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古代教育的精髓
字數:6722 加入書籤
沒等葛明說話,祿伯就搭茬說到:“孫先生,棍子老仆來幫你找,一會也幫你立個威。”
孫韜點頭表示感謝,葛明接著說到:“韜哥兒,要是你不好意思下手,就選個班長出來幫你揍人。要是還是有孩子搗亂,你就揍班長。”
孫韜豎起大拇指,說到:“明哥兒,這個辦法好,揍一群不如揍一個。”
葛明默默為莊子上的孩子感到悲哀,孫先生還沒想好怎麽上課呢,已經跟祿伯商量好了怎麽揍學生。所以葛明一直說,揍孩子是傳統教育中的精華所在。孩子年幼並不懂得是非,講道理沒用,但是都知道疼。
就看到祿伯起身,去了一趟即將作為學堂的西廂房,出來的時候手上拿著一根棍子。葛明一看就樂了,這不是當時教拚音時丁香作為班長手裏拿的棍子嗎?
祿伯就往葛家老宅大門口一站,等著來上課的學生。
最先到的是張富貴和戴健,這兩人算是莊子上孩子的頭目。兩人嘻嘻哈哈,推推搡搡的到了大門口。發現祿伯就站在大門口,手裏還拎著一根棍子,趕緊老老實實的施禮。
“爺爺早張爺爺早)。”
祿伯黑著臉說到:“張富貴,雞都叫了十遍了,為何現在才到?”張富貴看著祿伯一張黑臉,早就嚇得沒膽了,半天沒敢說話。
“遲到了就要受罰,屁股撅起來。”張富貴不敢忤逆了祿伯的意思,不情願的撅起屁股,小聲嘀咕道:“爺爺,也沒人通知什麽時辰上學啊?”
“小東西,還會找借口了,本來隻想敲一棍子,現在要加倍。”張富貴一聽瞬間閉上了嘴巴,要是再講話估計還要加倍。
這兩棍子結結實實,葛明看著都疼。不過親爺爺打親孫子,外人不得插手。打完之後祿伯說到:“進去吧,好生讀書。”
張富貴忍著沒哭,捂著屁股進了院子,看到葛明等人之後給葛明施禮,給魏攀施禮,給孫韜施禮,禮儀居然還挺全乎。
此時戴健有些傻眼,張爺爺對親孫子都下手了,自己這頓揍怕是更重。
祿伯問到:“戴健,為何遲到?”
戴健憋了半天才說到:“張爺爺,我吃了飯就出來了,沒耽擱一點。”不知道為何,估計看到張富貴被揍導致內心恐懼,居然不結巴了。
“哦,那你進去吧,以後不準遲到了。”不用挨揍,就這麽進去了?戴健有些不相信,就這麽站在門口不敢動。
“怎麽?非要爺爺敲一棍子你才舒坦?”
戴健一聽趕緊跑進大門,給葛明等人行禮。張富貴看著戴健,滿臉的幽怨。戴健無奈的眨眨眼,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為何沒挨揍。
一會功夫,稀稀拉拉的學生全都到了,不過後麵居然沒人挨揍。難不成祿伯就是打算拿張富貴這個親孫子立威?可是除了戴健其他孩子都沒看到啊,這個立威效果基本等於零。
等到孩子們都進了廂房,葛明對孫韜說到:“韜哥兒,接下來就看你的了,有祿伯給你撐腰你怕什麽?”
孫韜拿著書本,鼓起勇氣進了廂房,祿伯也拎著棍子進去了。
葛明比較好奇,站在廂房外聽動靜。
孫韜簡單做了自我介紹,不過聲音偏小,看來是比較緊張。等到孫韜自我介紹之後,祿伯這才開了口。
“你們這幫娃子趕上了好時候,不用出錢居然也能讀書,要是有敢不用功的,都看到這跟棍子了沒有?”說完祿伯還把棍子舉了起來。
“遲到的,早退的,裝病不上學的,上學不認真的,考試不通過的,不管男娃女娃,全都用這個棍子敲屁股。至於什麽力度嘛,張富貴你出來,給演示下。”
張富貴一聽又傻了眼,這玩意還要演示下?但是隻能不情願的拖著疼痛的屁股出來了,撅起屁股之後祿伯就是兩棍子。
這兩下比剛才還重,張富貴哭得滿臉淚水,其他的孩子全都嚇壞了。
“就是這個力度,你們可記得了?”
