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繞不開的叔父

字數:4908   加入書籤

A+A-


    如果隻是為了這幾分地,完全沒有鼓搗化肥的必要。
    但有一把刀,架在胡翊的脖子上。
    雖然還有十二三年的時間,胡惟庸案才會爆發。
    但,叔父發跡,應該就是幾年後的事。
    那之後,他的野心應該就會日漸膨脹了。
    胡翊現在沒有別的事可做,除了和朱靜端培養感情,做一點自己分內的事,便無所事事。
    現在的叔父,務實、能幹,正在事業發展期,胡翊也做不了什麽幹預。
    那便隻能嚐試著做一點好事、實事,給自己的身上多糊幾層護身符。
    不一定有用,但護身符糊的層數多了,刀子砍下來的時候,至少沒那麽鋒利了吧?
    先做事,剩下的交給時間。
    胡翊也不是沒想過造反這條路。
    但他一個醫生,除了會點醫術以外,啥都沒有,怎麽造反?
    大明開國之初,徐達、常遇春、李文忠、藍玉,個頂個的都是猛人。
    胡翊對於軍事一竅不通,何況打仗需要錢糧。
    別說上麵這些猛人了,就算給胡翊來個耿炳文、湯和這種不是太猛的,他也幹不過。
    胡翊思來想去,自己能走的路,就隻能是博得這個駙馬身份,做出一點功績。
    如果能獲得朱元璋的信任,後麵再想辦法幹預叔父造反。
    胡翊分析著,朱元璋是個農民出身的皇帝,他在日後的治理上,也是把大明朝著農業大國的方向上推進的。
    如果說洪武年間,整個大明最危險的地方在哪?
    依著胡翊看來,既不在戰場上,也不在什麽危險的邊疆、戰略要地。
    而是在朝堂上。
    天下平定後,武將們的作用開始減弱,治理天下便需要在朝堂。
    朝堂上的陰謀詭計,往往比戰場上你死我活的爭鬥,要複雜得多,而且後果也要嚴重得多。
    洪武朝四大案,光是掉腦袋被殺的人,就達到了數十萬!
    一不小心,就會被卷進去。
    胡翊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保全父母、大哥、妹妹們的命,更是不敢輕易沾染。
    隻有做一些實用的事,而且是朱元璋密切關注和重視著的,又不會出現生命危險的事,才是目前來說的最佳選擇。
    綜合來看,發展農業就是這樣一個“好差事”。
    或許在別人的眼裏,幹這個差事的是個蠢人。
    但對於胡翊來說,在洪武朝能夠做一些事,又盡量不染指於朝堂,惹來殺身之禍,還能博得朱元璋的好感和青睞,這就夠了。
    如果恰好因為做這些事,在民間積累起一定的名望來的話,也許將來因為胡惟庸案爆發的時候,朱元璋還能收到幾把萬民傘,為自己求個情。
    至於始終無法繞開的那個人——叔父胡惟庸。
    胡翊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
    這樣來看,能夠製作出化肥,增產作物的收獲,也是個不錯的路徑。
    胡翊回憶著,現代的各種氮肥、鉀肥、碳銨肥、磷肥以及複合肥料。
    怎麽造出來的?
    他不知道。
    甚至在胡翊的記憶裏,小時候家裏住的是土坯房,房後有一個露天的旱廁。
    村裏的人都是在旱廁裏積累糞便,最後拿去澆地,以此提升土壤的肥力。
    此外,爺爺每年會將雞圈清理一遍,用雞糞和豬糞混合,撒進貧瘠的土地裏麵改善土壤。
    九十年代的現代人,都是這樣的做法。
    那麽,六七百年前的明朝人,估計也好不到哪裏去。
    到此,胡翊基本可以確定,在明朝製作現代化肥是不可能的。
