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紅星的隕落 第1節 改革與新思維

字數:6534   加入書籤

A+A-


    卷六 紅色颶風:末代沙皇到蘇維埃1856  1991)
    第二十八章 紅星的隕落:戈爾巴喬夫與新思維的破產1985  1991)
    第一節 改革與新思維:理想主義與現實的碰撞
    一、克裏姆林宮的新風:帶著胎記的革命者
    1985年3月11日,對於蘇聯而言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這一天,在克裏姆林宮那莊嚴肅穆的大廳裏,舉行著一場決定國家未來走向的重要會議——政治局會議。聚光燈聚焦在講台上,一位新的領導人即將登上曆史的舞台,他就是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
    戈爾巴喬夫額頭上那塊獨特的胎記,在明亮的聚光燈下泛著淡淡的紅光,仿佛是命運賦予他的特殊標記。他神情莊重地舉起手中的政治局會議記錄本,準備宣誓就職。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紙頁間突然飄落出一張字條,上麵赫然寫著“改革或死亡”。這張不知何人塞進的紙條,如同一個神秘的預言,瞬間打破了會場原本的安靜,也成了他此後五十年政治生涯中如影隨形的魔咒。
    這位年僅54歲的總書記,充滿了朝氣與改革的熱情。他身著一套意大利剪裁的西裝,這種時尚的著裝在保守的克裏姆林宮環境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邁著堅定的步伐走進列寧墓,這裏一直是蘇聯的神聖象征,承載著無數蘇聯人民的信仰和記憶。然而,戈爾巴喬夫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他突然命令撤走常年駐守在列寧墓前的衛兵。他大聲說道:“讓人民看看,領袖不是吸血鬼!”圍觀的群眾被這突如其來的命令驚得錯愕不已,他們從未想過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隨後,戈爾巴喬夫快步走向阿爾巴特大街的麵包店。這條大街是莫斯科最著名的街道之一,充滿了生活氣息。當他走進麵包店時,看到貨架上的黑麵包爬滿了黴斑,這一幕讓他的眉頭緊緊皺了起來。麵包店經理滿頭大汗,緊張地解釋道:“我們嚴格按照計劃生產……”然而,戈爾巴喬夫沒有耐心聽他的解釋,他憤怒地抓起麵包捏成碎渣,大聲質問道:“這就是社會主義的質量?”這一場景被攝影師敏銳地捕捉下來,次日《真理報》頭版標題竟是:《總書記同誌親自指導麵包改良》。這個標題看似是對戈爾巴喬夫行動的肯定,但實際上卻反映出舊體製的慣性比他想象的更加頑固。在蘇聯長期的計劃經濟體製下,生產環節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製,導致產品質量低下,而這種情況已經根深蒂固,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
    戈爾巴喬夫的這一係列舉動,如同一場新風,吹進了保守的克裏姆林宮和蘇聯社會。他試圖通過這些行動向民眾展示改革的決心,打破舊有的體製和觀念。然而,他沒有意識到,改革的道路將會充滿荊棘和挑戰,舊體製的慣性就像一座難以撼動的大山,將會給他的改革帶來巨大的阻力。
    二、公開性的潘多拉魔盒:從檔案室到街頭
    1987年2月,對於蘇聯的曆史研究和社會輿論來說,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時刻。莫斯科檔案館那厚重的鐵門轟然洞開,塵封已久的曆史檔案即將展現在世人麵前。曆史學家尤裏懷著激動而又緊張的心情,從檔案館的深處抱出了1937年的審判記錄。當他打開那布滿灰塵的文件時,灰塵嗆得他咳嗽不止。泛黃的紙頁上,布哈林的絕筆信赫然在目,信中寫道:“同誌們,你們將來讀這些文字時,我已不在人世……”
    《星火》雜誌決定連載這些檔案,這一決定在蘇聯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編輯部的電話被抗議者打爆,他們憤怒地喊道:“為什麽要玷汙我們的曆史!”在蘇聯長期的宣傳教育下,人們對於曆史有著一種既定的認知,而這些檔案的公開無疑打破了這種認知,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過去。
    公開性gasnost)這一理念,就像核裂變般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它不僅僅局限於曆史檔案的公開,還迅速蔓延到社會的各個層麵。在列寧格勒,工人們用油印機複印《古拉格群島》,這本書以其真實而殘酷的描寫,揭露了蘇聯勞改營的黑暗曆史。在基輔,大學生們在廣場上朗誦曼德爾施塔姆的禁詩,這些詩歌表達了對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而最震撼的莫過於電視台直播“斯大林罪行聽證會”。當幸存者撩起衣服展示勞改營烙鐵印時,那觸目驚心的傷痕讓觀眾們感到無比震驚。與此同時,導播間接到了二十通老黨員的威脅電話,他們憤怒地喊道:“立刻切斷,否則你們就是人民公敵!”這些老黨員們對過去的曆史有著深厚的情感和忠誠,他們無法接受這種對曆史的揭露和批判。
    戈爾巴喬夫在日記中無奈地寫道:“我們打開了裝滿幽靈的地下室,卻不知道如何超度它們。”公開性政策的初衷是為了讓蘇聯社會更加透明和民主,讓人們能夠了解真實的曆史。然而,這一政策卻引發了社會的巨大動蕩和思想的混亂。人們開始對蘇聯的曆史和現實產生質疑,不同的觀點和思潮開始激烈碰撞,蘇聯社會仿佛陷入了一場思想的風暴之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加速戰略:踩油門衝向懸崖
    “讓我們用資本主義的效率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在1986年的蘇共二十七大上,戈爾巴喬夫揮舞著《加速戰略》文件,充滿激情地向代表們闡述著他的改革理念。他希望通過引入一些資本主義的管理和生產方式,提高蘇聯的經濟效率,同時保持社會主義的公平原則。