這哪裏能記不住啊?要說祿伯真是下了血本,親孫子原來是這樣用的,效果好像還不錯。
葛明聽到這裏就不聽了,到了魏攀身邊。
魏攀笑著說到:“老夫真是開了眼了,不過這個棍子有點粗吧,這些娃子年紀跟你差不多,怕是要把人打壞了。”
“魏伯父,對於莊戶人家讀書意味著什麽,您比小子更清楚。現在或許屁股疼點,等到將來就會感謝祿伯今日所為了。”
葛明搖搖頭,接續說到: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少年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好詩啊好詩,這首詩用來勸學再合適不過了。”魏攀聽後不住的點頭,並且在心裏默念了幾遍。
“小子胡亂做的,嘿嘿。”抄詩要是臉紅,葛明就不是葛明了。
丁香等人滿眼小星星,劉義眼中居然流露出類似安慰的神情,這讓葛明十分不解。
今天葛明有大事要做,莊子裏頭豬都肥了。北方寒冷,在殺年豬的時候已經冰天雪地了,豬肉扔在房子外麵都不會變質,所以北方並沒有做香腸、臘肉的習慣。
南方濕潤溫暖,肉類在冬天也不容易保存,所以才有做香腸、臘肉、火腿的習慣。
香腸好吃啊,幹鹹香,不需要怎麽烹調,隻需要蒸熟切片就是無上的美食。如果不做點香腸,那就完全沒有年味了。
祿伯給娃子們一個下馬威,然後就出了廂房。
“祿伯,今天再殺幾頭豬,做點香腸供應酒樓,家裏也留點吃。”
香腸,這麽南方的食物祿伯自然是沒聽過的。葛明其實也沒親手做過,都是每年帶著朋友給的秘方,配好料之後到肉鋪上加工。不過這東西確實不難,看都能看明白。
“小郎君,老仆沒聽過香腸這東西,不知道如何製作,需要準備什麽器具?”
“很簡單的,就是把肉塞到豬小腸裏麵,放上幾天就可以吃了。準備幾個漏鬥,幾根木棍,細麻繩就足夠了。”
祿伯聽後出了院子,選豬、找人、做器具。
其實香腸這東西不用什麽太複雜的配方,隻需加點白酒和鹽就足夠了,甜味、辣味的葛明反而不喜歡吃。
挑了足足四頭肥豬,稱重之後給莊戶人家一些銅錢,這本就以前約定好的。小豬相當於莊戶人家幫忙養大的,約定好了按照重量給點喂養的費用。沒有莊戶不樂意的,不但能賺點錢,還能留下不少豬糞肥田。
王麻子今年不知道殺了多少豬,手法嫻熟無比。別看才喂養了大半年,居然有厚厚的三指肥膘。豬網油要留下,做叫花雞沒有這東西香味少了大半。板油留下耗油,存起來做香皂用。
做香腸的肉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太肥了比較膩,太瘦了太幹,半肥半瘦剛剛好。多出來的肥肉繼續耗油。大塊的肉切成小塊、小條,加白酒和鹽攪拌均勻調味,稍稍醃製一會就可以了。
莊子上的人手多,尤其是婦人比較多,聽到小郎君要做美食全都出來幫忙,一時之間莊子上的食堂居然有些火熱朝天。
洗淨的豬小腸插上漏鬥,往裏麵灌肉塊,用小棍子一桶慢慢壓實就可以了。
再用細麻繩紮成小段,兩個時辰之後莊子上的食堂房簷下就掛滿了香腸。北方的冬天又幹又冷,風一吹腸衣就變幹了。葛明自然也不能閑著,讓小猴子扶著梯子,自己爬上去用竹簽在香腸上麵戳洞,這也算是幹了活了。
等到全部弄完,再弄點豬血腸。大骨頭切成小塊,足足弄了幾大鍋,裏麵再放點幹菜、蘿卜、粉絲、豆腐、千張之類的東西,那量就顯得更多了。
不但在莊子做工的人中飯有了著落,每家還能分上一盆。別看比亂燉還要亂七八糟,但是油水足啊,吃起來居然十分美味。
就在食堂裏,葛明端著大碗吃著飯,可惜沒有酸菜,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大白菜,考慮是不是明年把大白菜弄出來。隻記得大白菜是兩種菜雜交出來的,順利的話兩年就能把大白菜弄出來。
魏攀也是端著大碗,呼嚕呼嚕吃的香甜。葛明本來想給魏攀做點其他吃食,畢竟這大鍋菜實在上不了台麵,不過魏攀說就想嚐嚐這個大鍋菜的味道。
“韜哥兒,今天做先生的感覺如何?”
