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異軍突起的莫德崴新能源汽車
字數:3471 加入書籤
不過好在是國內的市場很穩定,國人的心中興龍汽車就是華夏國內最好的轎車品牌。
開了幾年車子不會抖動,也不會有異響,更不會出現各種小毛病,所以興龍汽車值得國人的信賴。
但是當被人誣陷,李長海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但他很快冷靜下來。
當謠言像瘟疫一樣四處傳播時,人們往往會陷入一種恐慌和困惑的狀態。
麵對這些不實的傳聞,很可能會感到憤怒、無奈或者焦慮。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靠辯解是遠遠不夠的。
辯解往往隻能起到暫時緩解的作用,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謠言帶來的負麵影響。因為人們在聽到謠言後,往往已經形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很難輕易被說服。而且,辯解還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引起更多的爭議和誤解。
相比之下,實打實的證明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隻有通過確鑿的證據和事實,才能讓人們真正相信我們的清白和真實情況。這種證明可以是具體的數據、可靠的證人證言、相關的文件或記錄等等。
當我們能夠拿出這些有力的證據時,謠言自然就會不攻自破。人們會看到真相,而不再被虛假的傳聞所誤導。同時,這也能夠讓我們重新獲得外界車市的信任和尊重。
所以,當眼下興龍麵對謠言四起的局麵時,李長海並沒有急於辯解,而是要冷靜思考,尋找能夠證明自己的方法和途徑。
用事實說話,才是最有力的回擊。
你說我虛標,那我就測試給你看!
直接用直播的方式告訴全球的消費者,“星輝”和“深藍”這兩款車到底真實數據會怎麽樣。
他決定邀請國際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星輝”和“深藍”進行全麵檢測,並且全程直播檢測過程。檢測結果毫無懸念,興龍汽車的新能源車各項指標都遠超行業標準。
這一結果讓謠言不攻自破,還讓興龍汽車的口碑更上一層樓。
與此同時,興龍汽車加大了海外市場的推廣力度,在各大國際車展上頻頻亮相。
“星輝”和“深藍”憑借出色的性能和獨特的設計,吸引了無數外國消費者的目光。
訂單如雪片般飛來,真正實現了後來居上。
消費者們對它趨之若鶩,訂單像雪花一樣紛紛揚揚地飛來,讓人應接不暇。
興龍汽車在新能源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為吳子峰的商業版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海外市場的打開,興龍汽車的產量需求大幅提升。
李長海決定借著這個機會擴大工廠規模,在廣市新建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不在徽省,主要的原因有好幾個。
第一,徽省在內地,發展前景比較有限,政策方麵也不如沿海的廣市有優勢。
第二,新能源汽車是未來三十年內最具有競爭力的汽車製造業。
第三,那就是把興龍汽車的油車和新能源汽車拆分出來,可以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可以細分市場。
第四,就是華茂集團的華創高科與興龍汽車合作研發出來最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還與眾多科研高校合作,意圖研發更節能、更智能的汽車技術。
所以綜合所有的利與弊,李長海決定在廣市成立新能源汽車的生產線。
在這個過程中,興龍汽車遇到了資金短缺的問題。
不過,憑借著良好的口碑和市場前景,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一筆筆資金注入,讓興龍汽車如虎添翼。
同時,李長海沒有忘記國內市場。
他在各大城市的興龍汽車四兒子店裏麵開設了新能源體驗駕駛區域,讓消費者能夠近距離感受興龍汽車的魅力。
還推出了一係列優惠活動,回饋國內消費者的支持。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興龍汽車終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它不僅在國內市場上遙遙領先,穩坐頭把交椅,而且還成功地打入了國際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這一成就的背後,是興龍汽車全體員工的辛勤付出和團隊合作。他們不斷追求卓越,致力於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興龍汽車逐漸樹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贏得了消費者的信賴和認可。
如今,興龍汽車已經成為國內外汽車行業的一顆璀璨明星,其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還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不僅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華夏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就在興龍汽車發展得如火如荼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技術危機降臨。
國外一家叫作莫德崴的汽車企業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電池技術,續航能力遠超興龍汽車現有的產品。
眾所周知,深藍和星輝兩款新能源車,最大的純電續航隻有320公裏的續航,而莫德崴汽車出的莫德1號新能源車純電續航能夠達到400公裏。
可別小看這400公裏隻比320公裏多了80公裏,但是,實際上真要是開車人親自體驗的話自然孰優孰劣還是有比較的。
而且不光是研發的問題,在資本的注入下,莫德崴新能源車很快就形成了生產線。
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占據了新能源汽車的海外百分之五十五的市場。
莫德崴新能源汽車賺的盆滿缽滿起來,而且這個公司的總部就在漂亮國的洛杉磯市。
因為莫德崴新能源車的異軍突起這個原因,直接導致了興龍汽車新能源汽車的外貿訂單量開始下滑。
更具打擊的事就是,莫德崴新能源汽車召開了新聞發布會,銷售市場直指華夏國內市場。
李長海自己沒有想到,對手變強後,使得自己再次陷入被動之中,不得已向吳子峰求助。
吳子峰雖然把位置讓出來了,但是餘威猶在。他第一時間幫助李長海緊急召集科研團隊,加大研發投入,力求突破。
與此同時,他決定主動出擊,與華夏國內關於新能源研究的各大科研高校和華創高科展開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攻克電池的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