    莫斯科汽車廠率先成為試點單位。工人們扔掉了曾經象征著集體主義和榮譽的紅旗競賽榜,開始改用計件工資製度。這一製度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讓他們多勞多得。然而,實際效果卻與預期大相徑庭。由於計件工資製度隻注重產量,而忽視了產品質量,工人們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紛紛選擇組裝利潤高的部件,而沒人願意組裝利潤低的螺絲釘。結果導致次品率飆升300,汽車的質量大幅下降。
    商店裏的荒誕劇更令人窒息。在列寧格勒,主婦瑪麗亞為了買一卷衛生紙,淩晨三點就開始排隊。她好不容易領到了135號,但當她排到貨架前時,卻發現貨架早被售貨員親屬搬空。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工程師們為了生存,不得不用集成電路板去換香腸,因為他們的工資根本買不到一周的食物。最諷刺的是格魯吉亞的葡萄園,釀酒師們把優質葡萄酒走私到黑市,而國營商店裏隻賣酒精兌色的“革命紅酒”。喝過這種酒的人形容它像“鏽水管裏流出的血”,難以下咽。
    到了1988年,蘇聯的經濟形勢已經嚴重惡化。外債突破500億美元,國家財政陷入了困境。為了償還債務,財政部偷偷出售黃金儲備。當運金列車駛向瑞士時,車長在國境線前痛哭流涕,他悲憤地說道:“我們成了國家敗家子的幫凶!”加速戰略原本是為了推動蘇聯經濟的發展,但由於改革措施的盲目性和缺乏係統性,反而讓蘇聯經濟陷入了更深的危機之中。這就像是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在沒有看清前方道路的情況下,一味地踩油門,最終隻能衝向懸崖。
    四、兩個世界的撕裂:講真話的人與挨餓的胃
    1989年的人民代表大會,成為了蘇聯社會矛盾激化的一個重要節點。在這次會議上,著名的物理學家、人權活動家薩哈羅夫搶過話筒,大聲疾呼:“蘇聯必須取消憲法第六條黨領導地位)!”這一言論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會場引起了軒然大波。電視直播信號突然中斷,但此時全蘇已有8000萬台電視機錄下了這個畫麵。
    在克裏姆林宮的廚房裏,廚師們邊切洋蔥邊爭論著薩哈羅夫的言論。有人說:“薩哈羅夫說得對!”而另一些人則警告道:“閉嘴!你想進監獄嗎?”這種爭論不僅僅發生在廚房,它反映了整個蘇聯社會在思想觀念上的巨大分歧。一部分人渴望改革,追求民主和自由,認為應該打破蘇聯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地位;而另一部分人則擔心改革會帶來社會的動蕩和混亂,他們希望保持原有的體製和秩序。
    街頭的分裂更加觸目驚心。在莫斯科大學,校園裏貼滿了“審判蘇共”的大字報,學生們表達著對蘇聯共產黨的不滿和批判。而在烏拉爾,礦工們正焚燒戈爾巴喬夫的畫像,他們憤怒地喊道:“他毀了我們的生活!”這些礦工們在改革中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保障和福利,生活陷入了困境,因此他們把怨氣都發泄在了戈爾巴喬夫身上。
    在巴庫的石油碼頭,工人們掛著“我們要麵包不要民主”的標語舉行罷工。他們認為,在當前的情況下,吃飽肚子才是最重要的,而所謂的民主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防暴警察用高壓水槍把他們衝進油汙彌漫的海裏,這一暴力鎮壓的場景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矛盾和對立。
    戈爾巴喬夫的妻子賴莎在日記中絕望地寫道:“他在給垂死的病人做開顱手術,但所有人都覺得是醫生殺了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原本是為了拯救蘇聯,但由於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他反而成為了民眾指責的對象。蘇聯社會仿佛被撕裂成了兩個世界,一個是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理想世界,另一個是為了生存而掙紮的現實世界。
    五、新思維葬禮:柏林牆倒塌的回聲
    1989年11月9日,對於世界曆史來說是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柏林牆倒塌的轟鳴聲震撼了整個世界。而此時的戈爾巴喬夫正在黑海別墅觀看美國西部片,當助手衝進來報告這個消息時,他盯著銀幕上的牛仔喃喃自語:“我們放出了自由,卻關不住混亂……”
    柏林牆的倒塌標誌著冷戰格局的重大變化,也對蘇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刻的莫斯科國營商店裏,貨架像被洗劫過般空曠。這並不是因為民眾的搶購,而是因為蘇聯的經濟已經陷入了崩潰的邊緣,根本無貨可補。主婦們無奈地用《改革與新思維》這本書當包裝紙,裹著最後幾個凍土豆回家。這種場景充滿了諷刺意味,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改革書籍,如今卻成了人們用來包裹食物的廢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東德共產黨總部被民眾占領時,蘇共政治局委員們還在爭論“是否恢複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購物券製度”。這種爭論顯得如此的不合時宜,反映出蘇聯領導層的反應遲緩,無法適應迅速變化的國際和國內形勢。
    199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戈爾巴喬夫。這一獎項原本是對他在推動國際和平方麵所做努力的認可,但在蘇聯國內卻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應。列寧格勒的退伍老兵集體退還勳章,他們憤怒地說:“他把帝國變成了乞丐!”這些老兵們經曆過戰爭的洗禮,對蘇聯曾經的輝煌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無法接受蘇聯在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下走向衰落。而在維爾紐斯,青年們正用油桶路障對抗蘇聯坦克,標語牌上寫著戈爾巴喬夫的競選口號——“民主是我們的選擇!”這些青年們渴望自由和民主,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激進的行動隻會進一步加劇蘇聯的分裂和動蕩。