估計孫韜這一上午的課怕是比較辛苦,不是體力累是精神有些緊張,此時放鬆下來也正在呼嚕呼嚕吃著大鍋菜。
含含糊糊的說到:“還行,你家莊子上的娃子都比較聽話,不知道是不是祿伯下馬威的作用。”
“那讓祿伯動不動就來個下馬威。”
“千萬別,我有信心教好這些娃子。祿伯下手太狠了,我都擔心把娃子們打壞了。”
旁邊的祿伯聽後直翻白眼。
“孫先生,等你相處久了就知道莊子上的娃子有多皮了。”
“祿伯,我還是想試試,要是不聽話你再出手如何?”
祿伯自然願意,再出手也隻能拿自己親孫子做榜樣,自己也心疼。要是這幫孩子知道老實讀書那再好不過了。
魏攀一大碗菜下肚,摸著肚子笑著說到:“你家莊子的娃子趕上了好日子,不但能吃飽飯還能有書讀。老夫年幼的時候要是能吃上這麽一碗菜,晚上睡覺都能笑醒了,更不要說還能讀書了。”
“人啊年幼的時候不懂那麽多道理,老夫覺得打一頓確實管用。不過孫先生說的也沒錯,光打也不行,要讓娃子們知道讀書的好處才行。”
葛明吧嗒著嘴,體會著魏攀的話。說了不少,但是跟沒說一樣,你對你也對。。。。。。
等到葛明把飯吃完,大碗一放,對祿伯說到:“祿伯,明天開始每天殺一頭莊子上的肥豬,送到城裏的酒樓去,明天開始供應孫神醫調理出來的豬肉。一定要宣傳到位,這是孫神醫調理出來的豬肉。”
祿伯滿頭黑線,還孫神醫調理出來的豬肉?不就是挨了孫神醫一刀嗎?
“小郎君,這借用孫神醫的名號不好吧?”
“怎麽不好?難道說是本小郎君調理出來的?”
祿伯連忙擺手,可不能讓人知道閹豬這事是小郎君的主意。
“我答應給孫道長弄個醫館,以後一些常見的小病就不收藥錢了,這個錢就要靠賣豬肉賺出來咯。”
魏攀眯著眼睛消著食,聽到醫館不收錢,眼睛睜開說到:“小子,莊子上的娃子讀書不要錢,醫館看病不要錢,你這是要做什麽?”
魏攀這是給葛明提個醒,不能胡亂做好事,小心被扣個收買人心的帽子。
葛明笑著說到:“莊子上的娃讀書不收錢,是因為小子祖輩就是這個莊子上的。達則兼濟天下嘛,為父老鄉親做點事是應該的。”
“至於醫館不收錢,是孫先生堅持不收錢。聽說孫先生在長安行醫時也不要錢,都是人家主動給,給多少都行。其實也不是醫館不要錢,隻是常見的頭疼腦熱的不要錢,需要貴重的藥材還是要給錢的。”
“所以小子用孫神醫的名頭賺錢點,就是為了貼補醫館,想來孫先生是不會意見的。”
魏攀點點頭,說到:“老夫也聽說孫神醫一貫如此,見不得世間有病患,品格之高讓人敬佩不已。”
“對了,老夫的藥丸還沒吃,給老夫弄點無根之水來,還有雞肝。”
葛明想抽自己嘴巴,無根之水好弄,還要專門殺隻雞,雞招誰惹誰了?早知道就說豬肝了,這個現成的就有。
沒辦法,讓用過飯的丁香找幹淨的地方弄點雪,化成水燒開。雞肝就隻能晚上吃了,反正有豬網油,做個叫花雞吃吃也行。
幾人溜溜達達往回走,正趕上莊子上的作坊的下工時間。人居然不少,尤其是豆製品莊子人最多,葛明居然有一種後世進入小廠子的感覺。
不少人認出了葛明,都上前行禮問好,說的最多的就是關於牛的事,看來在莊子上做工的都已經知道葛家賣牛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