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人心的複雜

字數:3492   加入書籤

A+A-


    ……
    “在弟子看來,這世間不該有天下學宮這般掌控人才的地方存在。
    學宮獨立於各國皇權之外,卻能無形中左右朝堂局勢,輸送大量人才進入各國為官。長此以往,各國角鬥的平衡必將為之打破,天下也難以真正太平。”說著,徐平掀開衣袍緩緩坐到了對方身旁。“六國間,局勢混亂,學宮輸送的人才在此起到推波助瀾之用。
    也正因為沒有門檻和製約,各方勢力有學宮人才的輔佐,爭鬥愈發激烈。”
    “言不由衷……徐平,若是這樣的勢力掌握在你手中呢?”公孫妙善微微皺眉,再次拿起手中的書翻閱。“天下學宮傳承千年,一直以來以傳道解惑、開智眾生為己任。
    學宮收納六國之士,不論出身貴賤,皆可入內修習。所謂學以致用,他們將來無論身在何處,均本著為百姓謀福祉,為天下安。
    這樣的地方,為何不該存在?”
    聽聞此言,徐平微微搖頭。“您隻看到學宮好的一麵。敢問師尊,如今的天下學宮,還是單純的求學之地嗎。
    它雖然不直接參與各國爭鬥,卻通過輸送人才,間接影響著各國的政治走向。
    各國的朝堂、藩王與諸侯,爭相招攬學宮弟子作為幕僚,壯大自身勢力。這使本就動蕩的天下更為混亂不堪。”
    “你想說什麽?“公孫妙善神色一冷,目光突然變得嚴厲起來。“徐平,你太狹隘了!
    人才,本就不該被某一人或某一勢力所獨占。天下學宮培養人才,是為了讓他們去造福天下百姓,而不是成為爭權奪利的工具。
    學宮的存在可維持平衡與穩定,各國之間相互製衡才能避免更大規模的戰爭。
    你隻看到了學宮對權力的影響,卻沒看到學宮對文化傳承、對百姓教化的作用。”
    “那麽吳文淵呢?李正我呢?亦或是李子畫呢?人的理念往往會隨外界因素和追求所轉移,何來造福百姓一說?謬論!”說著,徐平吐出一口濁氣。“您所謂的平衡與穩定,在如今的亂世中,根本就是空談。
    隻有將權力集中在一人之手,才能真正實現天下太平。而天下學宮的存在,隻會使得權力更為分散。”
    “所以,這才是你心中所想?“公孫妙善抬頭看著徐平,語氣依舊是那麽平淡。“治國,不是靠權力的集中,而是靠人心的凝聚。
    若你隻想著如何掌控權力,如何消滅潛在威脅,即便你真的奪下了大梁,也無法長久統治。”
    “師尊,您看看那些學宮出身的人,他們在各國朝堂上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主子而爭權奪利,是您口中所說的那般嗎?“說著,徐平掏出一疊信紙拍於案台。“您帶武玉寧來此,為的不就是敲打徒兒嗎?
    您且看看吧,這些信中所述均是潛藏在各國的暗哨所報。他們是在造福百姓,還是一己私欲,您當知曉。
    天下紛亂,學宮脫不開幹係,這話即便李正我也說過多次,莫非他也是心胸狹隘?”
    聽聞此言,公孫妙善拍案而起。“宮的存在是為給天下學子一個公平求學之機,是為傳承知識文化,是為了澤被黎民。
    即便有爭權奪利之人,也隻是學宮眾多弟子中的少數。豈能以偏概全,否定整個學宮對天下的貢獻?你荒謬!!!”
    “我荒謬了嗎?不!”徐平踏前半步,同樣猛拍桌案。\"師尊,天下學宮名為教化,實則暗掌樞機。
    這六國紛爭,哪場戰事沒有學宮弟子運籌帷幄?他們暗搓朝綱,欲助各國裂土奪疆。此等遊離皇權之外的超然,本就是禍亂之源!\"
    “你……”即便心如止水,公孫妙善也罕見的浮現出一絲怒容。“豎子之言!學宮行有教無類之德,開寒門登堂之路。
    這天下諸國尚以血脈論尊卑,學宮已納流民之子。各國朝堂沉溺權謀傾軋,學宮仍守民惟邦本之道。徐平,到你的口中就是禍亂天下的根源嗎?”
    \"好好好!倒是徒兒心胸狹隘。\"徐平嗤笑一聲,指節不停叩打案幾。\"學宮授業?那些縱橫捭闔之術,詭譎權謀之策,難道不是爭權之利器,對否?
    若學宮廣育棟梁,何以天下烽煙不息?\"
    \"此非學宮之過!\"公孫妙善微微低眉,顯然是有些煩躁。“育德育人,卻難束人心貪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劍可衛道,亦可弑君。錯在執劍之人,而非鑄劍之術!
    你隻見學宮子弟攪弄風雲,可曾見他們築堤賑災、開蒙僻壤、戍守邊關?\"
    “既是如此,那您又為何要借著武玉寧來敲打徒兒?”說著,徐平後退半步,抬手深深以禮。“學宮存,則天下亂!其選拔不以忠君愛國為綱,卻以學問為名,臣之不臣,國之不國!
    譬如當年的張康、李覺,亦或是趙俞,衛廷方,他們哪一個不是出自天下學宮?哪一個不是禍亂天下的始作俑者?\"
    \"國之根本,豈盡在忠君?\"說著,公孫妙善仰首長歎。\"學宮道統,耕者有其田,學者有其師。便如顧應痕之流,狼子野心、箝製言論,雖有萬乘之能,不過獨夫耳!你也要學他不成?”
    \"空談道統!\"徐平驟然回首。“天下亂,百姓易子而食,士卒暴骨荒野。止戈息戰,而非抱殘守缺!學宮若真懷天下,何不將人才盡付以定亂世?”
    “強詞奪理!”公孫妙善抓起案上竹簡,擲得滿地都是。\"因何六國鼎立?豈是偶然?
    昔年元武勢大,學宮奔走五國,以合縱連橫破其獨霸。東盧暴政,學宮暗助新策,行吊民伐罪之實。此等平衡,乃千萬智者心血,豈容唾棄?”
    “師尊所謂之平衡,不過養癰遺患!天下之大,誰能定義天下?是學宮?還是帝王?橫掃六合,方得萬民歸一,是也不是?”話到此處,徐平突然閉眼長歎。“師尊於永寧有救命之情,更有傳道之恩,此間情誼,徒兒萬死不敢相忘。
    然,李善、孟然經略嶽州,所行所舉均會錄冊以至學宮,他們到底是徒兒的人還是天下學宮的人?”
    “你……”
    未等對方開口,徐平卻突然跪倒,額角抵地。“師尊予之恩情,天地可鑒。徒兒惶恐,不願…..”
    “不願有朝一日與為師翻臉,對嗎?”閉目良久,公孫妙善突然緩聲。\"起來。”說著,她拿起一旁兵器架上的長劍遞給了過去。“你若是想要除掉為師,現在就可以拿起這柄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