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畝產八千斤

字數:4135   加入書籤

A+A-


    豫北省朗山縣盤龍公社元寶大隊,位於豫北省的東南角,處於青龍山脈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整個縣域一半山一半平原。
    元寶大隊正好處於大山與平原的交界處,綿延的青龍山到了元寶村這裏收尾,形成了南北兩座高山,中間一個小山的模樣,恰似一個元寶形狀,將元寶大隊環繞在其中。
    北邊的山略高,稱為大寶山,南邊的山略矮,稱為二寶山,中間的自然就稱為小寶山了。
    二寶山和小寶山中間有一條盤龍河,為此,小寶山上建造了一座中型水庫,被稱為元寶山水庫。
    盤龍河貫穿了整個朗山縣的東部平原,是這片區域重要的生活和灌溉水源。
    每年冬季的枯水期,加上元寶山水庫也處於蓄水期,順著盤龍河下來的水很少,於是沿河的村子,都會組織開河工、修堤壩,清出來的淤泥也可以很好地增加來年田地的肥力。
    河工一般是年前臘月頭上開工,到正月尾上結束,今年也不例外。
    而今天大隊書記趙玉貴召集大隊幹部們商議的第一件事,就是春節後河工複工的安排。
    公社定下的複工時間是正月十六。
    元寶大隊分了三個生產小隊,每個小隊分配了一千五百米的河段任務,年前就是這樣幹的,年後這半個月也就是個收尾的活。
    趙玉貴一嘴帶過,重點是強調人手和工期的問題,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
    蘇豫知道趙玉貴和大舅哥趙正吉的死,就是這一次河工上發生的事故導致的。
    而趙家突發的塌天變故,又間接導致了妻兒的喪命。
    雖然他知道這一切,可是又沒辦法直說,這讓他皺緊了眉頭,有些心亂如麻,怎麽才能避免這一場事故呢?
    好在今天是正月十二,還有幾天的時間可以考慮。
    “第二件事情,是關於今年糧食產量的問題,去年由於氣候原因,導致咱們縣總體都出現了欠收,所以今年公社下了死命令,各大隊必須增產百分之三十,大家怎麽看?”
    趙玉貴清了清嗓子,說完,又重新點燃了一鍋煙,開始吞雲吐霧。
    大隊長張同富把剛抽完的煙杆在桌角上磕了磕,“公社既然下了死命令,不完成也得完成,我表個態,堅決完成任務。”
    眾人腹誹:就你會表態,增產百分之三十啊!可不是個小數目,就田裏那些作物的產量,你難道沒有點逼數嗎?
    張同富是公社派下來的大隊長,活沒幹多少,拍馬屁一流,大家夥兒都不怎麽待見他。
    至於他自己,也覺得是來打醬油的,趙玉貴作為大隊書記在元寶大隊的威望沒得說,有他沒他這個大隊長無所謂,他也樂得當個甩手大隊長。
    一隊長連建軍四十歲不到,是個炮筒子,能幹活,但脾氣也大。
    “百分之三十,是特麽人定的嗎?元寶村名字好聽,可這地裏可真沒啥元寶,照正常年景,能把去年欠收的虧空補上,就算不錯了,增產百分之三十,不可能。”
    趙玉貴用手指在桌麵上敲了敲,“建軍,少說牢騷話!玉定,你說!”
    二隊長趙玉定是趙玉貴的叔伯兄弟,趙家在元寶村是大家族,聽趙玉貴叫他,便抬頭說道。
    “這些年的糧食產量都是當差不差的,最好的年景也趕不上去年給下得任務,今年再增產百分之三十,這是又要大越進、搞浮誇風嗎?”
    三隊長沈雲川是退伍回鄉的,年紀最輕,剛剛三十出頭,反倒是三個小隊長中最沉穩的一個,蘇豫他們知青也是被編入了三小隊。
    他接過話頭,“水稻、小麥、玉米都吃肥力,如果今年還是全部種這些的話,我覺得也夠嗆,是不是今年可以換些別的雜糧試試,也不知道今年鄉裏收購雜糧是按什麽比例折算的?”
    趙玉貴讚賞的看了沈雲川一眼,點頭道,“雲川這個建議就很好嘛,咱在一塊商議,就是讓大家想想辦法,三個臭皮匠還頂一個諸葛亮呢!公社也考慮到了這個情況,開會的時候說了,今年的雜糧按三折算。”
    大隊會計趙大中挑了挑眉毛,“往年都是兩折算,今年按三折算,好好規劃一下,倒也是個辦法。”
    所謂雜糧或者粗糧指的是紅薯、土豆這些,它們的畝產量能達到3000斤,而後世因為化肥的應用,畝產能達到5000斤,優質的品種甚至可以達到8000斤以上。
    那些畝產達到2000斤的稻、麥、玉米,都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在各種農業科技的加持下才達到的產量,放在七十年代,畝產幾百斤是正常的,畝產千斤就是高產了。
    趙玉貴看了看婦女主任田臘梅,田臘梅搖搖頭,“我沒啥說的。”
    目光最後又落到了蘇豫身上,趙玉貴象征性地抬了抬下巴,原本以為蘇豫不會說什麽,卻不料蘇豫竟然開口了。
    “我研究過咱們元寶村的土壤,它非常適合種紅薯,咱們這個地區的氣候,也就是淮河靠北一些,如果合理種植的話,可以做到一年兩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有人的眼光都刷地落到了蘇豫身上。
    這小子平時都是蔫了吧唧的,說他是懶漢子一點也不冤枉他,啥事不做,除了看書,就會吃閑飯。
    讓他做個知青點負責人也就是掛個名,一則他是73年的老知青,二則又是大隊書記的姑爺,現在大隊的知青攏共也就十六個人,平時知青們其實都是沈雲川在管著。
    如今考上大學都要走了,突然說出來的話,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
    趙玉貴皺了皺眉,紅薯他們這裏也會種,但大多就是在偏僻或者不成用的小地塊上種一些,他有些疑惑地問蘇豫。
    “那依你說的,兩茬紅薯該怎麽種?畝產量有多少?”
    “3月種的7月底收,7月底種的11月收,頭茬5000斤,二茬3000斤。”
    蘇豫老神在在地說著,事實上他前世確實研究過元寶村的土壤結構,元寶村屬於淺山丘陵區,其特有的土壤、氣候條件最適宜紅薯的生長。
    同時,他也專門培育過一種紅薯品種,就叫“元寶紅薯”,甘甜適口、品質非常優良。
    考慮到這個年代的農業條件,他說產量的時候還故意說少了。
    不過,聽蘇豫說出一年紅薯畝產總量8000斤的時候,除了沈雲川,其他人都哄堂大笑了起來。
    連建軍笑得直抽抽,“你說啥胡話,畝產8000斤,打個三折也有2400斤,別說增產百分之三十,翻個倍還多了,咱元寶村那是要放衛星啊,哈哈哈!”
    趙大中苦笑著直搖頭,隻有這書呆子能說出這種話。
    張同富也笑得很開心,這個笑話不簡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蘇豫,要是你真種出來這畝產8000斤的紅薯,我這大隊長讓給你幹得了。”
    趙玉貴正笑著,聽到張同富說這個話,收起了笑容,心裏嘀咕了一句:這家夥是借機給我上眼藥嗎?
    蘇豫也沒在意,微微一笑,站起身來,“正好趁各位領導都在,我也有個私事要跟大家夥說一下。”
    眾人收住了快樂的表情,都很好奇他想說什麽?
    喜歡重生七八:開局一片田到華夏騰飛請大家收藏:()重生七八:開局一片田到華夏騰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