,這東西古代是沒有的,而且據說發現是因為煮生蠔的時候忘記看火。
    葛明又說到:“小侄又想起了一樣東西,海邊經常有漁民煮蠔,煮熟之後好肉曬幹售賣。煮蠔的水熬煮到發稠,加點海鹽過濾一下,也是極為鮮美的一種調料。”
    秦奮笑著說到:“這個就更簡單了,不就是蠔的洗澡水嗎?哈哈哈。”
    雖然粗俗,但是非常準備。所以理論上蠔油的製作非常費火候,產量其實很低。
    秦奮又補充道:“無非加點鹽而已。”
    鹽這個時候算是國營的,是古代極為重要的稅收來源,沒有許可是不能曬鹽或者煮鹽的,不然這可是重罪。
    據說古代的漁民喜歡用海鹽醃魚,每條魚都一層厚厚的鹽殼子,通過賣鹹魚的方式來賣鹽,價格也遠低於官府售賣的鹽。
    其實海邊都能曬鹽,隻是有的地方條件更適合大型鹽場而已。這要是自己曬鹽,搞個小鹽場自給自足成本就更低了。葛明自然不知道姑父到底怎麽想的,不過這生意沒有做不成的道理。
    古代的飯食缺鹽少味,鹽價格高,調味品種類極少,兩者綜合導致的飯菜質量太差。這要是有一種新的調料,飯食隻需要蘸上一點就美味,而且這不是鹽,買賣不受限製。
    秦奮想了想又說到:“明兒,你打算怎麽做?”
    葛明笑著說到:“方子都告訴姑父了,可以先做出來出來試試。畢竟是書上看來的,不知道能不能做成。”
    秦奮笑著說到:“做多一點也沒關係,這東西成本太低,做上幾千斤也沒問題。姑父剛才聽你說至少要一年才行,這要是做成了,想要大量製作不是?這要等一年,那不是虧大了?”
    葛明瞬間覺得自己小氣了不少,跟姑父比起來有些畏畏縮縮,難怪姑父這麽胖,生意做到這麽大?
    秦奮又說到:“姑父可是聽說你不少神奇的事,姑父相信你,回去就安排人做木桶,安排人收購小魚。不過姑父可不能占你便宜,到時候分點份子給你。”
    葛明笑著說到:“姑父過於客氣了。”頓了頓又問到:“不過分多少份子給小侄合適?”葛明主要是討厭“到時候”這個說法,鬼知道到什麽時候,於是才這麽直接的問。其實也不是想要份子,畢竟葛明的目的並不在此。
    秦奮一聽先是一頓,接著哈哈大笑,說到:“明兒果然爽快,就分你兩成幹股吧。”
    葛明笑著說到:“份子不份子的不重要,小侄主要是為了讓大唐國民吃上可口的飯食。”
    秦奮一聽也說到:“不錯不錯,姑父也是這個想法。就連做海貿生意,也是為了高麗、倭國的窮鬼能穿上像樣的衣服。”
    聽到海貿生意幾個字眼兒,葛明總算是找到了話頭,於是開始胡亂打聽關於海上貿易的事情。原來姑父祖上就是當地的漁民,苦日子不知道過了多少代。
    到了北朝年間家裏生活才算好了起來,其中的原因是姑父的曾祖一次冒險。家當全部抵押出去,還跟親戚借了不少錢,買了幾匹綢緞,劃著小船去了高麗。就是這一把,才讓秦家從起慢慢發達起來。
    如同滾雪球一般,經過幾代人的經營,到了現在不但良田百傾,還有船隊專門做高麗、倭國的生意。從後世的渤海灣出海,到高麗和倭國其實還是比較有優勢的。
    葛明聽著秦奮講述家族的奮鬥史,不住地點頭表示佩服。其實不得不佩服,尤其是在大業年間時,秦家整個家族都得以保全,原因就在於有船隊,眼看著到處抓壯丁,親朋都跟著船隊出了海,在百濟住了不少年頭。
    等到隋朝滅亡大唐立國之後,故土始終難離,這才又回到了大唐。再次踏上大唐的土地時,十室九空,人煙稀少,原本富庶的河北變得滿目瘡痍。跟著逃難的親朋全都活了下來,沒去的基本就再也沒見到了。
    也正因為如此,更認定有船隊的重要性,這些年都在拚命的造船,生意也越做越大,去的地方越來越遠。據說後世的疍家人,也是坐船出海逃難的人,最終沒回陸地而已。
    葛明聽完感慨不已,不禁有些唏噓,後世有句話好像是這麽說的:生存是最好的老師,不但姑父的船隊如此,莊子上的人其實也是如此。
    葛明試著問到:“姑父,船隊主要是販賣綢緞這些東西,就沒換回來什麽貨物?”