    首先,他沒有這方麵的知識儲備。
    但利用自己那點微薄的化學知識,做一些發酵的強力堆肥,改善土壤,增加作物產量,是否可行呢?
    胡翊腦子裏有了個大致的雛形,他依稀記得,中學的曆史課本上提到過《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這兩本書。
    如果可以找一些有關於農事的書,多琢磨琢磨,再利用自己那點微薄的化學底子,也許能有所收獲。
    想著這些,胡翊來到李貞宮中居住的院落裏。
    今日難得的是個冬暖日,李貞靠在藤椅上,身子底下墊著張老虎皮,正在悠閑無比的曬著太陽。
    若是沒有墊著的這張老虎皮,不知道的人,大概會以為這位和善的老大爺沒什麽本事。
    胡翊徑直走過來,李貞老遠就聽到腳步聲,看是胡翊來了,立即從藤椅上翻坐起來。
    “怎麽,天天在坤寧宮裏逗悶子,終於想起到我這個糟老頭子這裏坐坐了?”
    連李貞都在調侃胡翊。
    顯然,朱元璋目前對於胡翊,是比較滿意的。
    要不然的話,也不會把胡翊跟朱靜端逗悶子的事,說給這位大姐夫聽。
    胡翊聽了這話,卻顯得很謹慎的道:
    “大爺,快別這麽說了,還早的沒影呢。”
    李貞笑眯眯的盯著胡翊上下打量,不住的點著頭,而後說道:
    “既然都有這層關係了,未來你就得叫我姑父,再叫大爺就不合適了。”
    胡翊可不會主動攀親,畢竟名不正言不順,主動改口算個怎麽回事?
    要是被人知道,八字連半撇都沒有的事,他就已經當真了,朱元璋能饒得了他?
    李貞見他不搭話,笑著說道:
    “你怕什麽?就憑你救了保兒媳婦,給景隆一條活命之恩,於情於理也該叫我一聲伯父了。”
    既然李貞都這樣說了,胡翊才改口叫了聲“伯父”。
    有了這個稱呼,李貞越發的高興。
    胡翊才知道,大明初代戰神已經取了名字了,閑聊起來問道:
    “景隆那小子,現在還好吧?”
    李貞點頭說道,“天天被他娘抱在懷裏,挺能吃奶的。”
    一提到孫子,李貞臉上全是掩飾不住的笑意,胡翊想起了文氏的身體狀況,又問了幾句。
    看著麵前那片蔥綠的麥苗,長得愈發的壯實,胡翊想起來,這才問道:
    “伯父,您這片麥苗種的好啊,當初是使了什麽肥料,我看這些麥苗的根還都挺粗壯的。”
    李貞聽了這話,立即得意的說道:
    “我當時擔了幾桶糞,好好的澆了一遍地呢,秀英她們在後宮擺了許多織機,紡織局的蠶房裏有許多蠶糞,又拿蠶糞追過肥,自然是長得好。”
    說到這裏,李貞瞅了一眼胡翊那二分光禿禿的地,問起道:
    “你前幾天用鹽水泡了蠶豆,是要做什麽?蠶豆都被鹽水泡壞了吧?”
    胡翊笑了笑,說起道:
    “我用鹽水泡蠶豆,是為了將幹癟的蠶豆剔出來,這樣成活率高些。”
    李貞疑惑道,“蠶豆種子都挺飽滿,應該沒啥問題吧。”
    看起來,古代的鹽金貴,農民們很少有用鹽水泡發種子,剔除次品的習慣。
    這倒也對,李貞早年未發跡時,家中也是貧困的,鹽都吃不起,何況是拿來泡種子?
    他現在種地,卻還是用的早年務農時候的經驗,種植技術並不甚係統、科學。
    不過,胡翊現在的了解還比較有限,等後麵出了宮,可以多了解了解這方麵的事。
    和李貞聊了會兒,見胡翊開口問的都是農事,李貞看著麵前這個小子,張口提點了幾句。
    李貞問胡翊說道,“你雖然在宮中做著事,可是重八封你做了昭信校尉,有沒有想著幹出點什麽名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