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希望葛明小朋友茁壯成長
字數:6466 加入書籤
房玄齡早就遞上了折子,李世民清楚了救災的經過,現在不讓進城可不是壞事,指不定想著怎麽迎接呢?
尉遲恭這個黑鬼缺心眼兒,老夫可不缺心眼兒。找到防治天花的法子,從古至今就沒有過?這說明了什麽?天佑大唐,天佑陛下。
自從關中鬧起了旱災,民間就不少流言蜚語,說是李世民得位不正,所以受到了老天的懲罰。如今不但救了旱災,關中已經補種上了莊稼,連天花也順手給滅了。這種事要是不好好宣揚一番,那就對不起老天爺了。
所以聽說房玄齡等人即將進城,李世民趕緊讓他們先駐紮在城外,因為迎接的儀式還沒弄好。
次日一早,有親衛到了大營,傳旨讓房玄齡等人進城。
房玄齡、尉遲恭、程處默穿戴整齊,連華安、王來順這些人也穿上了官服。也就尉遲恭這種缺心眼兒的人還糾結為何不讓早點進城,別人早就有預感好事即將來臨。
距離長安還有十裏,遠遠望去旌旗招展,傘蓋之下正是李世民,身著華服,頭戴璀璨的皇冠,氣宇軒昂地站在那裏。
身後居然是李承乾,還有在京文臣武將,這個排場算是夠大了。這還不算,身後還有無數長安百姓相隨。
房玄齡見狀趕緊下馬,別看將近五十,身手依舊利落。尉遲恭、程處默等人也趕緊下馬,把韁繩遞給身邊的侍從,昂首挺胸往前走去。
到了李世民身邊,房玄齡大禮參拜,大聲喊道“臣房玄齡,拜見陛下。”
“臣尉遲恭,拜見陛下。”
“臣程處默,拜見陛下。”
李世民笑著說到“眾位愛卿請起。”然後上前把房玄齡扶了起來。
“房愛卿,總算回來了!朕等的有些心急,著急看到你們這些大唐的勇士。此次雖然不是戰爭,但是危險程度遠超戰爭。”
房玄齡拱手說到“陛下,臣等微末功勞,當不得陛下如此隆重的迎接。”
李世民拉住房玄齡的手,朗聲說到“自然當得,以後大唐再也不會出現天花肆虐,這是多大的功績?再隆重朕覺得也不算過分。”李世民親自出城相迎,把迎接的規格弄得這麽高。
“陛下,能解決天花疫病,都是托了陛下洪福。陛下乃真龍天子,天花疫病自然迎刃而解。”
嗯嗯,李世民等的就是這句話,恨不得房玄齡大聲再說一遍。
“房愛卿,跟朕回城吧,救災的事朕還有些不明。”
李世民上了車,太子李承乾相隨,房玄齡等人也都登上了馬車。
李世民帶著車隊浩浩蕩蕩往長安城走去,其他文臣、武將隻能走路跟在後麵,連魏征這種老頭子也不例外。更不要說蕭瑀、裴寂這些人了。
不少軍士都在給周圍的百姓解釋,朝廷找到預防天花的方法了,已經控製了石艾縣的疫病,以後再也不會因為天花病死。
雖然能夠預防天花的說法早就在京城流傳了,到現在才知道確實如此。其中有人帶頭喊道“大唐萬歲,陛下萬歲。”
於是百姓也跟著喊“大唐萬歲,陛下萬歲。”聲音一聲大過一聲,讓這次參加救災的人無比激動,都把胸脯挺的高高的。
馬車一直到了顯德殿門口才停下,這已經算是少有的殊榮了,平常來上朝全都是走路,坐馬車還是頭一遭。唯一美中不足的,怕是這裏是東宮而不是皇宮了。李淵老頭子霸占太極宮不搬走,讓李世民一點辦法都沒有。
李世民坐在龍榻上,文官武將分跪坐在兩側。
“房愛卿,此次石艾縣救災雖然有你折子在前,但是其中必定很多凶險,朕想聽聽詳細過程,以後也好查缺補漏。”
什麽查缺補漏?就是想聽房玄齡把功績在詳細說一遍,讓其中不老實的大臣好好聽聽,朕就是真命天子,得位不正也是真龍。
房玄齡跟李世民合作太多年了,有能力有眼色,否則李世民也不會讓房玄齡做中書令了。自然懂得李世民的意思,於是把這次救災的經曆詳細說了一遍。
這些大臣此時才知道,此行居然如此凶險,這是看不見的敵人,比戰場上更加恐怖。
原來預防天花的法子是孫思邈發現的,居然還有個叫葛明的娃子,這讓葛明的名字讓個更多人知道了。
生病的牛才是其中的關鍵,葛家莊子幾乎出動全部青壯,寧願地不種了也要把牛護送到石艾縣。其實地已經種完了,因為葛家莊子牛多。而且這麽說也對,本打算院子裏種點豆子,這不就耽誤了嗎?
