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農民增產不增收
字數:4536 加入書籤
喬子明連連擺手。
“徐書記,您這話言重了,這件事放在偌大的中南,就是一件小事,您日理萬機的,那麽多工作,還要為這種小事操心,我.......我都感覺過意不去。”
喬子明說的是心裏話,有這麽好的省委書記,自己有什麽好說的?
“小喬,錯了就是錯了,我們中南省必須承認。我們省委、省政府還有一個請求,想誠摯的邀請你作為我們中南省的網絡輿情監督員和網絡評論員,為我們中南省的網絡輿情方麵出謀劃策,為家鄉的網絡輿情方麵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省委書記親自向自己發出邀請,喬子明當然求之不得,今天徐書記到自己家裏來,讓自己擔任中南省的網絡輿情監督員和評論員,至少可以漲幾百萬粉!
“徐書記,我願意!這件事情發生後,我自己也在反省,我以後也要多宣傳宣傳中南省的正能量,為中南省的經濟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相逢一笑泯恩仇。
和喬子明的會見結束後,徐雨萌提出順便到喬家村田間地頭走走,看看喬家村村民的秋收秋種。
書記要看,當然答應。
誰都想陪書記一起去走走。
看著後麵一大群人,徐雨萌有些不高興了。
她用調侃的語氣對朝歌市委書記李強說:“我就是到田間地頭隨便走走,市裏麵是不是也要準備鋪個紅地毯?然後再上一次新聞,繼續讓中南省在互聯網上出一次名?”
額.........
李強臉一紅,瞬間明白徐書記的意思了。
書記說的這是反話,當然不是真的要鋪紅地毯。
自己的考慮確實欠妥。
到時候又是把徐書記架到火上去烤了。
最後陪同徐雨萌到地裏的,除了薛炳林和丁良忠外,又點了喬家村村支部書記、喬子明和他父親,總共不到十個人。
現在的農村正是玉米收割的大忙時節。
各個田間地頭都在忙著收割玉米和黃豆。
而且現在用的都是收割機。
省時省力。
一派豐收和欣欣向榮的景象,讓人賞心悅目。
徐雨萌沒有問村支部書記,反過來問喬子明父親:
“我看這邊的玉米個個都果實飽滿,看來是下了真功夫,今年家裏的收成怎麽樣?”
村幹部現在也和上麵的幹部一樣,弄虛作假慣了,聽不到真話,恐怕自己到村裏來,連怎麽回答自己的提問都早就備好了,所以他幹脆跳過村幹部,直接問喬子明父母。
“徐書記,今年的收成確實不錯,風調雨順的,是個豐收年!不過.........”說到這裏的時候,喬子明的父親猶豫了一下,習慣性的看了一下村支部書記。
“不過”的過麵總有故事。
徐雨萌看出來了,喬子明的父親肯定在猶豫該不該說,便笑笑,鼓勵說:“喬叔,我下來就是想聽真話的,有什麽就說什麽,有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不是?”
喬子明父親粗糙的手掌搓了搓衣角,喉結滾動兩下才開了口說:
“徐書記,您這麽問,我就鬥膽說實話。今年玉米是長得好,可這地裏的賬算下來,還是讓人高興不起來啊。
就說開春買的化肥,一袋比去年漲了二十多塊,種子錢也跟著水漲船高。雇人收玉米,一天工錢漲到二百八,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剩下的勞力少,價錢就下不來。”
他蹲下身扒開腳邊的秸稈,指尖捏起一把黑土,“您看這地,翻三遍才能下種,光機械費就去了小兩千。忙活大半年,刨去這些開支,一畝地滿打滿算也就落個三五百塊。說是豐收,可這錢還是沒掙著。”
說著說著,他眼眶有些發紅,轉頭瞥了眼站在遠處的村支書,“不瞞您說,要不是孩子們在外頭掙錢幫襯,光靠地裏這點收成,日子肯定過不下去,我一年的收成,還抵不上孩子在外麵工作一個月的收入.........”
聽了喬子明父親的話,徐雨萌的心裏多少有些沉重。
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問題是多重結構性矛盾疊加的結果,本質上反映了農業生產體係與市場經濟發展的適配性矛盾,不要說中南省了,放著整個華夏都是這樣。
從生產成本端來看,農資價格的剛性上漲與人工成本攀升形成雙重擠壓,化肥、種子等基礎生產資料價格受國際能源波動、原材料漲價影響,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季節性用工短缺,進一步推高人力成本。機械化雖提升了生產效率,但設備租賃、燃油費用等新增開支同樣壓縮利潤空間。
在市場端,農產品市場呈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天然矛盾。農民缺乏議價權和市場信息獲取能力,難以預判供需變化,常陷入"價高擴產—供過於求—價格暴跌"的周期性困境。同時,農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多數農民僅參與初級生產環節,無法分享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的增值收益。
政策與製度層麵,農業補貼政策雖起到一定保障作用,但存在精準度不足、補貼鏈條過長等問題,難以完全覆蓋成本上漲缺口。此外,土地流轉機製不完善、農業保險覆蓋範圍有限等因素,也製約了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進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徐雨萌覺得還是需要係統性改革。
包括完善農資價格調控機製、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製和風險保障體係,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協同發展。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想破解農民增產不增收難題的難點與痛點,就像是個盤根錯節的複雜網絡,涉及經濟、社會、製度等多重維度。
首先是利益協調與成本傳導困境。
就說農資價格調控,就需平衡上下遊產業利益。
化肥、農藥等生產企業受能源、原材料成本製約,難以大幅讓利;若強製限價,可能導致企業減產、供應短缺,反而加劇市場波動。而農業機械、燃油等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大,地方政府調控手段有限,成本壓力最終仍由農民承擔。
其次是產業升級與人才短缺。
想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高附加值農業,需要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創新理念,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嚴重,留守農民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同時,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高、收益不穩定,對外部人才吸引力不足,產業升級缺乏人力支撐。
還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的現實阻礙。
要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麵臨資金、土地、技術等多重瓶頸。農業貸款門檻高、額度低、手續繁瑣,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產權不清、流轉價格難統一、農民權益保障不足等問題,製約了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發展。此外,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管理不規範,缺乏市場競爭力,難以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市場機製與信息也不對稱。
健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製和風險保障體係,需依賴完善的市場信息服務和高效的流通體係。然而,當前農產品市場信息分散、滯後,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難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同時,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損耗大、成本高,冷鏈物流、倉儲設施等基礎設施不足,削弱了農民在市場中的議價能力。
最後是政策落地與執行偏差。
農業補貼等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信息不透明、分配不公、監管缺位等問題,導致補貼資金難以精準到達真正需要的農民手中。部分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業改革時,存在“一刀切”“重形式輕實效”等現象,政策與實際需求脫節,難以有效解決農民麵臨的實際問題。
哪一個想要解決都是十分棘手的。
帶著這些問題,徐雨萌離開喬家村,繼續前往下一站,就是李成林出糗的小葉村。
喜歡權力巔峰之我不是青天請大家收藏:()權力巔峰之我不是青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