    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改革,原本是為了讓蘇聯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實現轉型和發展。然而,由於改革的方向和方法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導致蘇聯社會陷入了混亂和分裂,經濟崩潰,最終走向了解體。柏林牆的倒塌成為了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象征,也宣告了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改革的徹底破產。這一段曆史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從戈爾巴喬夫上台開始的改革嚐試,到新思維政策的全麵推行,再到最終蘇聯的解體,這一係列事件構成了一段波瀾壯闊而又充滿悲劇色彩的曆史。蘇聯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擁有著龐大的領土、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然而,在戈爾巴喬夫的領導下,這個超級大國卻在短短幾年內土崩瓦解。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長期積累的體製弊端,也有改革過程中的決策失誤和外部因素的影響。
    蘇聯的解體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滅亡,它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瓦解,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同時,蘇聯解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讓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複雜性。在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製定科學合理的改革方案,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社會的承受能力和曆史文化背景。隻有這樣,才能避免重蹈蘇聯的覆轍,實現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此外,蘇聯解體的影響還體現在文化、經濟和社會等多個方麵。在文化領域,蘇聯曾經擁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文化傳統。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這些文化遺產麵臨著保護和傳承的問題。許多文化機構和藝術團體因為失去了國家的支持而陷入困境,一些珍貴的文化資料也麵臨著流失的危險。
    在經濟方麵,蘇聯解體後,各個加盟共和國麵臨著經濟轉型的巨大挑戰。原有的計劃經濟體製崩潰,市場經濟體製尚未建立起來,導致經濟陷入了混亂和衰退。許多企業倒閉,失業率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同時,蘇聯解體也導致了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一些國家失去了原有的市場和資源,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在社會層麵,蘇聯解體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不穩定。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一些地區甚至爆發了武裝衝突。同時,社會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信仰和道德觀念受到了衝擊。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弱勢群體的權益得不到保障,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蘇聯解體後的幾十年裏,世界格局不斷發生著變化。曾經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們在經曆了痛苦的轉型後,逐漸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一些國家通過改革和開放,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而另一些國家則仍然麵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如政治動蕩、經濟衰退、民族矛盾等。
    在國際舞台上,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仍然是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俄羅斯在軍事、能源等領域擁有強大的實力,並且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俄羅斯也麵臨著來自西方國家的壓力和挑戰,如經濟製裁、地緣政治競爭等。
    喜歡俄羅斯風雲錄請大家收藏:()俄羅斯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