葛明奇思妙想,弄出了可以飛上天的孔明燈,通過孔明燈在軍士無法進入時傳遞了消息給石艾縣。讓他們不要擔心,有陛下在為他們著急。這才穩定了石艾縣的情緒,大家閉門不出減少了相互傳染。
孫思邈日夜不休,累得起不了床。葛明日夜不休,原本白胖變得又黑又瘦,一個孩子尚且如此,都是感受到了陛下的感召。
尉遲恭聽了不停撇嘴,當老師的自然說自己徒弟好了。不過這話老黑愛聽,因為葛明是老黑的賢侄,論關係比你近多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反正什麽功勞都是李世民的,大家隻不過是在李世民的領導下,才完成了救災的任務。
當離開石艾縣時,萬人空巷 ,舍不得救災人員離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聲又一聲的大唐萬歲,陛下萬歲不絕於耳。有的聲音都哭喊啞了,看著都讓人心疼。
房玄齡口才了得,口才是個宰相的基本能力而已。後世評書裏說,房玄齡跟魏征一樣做過道士,專門勸人反隋,看來可能不是空穴來風。要是房玄齡退休了,說說評書應該不少人打賞。
今天過後,李世民威望大增,也是從這天開始,逐漸開始了全國種痘的事宜。不過這是個十分緩慢的過程,怕是有個十年八年都做不完。
隻是關於封賞,讓房玄齡也為難了。其他人都好說,加官晉爵給賞賜也就是了。
最難的是孫思邈和葛明兩人,一個一心鑽研醫術,根本無心做官,一個年紀太小,當不得官,再說葛明現在又是自己的弟子,如何封賞心裏也沒了主意,還需要避嫌才是。
房玄齡看向杜如晦,這兩人作為以前秦王府的重要謀臣,一直合作無間。後世有房謀杜斷的說法,杜如晦自然也不是簡單的人物。
杜如晦知道房玄齡在看自己,於是出班奏道“陛下,臣以為神醫孫思邈雖然不想為官,但是封賞還是不能少的,否則顯得朝廷小氣了一些。孫神醫不但是神醫,也是道家的名士,不如賜個封號吧。”
李世民一聽這是個好主意,不管你醫術多高明,你根本還是道士,道家可是唐代的國教,那送個封號確實可行。
“杜愛卿言之有理,隻是不知賜個什麽封號合適?”
“臣聽聞孫神醫在民間有藥王的稱呼,不如就叫藥王妙應真人,請陛下定奪。”
李世民心中叫絕,大聲喊道“不錯不錯,封號中包含醫、道兩家,哈哈哈,那散朝之後就擬旨吧。”
藥王是孫思邈在民間的俗稱,也是這時百姓愛戴的標誌,現在就相當於有了官方認證了。這還不算,妙應真人是宋金時統治者給孫思邈的封號,說來也巧了,杜如晦居然想到了這樣的封號。
其實唐代的真人不少,但是孫思邈這樣的真人封號不多。因為唐代有不少嬪妃、公主做女冠,也都有真人的封號,甚至也有妙應真人的封號,但是含金量跟孫思邈就完全比不上了。
杜如晦又說到“臣也早就聽聞葛明此人,年幼聰慧,十歲就能為國家分憂,隻是我朝從來沒有過如此年幼就為官的先例。”
杜如晦頓了頓又接著說到“古有甘羅十二歲憑借功績,被秦王封為上卿,然而之後史書中無任何記載。臣以為葛明雖然有功,全賴父母培養有道,不如賞賜其父母雙親吧。”
甘羅可是個大名人,一直到現在都有大人教育孩子,說人家甘羅十二歲成為宰相,你再看看你?不但教育了孩子,還顯得家長多有學問一般。
甘羅可不是一般人,那是左丞相甘茂的孫子。在世卿世祿的年代,遲早都會成為大官的。你再看看你,不過打工仔一個而已。
甘羅十二歲出使趙國,憑借才智幫助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所以被封為上卿,其實本質上還是因為秦國的強大,弱國的使節誰理你呀?
