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共同富裕

字數:5574   加入書籤

A+A-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意義,以下是相關介紹:
    內涵
    ? 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富裕:共同富裕強調的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物質富裕體現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物質財富的豐富等方麵;精神富裕則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實、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增強等,如人們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有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可參與,具備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等。
    ? 普遍富裕基礎上的差別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同等富裕,而是在普遍富裕的基礎上存在一定差距的差別富裕。即全體勞動者都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但不同人群、不同地區在時間上有先後之分、在數量上有所差異,富裕程度相較以往會有很大提升,各方麵的差距會有所縮小,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 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共同富裕以效率與公平有機統一為根本原則。在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社會財富總量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效率,鼓勵創新創造、激發市場活力,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又要注重公平,通過合理的製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調節收入分配,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
    重大意義
    ? 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鬥目標,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結合上賦予了科學內涵,反映了社會對財富的擁有以及社會成員對財富的占有方式,彰顯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是區別於資本主義的重要標誌。
    ? 實現人的全麵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是高度統一的。共同富裕能夠為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滿足,實現自身價值,推動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的真正統一。
    ? 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共同富裕是關係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黨能夠長期執政,關鍵在於能夠及時作出政策調整和製度安排,惠及更多社會群體,不斷擴大執政基礎。共同富裕能夠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讓社會各個階層普遍受益,從而使黨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鞏固和擴大執政基礎。
    戰略目標
    ? 分階段推進: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促進共同富裕需立足國情,分階段實現戰略目標。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
    ? 浙江先行示範:2021年,浙江被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使命。到2025年,浙江省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低收入群體增收能力和社會福利水平明顯提升,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基本形成等;到2035年,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實現共同富裕,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爭取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程度更高,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更加優化,共同富裕的製度體係更加完善。
    實踐途徑
    ? 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前提。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社會財富,為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同時,要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
    ?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製度體係。在初次分配中,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通過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過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第三次分配則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願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誌願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
    ?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通過產業轉移、對口支援、協同發展等方式,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區域間的共同富裕。例如浙江聚焦山區海島縣、農村農民,統籌做好“強城”“興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健全覆蓋城鄉、可持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體係,推動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公共服務新格局。在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服務質量,縮小城鄉、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差距,讓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優質、公平的公共服務,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激發全社會參與活力: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人們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平台。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積極參與到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中來。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麵協同發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實現策略:
    經濟發展方麵
    ? 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保持經濟持續向好發展,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為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通過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等手段,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就業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普遍增長。
    ? 優化資源配置:政府應增強對土地、資本、技術及人才等核心生產要素的宏觀管理,消解城鄉與區域間的資源隔閡,實現資源的高效流通與利用。例如,通過製定政策引導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實施集體土地市場化等措施提升農民收益;激勵社會資本與尖端技術流向欠發達地區,扶持當地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
    ? 構建協調配套的分配製度體係:完善初次分配機製,健全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製,著力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製度,拓寬城鄉居民要素收入渠道。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加快構建有利於促進共同富裕的財稅政策體係,加大公共財政支出用於民生保障力度,綜合運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手段,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保障。發揮好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勵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組織和個人積極回報社會,弘揚樂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中華傳統美德,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建立健全慈善褒獎製度。
    區域與城鄉協調發展方麵
    ?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西部和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縮小區域人均財政支出差異,提升政策精準性,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努力做到因地製宜,一地一策,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
    ? 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政府可通過製定政策,引導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逐步實現惠及億萬農民的共同富裕。
    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方麵
    ? 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社會保障是實現共享的基本製度安排,要不斷完善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項目,建立在法律明確規範、政府負責或主導、公平普惠的基礎之上,發揮其解除人民生活後顧之憂、縮小收入與消費差距、實現共享發展成果的特定功能。例如,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係,兜底救助體係,住房供應和保障體係等,不斷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
    ?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通過城鄉統籌、轉移支付等方式消除福利差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的資金來源通常是政府稅收而非居民繳費,高收入群體一般需要繳納更多的稅款,從而推動了高收入群體向低收入群體的收入轉移,有利於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教育與文化方麵
    ?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加大學前教育階段資源投入與支持力度,擴大學前教育規模,解決入學難的問題;高度重視義務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的發展,健全完善學生資助製度,保障大多數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並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著力發展農村地區各級各類教育;著重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培訓體係、終身教育和繼續教育體係等,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就業能力,為勞動者提供獲得勞動報酬、參與共同富裕建設的機會與能力。
    ? 加強精神文化資源供給:教育文化事業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發動機與助推器。應不斷加強精神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快精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精神文化資源配置,健全精神文化產品創作激勵機製和評價體係,創新精神文化公共服務體係與運行機製,完善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機製,以教育文化事業為抓手培育有人民情懷的文化事業工作者,生產貼近人民的精神文化產品,開展適切的文化惠民活動,為人民提供高質量教育文化服務,助力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促進就業與創業方麵
    ?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健全就業促進機製,以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增長,加快形成產業升級與人力資本提升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政府可通過提供就業培訓、職業指導、創業扶持等服務,幫助勞動者提升就業能力和創業水平,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供給。
    ? 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創業政策體係,降低創業門檻,優化創業環境,激發全社會的創業熱情和創新活力。加強對創業者的金融支持、技術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勵更多人投身創業實踐,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就業機會。
    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麵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通過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充分融入國際分工體係,抓住發展機遇,盡快增加社會財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發展中走向共同富裕。同時,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深化各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步伐。
    喜歡我還有未來嗎?請大家收藏:()我還有未來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