    秦奮剛才說話太多,此時正好有些口渴,端起桌上的一杯桑葉茶喝了一口,吧嗒吧嗒嘴才繼續說到:“高麗和倭國都沒什麽好的產出,高麗的女子還不錯,偶爾帶點回來介紹給大戶人家做婢女。”
    “至於倭國盛產白銀,隻要是絲綢換白銀為主。還有咱們大唐的銅錢非常精美,高麗和倭國都喜歡使用,用銅錢換點銀錠回來也不錯。”
    葛明聽後詫異的問到:“姑父,你居然做販賣人口的買賣?”
    秦奮笑著說到:“不是大唐人,算不得人口。再說高麗女子也喜歡來大唐做婢女,不少人還是給了船錢咱們才帶回大唐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葛明撓撓頭,怎麽感覺好像後世的偷渡打黑工啊,聽姑父的意思把人弄過來如同做了善事一般,好像也不算販賣人口,更像是後世的蛇頭。看來國家要是強盛了,外族人拚命想要鑽進來啊。
    葛明又接著問道:“那姑父的船隊最遠去過什麽地方?”
    秦奮想了想才說到:“姑父年輕的時候跟著船隊到處跑,最近十多年就不出海了,身體實在吃不消。最遠的地方也不過倭國的東邊,本想看看哪邊是不是還有國家,結果沒發現。”
    “而且不敢出海時間太久,因為時間太久船員會生病,有嘔吐、腹瀉的,嚴重的滿嘴都是血,看著怪嚇人的。”
    如果葛明沒記錯,這個叫做維生素缺乏症,也叫壞血病,是因為長期沒有攝入維生素c的原因導致的。因為船上條件艱苦,沒有新鮮的蔬菜瓜果食用。
    葛明點點頭說到:“這個病好像叫做壞血症,小侄聽孫神醫說過。”
    秦奮一聽瞬間站了起來,急吼吼的問到:“孫神醫能夠治這個病?啊呀,姑父真是糊塗啊,有神醫在這裏居然忘記了請教。”說完還敲自己的腦袋。
    葛明笑著說到:“這病不用孫神醫出手,小侄就能治了。”
    秦奮不可置信的問到:“明兒,可不能說大話。”
    這時候旁邊的葛氏說到:“夫君,我家明兒可不簡單。傷口縫合之術能夠起死回生,就是明兒最先會的。孫神醫為什麽在咱家?就是為了學這個傷口縫合。”
    秦奮聽後更是不可置信,試著問到:“夫人,你說孫神醫住在家裏是為了跟明兒學醫術?”
    葛氏神氣的說到:“那是自然,以後滿大唐都會因為傷口縫合之術獲利,我家明兒可是做了大好事。”
    葛明喜歡別人說好聽的,但是姑姑這個就有點誇張了。
    “姑姑,不要再吹捧小侄了。傷口縫合是小侄無意中發現的,確實因為此事孫先生才來了家裏,但是可不敢說是跟著小侄學醫術的。”
    “孫先生是把小侄發現的傷口縫合整理、實踐,把無意的發現變成了可能,自然是人家功勞大才對。”
    葛氏笑著說到:“好好好,姑姑說不過你,反正是我家明兒最先發現的就是了。”
    秦奮也笑著說到:“明兒,那這個你說的什麽壞血症應該如何治療?”
    葛明說到:“這病其實就是因為吃不上新鮮是果蔬造成的,隻要每天能吃上果蔬就不會得這個病,根本就不用治。”
    “這麽簡單?”
    葛明撓撓頭,說到:“簡單嗎?在船上,每天有新鮮果蔬吃。”
    秦奮臉色又變了,嘀嘀咕咕說到:“在船上確實不能經常吃不上新鮮的果蔬,知道怎麽預防好像也沒什麽好辦法,要是短途還行。”
    “菜幹和果幹行不行?”