之後史書就再也沒有記載了,十三歲的甘羅在做什麽,那就沒人知道了。所以甘羅的故事,無非是長大之後廢了的一個典型而已。
杜如晦不建議封葛明為官,其實也是這個意思。當說出甘羅時,李世民怎麽會不懂?老李那也是熟讀史書的,也算文化人。
隻是又要封賞葛庭玉,李世民還是有些不願意。不能不封賞,還必須要封賞,心裏的小九九就隻能暫時放在心裏了。
對於葛明,李世民也想再壓一壓,太早了為官未必是好事,雖然葛明聰慧,還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做官可不能光靠聰慧就行的,更靠一個人的閱曆。不但要跟人相處,還要為朝廷做事,這也讓李世民心中沒底。這要是惹了什麽禍事出來,朕都不知道如何處理了。這孩子未來可期,不能早早的入了官場。記得剛聽到葛明名字時,魏征也是這個意思。
功勞朕先給你記在賬簿上,等你年長些再說,希望葛明小朋友茁壯成長,將來為大唐盛世添磚加瓦。
“杜愛卿,朕準了,散朝之後擬旨吧。”
至於房玄齡、尉遲恭的封賞那就比較簡單了,官職已經頂級了,再升官隻能封王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兩人都有國公的爵位,增加一些實封,再蒙蔭幾個子侄就是了。
實封也是唐代的一大特色,相當於打折。比如尉遲恭是鄂國公,封一千戶,實封五百戶。理論上是一千,實際五百戶養活你一個人。這個一千也不是沒用,相同爵位可以分個地位的高低。同樣的國公,封八百戶的就不如尉遲恭了。
蒙蔭也是做官的一種途徑,一般來說都是立了大功之後,皇帝給的賞賜,可以讓子侄直接出來做官。雖然科舉製源自隋唐,但是還非常不完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程處默官升兩級,心裏樂開了花,這不是依靠程咬金獲得的封賞,全憑自己努力的結果。當然了,成為校尉靠的是程咬金蒙蔭。
葛家莊子護送牛群的人有封賞,葛糧、葛倉有封賞,李世民一高興把梅知輝的散官也升了一級,真是人人滿意,個個喜笑顏開。
當然除了葛明,葛明累死累活又沒撈到好處。
。。。
朝堂上安排封賞時,葛家莊子正在夏收。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全縣都異常繁忙,要趁著天氣好,趕緊把麥子收割,然後曬幹、脫粒,入了穀倉才算安心下來。
這要是麥子黃的時候來上幾場大雨,麥子會全都倒在田裏,不少麥粒都會發芽,那全年的收成就算泡湯了。所以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全縣都會放假。
學堂放假了,孫韜回了城裏,雖然他家收麥子用不上他,能回去跟父母團聚才是孫先生的期望。
作坊全部放假了,除了食堂。食堂的人給全村做飯吃,飯菜肉全都是葛家出。
葛家莊子今年畜力多可以深耕,肥料也多,再加上河北風調雨順,居然來了個大豐收,葛家莊子的產量遠更是比周圍的村子高出一倍。
祿伯雖然這一路非常辛苦,身體還沒養回來,就每天笑嗬嗬的帶著莊戶下田收割麥子。這臉上的笑容就沒斷過,比周圍莊子產量高出一倍,這是什麽年景?
莊戶忙完了農忙又進作坊做工,這日子比去年還要好了。小郎君說得對,早晚葛家莊子會成為大唐第一莊。
隻是這時候收麥子隻能靠著人一鐮刀一鐮刀的收,異常辛苦。所以葛家安排的飯食頂好,小米飯、烙餅,頓頓有肉吃。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唐釣魚人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