    “聊勝於無,效果不好。”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菜幹和果幹在晾曬過程中會流失絕大部分。
    秦奮又接著問到:“明兒,你肯定有辦法是不是?”
    葛明笑著說到:“以後出海多帶上一些豆子,發豆芽吃。水果尤其是橘子、橙子可以多帶上一點。”
    秦奮想了想說到:“豆芽倒是比較好做出來,句子、橙子這些東西南方才有。姑父曾經吃過,味道確實不錯,但是很容易腐爛。”
    “弄點蜂蠟,融化之後把橘子和橙子都裹上薄薄一層蜂蠟,可以保存很長時間。”
    秦奮興奮的說到:“這麽簡單?那以後南方的水果也可以這麽帶到北方來了,這又是大生意。”
    要說姑父確實是有生意頭腦,南方水果弄到北方來肯定能賺大錢啊,缺的就是保鮮的技術。
    葛明此時很苦惱,自己怎麽沒想到做這個生意呢?後世的進口蘋果,櫻桃之類的都基本使用這個技術,否則海運如何保鮮?用冷鏈?成本高的離譜。
    秦奮又接著說到:“南方溫暖盛產水果,但是水果大多不能長時間保鮮,要是能把南方水果運到北方來,明兒你說賺錢不賺錢?”
    “咱有船隊,就從嶺南沿著海邊運過來,也用不了多少時日。”
    葛明笑著說到:“姑父,您忘記了一件大事,河北太窮了,這樣保鮮的水果一般人可吃不起。除非能夠運到洛陽、長安這些大都市。不過這種方法也隻適合一些廉價的水果,侄兒覺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秦奮臉色一頓,想了很久才說到:“明兒說的有道理,河北人煙稀少,富戶自然就更少了。你說要是姑父把水果賣到草原上,能不能也換回來牛羊?”
    葛明笑著說到:“草原上的蠻族一輩子怕是都沒見過水果,倒是可行,但是小侄並不看好。”葛明不看好的原因很簡單,除了烈酒、糖還有茶葉,這些東西才是必需品,水果還真的不是。這三樣東西都可以長途運輸,保質期時間也更長一些。尤其是茶葉,後世好專門壓成磚形方便運輸。
    秦奮笑著說到:“是姑父心急了些,不過能夠在船上弄些可以保存更久的鮮果,姑父就知足了,這樣船隊以後可以去更遠的地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葛明說到:“小侄看書上說這個世界其實非常大,咱們大唐不過是一塊較大的地方而已。其他地方物產同樣豐富,書上說有個地方有一種水稻,在南方可以一年兩到三熟。還有一些長在地下的糧食,一畝產量幾千斤。”
    旁邊的葛氏聽完有些不信,插嘴說到:“明兒,書上真這麽寫的?這要是一畝能產幾千斤糧食,那以後再也不會有人餓死了。”
    秦奮自然也不信,也質疑的說到:“姑父雖然沒怎麽讀過書,但是去多的地方多,見過的人多,遇上的事多,你說的糧食姑父居然不知道。”
    葛明說到:“姑父的生意都在海貿上,您販賣的都是貴重的東西,那你接觸的人自然也都是做綢緞這些貴重東西的商人,估計也不太懂糧食吧?”
    秦奮一聽居然感覺葛明說的很有道理,不自覺的點點頭。至少對秦奮來說,雖然家裏良田百傾,但是真正賺錢還是海貿,自己平常也就不怎麽留意田裏的產出,都是葛氏在掌管。
    秦奮又接著問到:“那高產是水稻在什麽地方?”
    葛明想了想才說到:“侄兒記得不差的話應該是一個叫林邑國的地方。”
    聽葛明說林邑國,秦奮想了想說到:“這地方姑父應該知道,前隋大業年間的時候被大將劉方征服,後來設置的林邑郡。等到咱們大唐立國時,改成了環王,現在的都城叫做占城。沿著岸邊一路南下,再往西邊走就能到了。”
    “難道說那麽小一個地方,居然還有高產的水稻不成?姑父隻聽說哪裏香料、象牙什麽的比較出名。”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大唐釣魚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